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與魂】【流年】在歲月中堅守的百年老店(散文)
初秋的常州,宛如一幅被大自然精心暈染的畫卷。雖說已經(jīng)立秋,卻依然帶著些許夏日的暑氣。街頭巷尾的梧桐葉開始微微泛黃,在陽光的映照下,斑駁的光影灑在地面,仿佛是時光留下的足跡。
走過大運河畔,清澈的河水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漣漪,倒映著岸邊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蔚藍的天空。午后的陽光,照耀著遠處的隱隱青山。
走進城區(qū),街頭的小吃攤飄出陣陣香氣,那是屬于常州獨特的味道。市民們面帶微笑,從容地穿梭于這座城市,享受著初秋帶來的寧靜與美好。
聽說許多菜品上了“非遺”目錄,中央電視臺曾經(jīng)熱播,我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入常州,尋訪這家聞名江南的百年老店。
在常州市中心那繁華熙攘、車水馬龍的縣直街,德泰恒菜館宛如一位飽經(jīng)滄桑卻又精神矍鑠的老者,靜靜地佇立著,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守望著歲月的流轉(zhuǎn)。它的周圍,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現(xiàn)代化的商業(yè)氣息彌漫在每一個角落。然而,德泰恒卻在這一片繁華中,獨守著一份古樸與凝重,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當您輕輕推開那扇厚重的木門,踏入德泰恒的瞬間,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進入了一個充滿詩意與故事的世界。古色古香的裝修風格,讓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江南。那木質(zhì)的桌椅,紋理中似乎隱藏著歲月的密碼,每一道細微的劃痕都在低語著往昔的點點滴滴;雕花的窗欞,精美絕倫,宛如一首首凝固的詩篇,陽光透過,灑下如夢如幻的光影,宛如歷史的筆觸在地面上描繪著過去的輝煌;墻壁上掛著的一幅幅老照片,像是歷史的眼睛,默默地見證著這家菜館的興衰榮辱,每一張都承載著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年輕的主人非常好客,將我們讓進雅間,用上好的“碧螺春”待客。裊裊茶香中,給我們講起了德泰恒百年的起伏傳承。
主人告訴我們,德泰恒的故事,要追溯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那個風云變幻的壬寅年。在縣巷西段的一個角落里,一對滿懷希望的吳姓夫婦,憑借著對美食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憧憬,開啟了一間小小的酒肆。這間酒肆門面狹窄,僅有一開間,但店內(nèi)彌漫著的酒香和飯菜的香氣,卻吸引著來來往往的行人。
店主吳炳生,是一個熱情周到、誠信善良的人。他深知,在這小小的酒肆中,每一位客人都是上帝賜予的緣分。他用心對待每一位來客,用真誠的微笑和貼心的服務,讓客人們在這陌生的城市中感受到家的溫暖。
有一天,一位行色匆匆的外地客商走進了這家酒肆。他滿臉疲憊,眼神中透露出旅途的艱辛。吳炳生熱情地迎上前去,為他端上了一壺美酒和幾道精心烹制的盤菜和小炒??蜕淘诿朗车奈拷逑拢v漸漸消散,心情也變得舒暢起來。然而,當他酒足飯飽后,卻因急于趕路,將一個裝滿金錢和重要物品的包裹遺落在了店里。
吳炳生發(fā)現(xiàn)后,沒有絲毫猶豫,他決定守著這個包裹,等待客商歸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吳炳生始終堅守在店中,目光時不時望向門口,期待著客商的身影。終于,在夜幕降臨的時候,那位客商心急如焚地匆匆趕回。當他看到吳炳生手中完好無損的包裹時,眼中泛起了感動的淚花。他緊緊握住吳炳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拿出錢鈔表示對吳老板的感謝,吳炳生卻堅持婉拒,分文不取。
從那以后,這位客商不僅自己成為了店里的???,還積極向身邊的生意伙伴們大力推薦這家充滿溫暖與誠信的酒肆。在食客們的口口相傳中,小店的生意如同春天的花朵,逐漸綻放,日益紅火起來。
然而,隨著生意的不斷發(fā)展,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盡管小店的生意興旺,但由于沒有醒目的店面招牌,難以吸引更多的新顧客,而且,狹小的店面也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流量,這讓吳炳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經(jīng)過七八個年頭的艱難經(jīng)營,吳炳生意識到,如果想要讓小店有更大的發(fā)展,必須要做出改變。于是,他決定向姐夫楊光照尋求幫助。
楊光照,原本是遠近聞名的開德泰錢莊老板,他不僅有著敏銳的商業(yè)頭腦,還具備豐富的經(jīng)營經(jīng)驗。當他聽到吳炳生的求助后,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手。他為小店取名為“德泰恒”,寓意著品德高尚、生意興隆、永恒發(fā)展。同時,楊光照還慷慨地加入了經(jīng)營資本,并盤下了縣直街中段土地的二間店面。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德泰恒”菜館正式掛牌,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標志著小店從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吳炳生的精心打理下,德泰恒菜館的生意蒸蒸日上。為了給顧客提供更好的用餐環(huán)境和更多樣化的菜品,吳炳生決定擴大經(jīng)營規(guī)模。1919年,他將菜館遷至縣直街租用沈肩蓀的二間二層8間廂房,約200平方米的房屋作為新的營業(yè)用房。此時的德泰恒,已經(jīng)在常州城區(qū)嶄露頭角,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美食之地。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變數(shù)。1919年底,正當?shù)绿┖悴损^的發(fā)展如日中天之時,吳炳生卻不幸病故,這無疑給菜館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是,吳炳生的妻子吳魯氏,一個看似柔弱卻內(nèi)心剛強的女子,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
吳魯氏雖然沒有文化,但她卻擁有著過人的智慧和勇氣,用今天的話說,那是妥妥的“女漢子”。她深知,要想讓德泰恒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必須依靠優(yōu)秀的人才。于是,她不惜重金聘請了當時頗有名望的廚師蔣銀發(fā)、張良生、方燦生來店分別擔任墩頭、爐灶、堂口三個關(guān)鍵崗位的工作。有一次,一位挑剔的外地富商來到德泰恒用餐,他對魚的烹飪方式提出了特別的要求,希望能品嘗到一道既有江南風味,又能展現(xiàn)魚的鮮嫩的菜品。吳魯氏沒有絲毫的不滿和不耐煩,而是虛心傾聽,并立即與廚師們商討改進方案。經(jīng)過反復嘗試和精心改良,新菜品終于推出,廚師以魚尾為主料,精心調(diào)制紅燒汁,燒出了這道鮮魚美味,命名為“紅燒甩水”。那獨特的口味,不僅令富商贊不絕口也征服了眾多食客的味蕾,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吳魯氏的大女兒吳慧負責財務和進貨,她精打細算,確保了菜館的運營順暢。在吳魯氏的悉心經(jīng)營下,德泰恒步入了興旺的新階段,每天店內(nèi)都是高朋滿座,熱鬧非凡。
在30年代初,德泰恒的名聲如日中天,愈發(fā)響亮。那時,隔壁的大光明電影院熱鬧非凡,各類明星活動頻繁舉辦。這些活動宛如璀璨的星光,吸引著眾多社會名流和文化名人紛至沓來。
而德泰恒憑借其令人叫絕的出色菜品和無可挑剔的優(yōu)質(zhì)服務,毫無懸念地成為了這些明星和名流們心馳神往的首選就餐之地。據(jù)說,有那么一次,金嗓子周旋在參加完一場萬眾矚目的電影首映式后,在眾人的簇擁下,踏入了德泰恒。她身著華服,風姿綽約,店內(nèi)的氛圍和佳肴瞬間吸引了她的目光。當一道道獨具特色的菜品呈上餐桌,那精致的賣相和撲鼻的香氣令她陶醉不已。周旋品嘗之后,更是贊不絕口,那美妙的滋味仿佛在她的舌尖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在之后的多次記者采訪中,她都情不自禁地提及在德泰恒的這一美妙用餐體驗,使得德泰恒的名聲愈發(fā)遠揚。
當時,不僅是周旋,來自上海的上官云珠、陸小曼等票友名家也都鐘情于此。她們或在演出結(jié)束后,或在閑暇時光里,時常結(jié)伴而來,享受這里的美食與寧靜。特別是每逢地方名流宴請或是喜慶的婚宴,德泰恒必然是首選之地。這里寬敞的場地、精致的菜品、周到的服務,都能為重要的時刻增添一抹獨特而難忘的色彩。
在德泰恒的鼎盛之時,不僅明星、當紅演員鐘情與此,就是像浪漫詩人徐志摩,國學大師錢穆、著名畫家劉海粟等文化名流都曾是這里的座上賓。
一日,徐志摩與朋友們一起來到德泰恒。他身著一襲素凈的長衫,風度翩翩,眉宇間透著詩人的儒雅與靈動。入座后,他饒有興致地打量著店內(nèi)的陳設,古色古香的裝飾讓他仿佛置身于舊時光的懷抱。很快,一道道美味佳肴被端上桌來。其中,那道“紅燒甩水”令他眼前一亮,色澤紅亮的魚尾,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他輕輕夾起一塊放入口中,鮮嫩的魚肉與濃郁的醬汁瞬間在舌尖上碰撞,那獨特的口感讓他沉醉其中。
品嘗著美味,徐志摩的思緒仿佛飄遠,或許是這熟悉的江南味道觸動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詩意情懷。他放下筷子,微微仰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迷離,仿佛正在構(gòu)思著一首關(guān)于美食與生活的詩篇。
用過餐后,徐志摩對德泰恒的菜品贊不絕口,他對店主說道:“這一餐,不僅滿足了味蕾,更慰藉了心靈。”而后,帶著滿心的歡喜與滿足,緩緩離去,只留下那一抹詩意的身影,成為了德泰恒歷史中的一段佳話。
然而,平靜的日子并沒有一直持續(xù)下去。1937年11月29日,侵華日軍的鐵蹄無情地踏進了常州城。這座美麗的城市瞬間陷入了黑暗與恐懼之中。德泰恒也被迫關(guān)門,吳魯氏全家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不得不逃往武進埠頭鄉(xiāng)下。在逃亡的路上,吳魯氏心中充滿了悲傷和無奈,但她始終懷揣著對未來的一絲希望。
萬幸的是,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中,德泰恒菜館沒有被完全焚毀。抗戰(zhàn)勝利后,局勢逐漸穩(wěn)定,吳魯氏懷著堅定的信念,帶著家人回到了常州城。她看著曾經(jīng)熟悉的菜館,雖然歷經(jīng)戰(zhàn)火的摧殘,但依然屹立不倒,心中涌起了無限的感慨和決心。
吳魯氏決定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guī)模,重新裝修菜館,讓它恢復往日的輝煌。她租用了被日軍焚毀的原惠民旅館舊址約100多平方米作為夜花園,逐漸形成了常州當時的餐飲集散地。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不久之后,惠民旅館收回了夜花園的地盤。但吳魯氏并沒有被打倒,她又在北邊租用了一塊空地,建成了三幢店面房共15間,總面積約400多平方米。臨街店面就有150平方米,側(cè)面在官保巷口還有6間平房,共計270平方米,后面還有100多平方米作為輔助房和廚房,中間還留有空地作為夜花園。此時的德泰恒,擁有職工近50人,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
1943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吳魯氏感到力不從心,于是將菜館交給了兒子吳潤初經(jīng)營。吳潤初年輕有為,充滿了雄心壯志。他接手后,決定對德泰恒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造和升級。他大興土木,重新裝修店面,擴大堂口,花費了2000大洋。不僅如此,他還將對面的“老正興點心店”盤過來,翻建成了常州第一座咖啡館,專門制作洋點心和供應咖啡飲料,在此又投資了1000元大洋。然而,由于這些改造和投資花費巨大,德泰恒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在短短3年間,德泰恒經(jīng)營失敗,陷入了困境。
面對這一沉重的打擊,吳潤初并沒有放棄。他深知,德泰恒不僅是一家菜館,更是家族的榮譽和傳承。至1947年,吳潤初通過其岳父的關(guān)系去上海吸收股金5萬元,加上德泰恒原有的底金7萬元,共計湊了15萬元。他帶著這筆資金,重整旗鼓,再次開張營業(yè)。這次,他引進了上海的廚師,烹飪海派菜肴,一時間生意再度興起。但好景不長,至解放前夕,由于股東之間發(fā)生了嚴重的糾紛,加之內(nèi)部管理混亂,德泰恒最終拆伙關(guān)閉。
新中國的建立,猶如一道璀璨的曙光,照亮了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也為德泰恒帶來了全新的希望與機遇。在黨和政府的深切關(guān)懷下,德泰恒獲得了重生的契機。建國初期,德泰恒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投入到重建的熱潮中。
當時,國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德泰恒也參與其中,經(jīng)歷了公私合營的重要轉(zhuǎn)變。在這個過程中,德泰恒的所有權(quán)和經(jīng)營模式發(fā)生了變化,但其對美食的追求和為顧客服務的初心始終未變。政府為德泰恒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源調(diào)配,幫助其重新規(guī)劃經(jīng)營策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技術(shù),使得德泰恒能夠以更加規(guī)范和有序的方式運營。
然而,到了“文革”期間,德泰恒遭遇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駸岬倪\動浪潮席卷而來,傳統(tǒng)文化和商業(yè)經(jīng)營受到了嚴重的批判。德泰恒被迫更名為紅旗路飯店,其原本古色古香的裝修被視為“四舊”而遭到破壞,店內(nèi)那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老照片、雕花窗欞等珍貴物件有的被損毀,有的則不知所蹤。原本備受贊譽的特色名菜,也因為被指責為“資產(chǎn)階級的享受”而不得不改變做法或者停止供應。德泰恒的員工們在這艱難的時期遭受著巨大的壓力和困擾,他們不僅要面對外界的批判和指責,還要努力維持飯店的基本運營。
但即便如此,德泰恒的員工們依然堅守著內(nèi)心對美食的熱愛和對顧客的承諾。他們在私下里悄悄交流著傳統(tǒng)菜品的制作技巧,保存著那些珍貴的菜譜。盡管面臨著重重困難,他們依然默默地努力著,期待著有一天能夠恢復德泰恒的原名,重新找回曾經(jīng)的輝煌。
正是這份執(zhí)著和堅守,為德泰恒在“文革”結(jié)束后的復蘇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終于,在1978年,德泰恒菜館的名字得以恢復。這一消息讓無數(shù)老常州人感到欣喜和激動。他們紛紛走進這家熟悉的菜館,品嘗著那久違的味道,回憶著曾經(jīng)的美好時光。
1983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德泰恒也迎來了新時代的又一次重大發(fā)展機遇。在這充滿希望與變革的時代浪潮中,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德泰恒果斷做出投資擴建的重要決策。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美食的熱愛和對品質(zhì)的追求是永恒不變的。德泰恒的每一道菜,都不僅僅是食物,它們是情感的載體,是文化的傳承。在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德泰恒提醒我們,要珍惜那些能夠觸動我們心靈的傳統(tǒng),同時也要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
德泰恒的百年歷程,是對過去的一種致敬,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期許。它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保持初心,勇于面對挑戰(zhàn),就能夠在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