【江山·根與魂】【山河】母親的紡花車(散文)
每次逾越千里回到故土老家,我總要到現(xiàn)已成為雜物間的東屋坐上很久,靜靜地注視著堆了半屋子的老式物件,有爺爺留下來的,還有爺爺?shù)臓敔斄粝聛淼?。而爺爺?shù)臓敔斄粝聛淼臇|西不太多且都和石頭有關,像石臼之類的。在我的耳聞目睹中,這屋里的每一個物件即便銹蝕到原形都無法辨認,仍然都有著它曾經(jīng)的故事。我專注這里,因為這里是我可以盡情抒發(fā)鄉(xiāng)愁的地方,在這里,我可以在每一件老物件上重讀消失已久的歲月故事。
被放在屋里最靠里邊的一架老紡車正在毫無聲息地沉睡著,由于太過普通太不起眼,幾乎被家人們遺忘,可我卻被它緊緊地吸引,總想去與它接近。這架老紡車的歷史太悠久了,悠久到我母親沒出世時它就已經(jīng)存在。這架紡車是我母親唯一的嫁妝,聽說是我母親出嫁時非要這架紡車否則不嫁,姥姥拗不過,只好咬著牙給了我母親。
這架紡車由于年歲太大L了,木轉(zhuǎn)軸已經(jīng)被磨得發(fā)禿,如果不在上面滴點油搖動時就會“咯吱咯吱”地響,像老人在不停地咳嗽。這是一架看起來有點笨重的紡車,光看其造型就感覺操作起來一定很費勁。我在想,恐怕也就我母親一個人能用這架紡車紡得出來線了,那是需要有堅定信念的。
看著這架已經(jīng)快散架的老紡車,我的思緒像被誰牽著向過往的高空漂去,“嗡嗡嗡”的紡線聲又在我的耳邊響了起來。
在我們老家,大家管紡車叫紡花車或紡線車,母親稱它為紡花車。
當夜間我一覺醒來看到母親還在搖動著紡車,便不理解地問母親:媽媽,您為什么一天到晚不停地紡線呢,不累嗎?那時,我剛滿十歲。由于是冬季屋里面沒有火爐子溫度很低,母親起身為我掖嚴實了被角,望著我笑笑對我說:快過年了,你不想穿一雙新鞋嗎?
我趕忙點點頭,穿雙新鞋可是我的愿望。很快,在母親“嗡嗡嗡”地紡線聲中我又睡著了,還做了一個夢,夢見我穿上了母親為我趕制的一雙新布鞋并在小伙伴們面前炫耀。
母親特別愛護這架紡車,從不讓我們這些孩子動它,每天用完還會用抹布擦拭一遍,哪怕炒菜少放一點油都不會讓紡車的轉(zhuǎn)軸端發(fā)干。母親這樣對我說,這架紡車是我們家的銀行,沒它就沒錢。
對母親的話小時候的我并不理解,對銀行更是沒概念,只要每天有飯吃過年能穿上新衣服內(nèi)心就十分的滿足。直到長大才明白,我們家的鹽醬醋菜都是母親用紡出來的線換來的,父親微薄的工資僅夠支付米面油和我們幾個孩子的書本費還有對爺爺與奶奶的贍養(yǎng)。
逢星期天不上課在家里看著母親紡線是一種享受:只見一縷縷棉絲隨著輪帶的轉(zhuǎn)動從母親的拇指和食指間抽了出來,逐漸變得細長,通過紡車輪一圈一圈地纏在了錠子上。那紡線的聲音像一首優(yōu)美的舞曲在演奏,整個場景在我看來就是母親在進行最典雅的藝術創(chuàng)作。
收回思緒,我走近紡車凝視著它,這是一架非常普通的紡車,做工也不怎么精細,整個車架和輪葉片及線錠子都有著被頻繁使用過的痕跡,幾乎被磨滑溜的搖柄已經(jīng)被母親的汗水浸透。我蹲下來掏出紙巾將上面布滿的蜘蛛網(wǎng)擦去,然后學著母親的樣搖了幾下。紡車發(fā)出的聲音很大很沒規(guī)律,但我能聽出來,能分辨出仍然是我兒時最熟悉的“嗡嗡嗡”聲,像似母親在說:你們要記住,以后過上再好的日子也別忘了它。
在紡車的旁邊放著一個蒲團,是母親用來坐著紡線用的。這個蒲團已經(jīng)很破舊,邊沿用布縫了好幾層,不知道是母親換過的第幾個蒲團了,但這個卻是母親坐過的最后一個,被妹妹堅決要求留了下來。
看著這架老紡車,被塵封在腦海里的許多往事頓時又涌現(xiàn)了出來,讓我心生萬般感慨。曾幾時,紡車在沒日沒夜地搖動著,母親用這架紡車搖出了我們一家大小九口人的衣食,母親更用這架紡車搖出了我們這些子女的前程。可同時,這架紡車也搖走了母親的年華搖盡了母親的心血搖出了母親的腰酸背疼。直至最后,紡車還在人間,母親卻已仙逝。
紡車,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組成,是老百姓生活的支柱,它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底蘊深厚,最實用也最能創(chuàng)造價值。紡車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元代,據(jù)史載,紡車是由著名的棉紡織家黃道婆最早發(fā)明出來的。母親不懂歷史,但說起紡車,卻能說出這是黃婆賜予的,把黃婆當成了神。
第一架紡車的問世比較簡單,用板條制作的輪子和一個棉紗錠組合而成。這個手搖式紡車流傳至今已被民間使用了數(shù)千年,比起其它類紡車更耐用,一直到現(xiàn)代化紡織業(yè)的出現(xiàn)。
古時候,紡車作為百姓家庭中一種最常見的紡織工具,在傳統(tǒng)的民間社會中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紡車經(jīng)歷代操作者的多次改進,從手搖單錠紡車到多錠紡車,后發(fā)展到腳踏紡車,使紡織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在單一的家庭中手搖單錠紡車最為普遍,流傳的歷史也比較久遠,土線織出來土布是人們織做衣服的主要原料,人們的穿著離不開紡車。在一定的時期,紡車就是民間大眾賴以生存的主要工具。
漢代,紡車以手搖紡車為最初形式,搖動手柄使轉(zhuǎn)盤轉(zhuǎn)動以帶動圓錠轉(zhuǎn)動進行棉線加捻。北宋時改進為大紡車,加捻和卷繞能同時進行。南宋后期出現(xiàn)了利用水作動力的紡織機械,但這些基本為大家族或官方運作模式。而后,漸漸以動力機械替代,手搖紡車只存在于距城市較遠的鄉(xiāng)間。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部分的紡車,它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一直被歷代民眾所認可。它不僅僅是一種可以養(yǎng)家糊口造福社會的生產(chǎn)工具,也是中國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為中國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并立下了不朽功勞。
屋外喊叫我吃飯的聲音打斷了我的無盡遐想,我站起身,找了一塊氈布把這架紡車小心地蓋好,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這一躬,是對母親的懷念和感恩,這一躬,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敬仰,這一躬,更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過去的歲月,因為過去的歲月是被這架紡車紡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