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書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書香】拜《譜》(散文)

編輯推薦 【書香】拜《譜》(散文) ——民俗文化之(一)


作者:張曉鐘 布衣,349.9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147發(fā)表時間:2024-09-05 15:19:09
摘要:秦巴山區(qū)居住著清朝早期,由皖西南地區(qū)遷徙的很多移民,這些移民的后裔,遠離祖居地、遠離列宗列祖祖墓,怎樣祭拜祖墓?他們沒有遠祖墓祭拜,他們將拜祖《譜》當作拜祖墓,這一習俗已成為了一種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類在不同的生態(tài)、文化環(huán)境和心理背景下創(chuàng)造出來、并在獨特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累、傳遞、演變成的不同類型和模式的文化。它反映一個地區(qū)的精神風貌、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民俗文化內容很多,表現(xiàn)在飲食起居、四時八節(jié)、婚喪嫁娶、交往禮儀等諸多方面,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中。其中包含著普通百姓的情感和智慧、愛好與情趣,是遠去的歷史的反映和文化的記憶。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影響較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在秦巴腹地,流傳著拜祖《譜》的民俗,已成為當?shù)氐拿袼孜幕?br />   2018年11月23日,應清乾隆年間遷陜西商南縣,張揚成叔等宗親族人的邀請,宿松張氏仲四宗親會,組團23人,赴秦巴山區(qū)省親、拜遷陜各支系始祖、為遷商南縣趙川鎮(zhèn)溏池石溝王家洼的天明公南巨股遷陜始祖宗斗公,二世祖澤臺公、祖妣梁氏立碑典禮揭牌。宿松張氏仲四宗親會成員,有的從湖南長沙上火車,有的從九江上火車,有的從合肥上火車,有的從宿松上火車,從四面八方,不同的線路,不同的車次,但要求基本同時到達。11月24日上午陸續(xù)到達商南縣城。
   全體成員到齊后,便是商南宗親隆重的接待中餐。餐后,根據(jù)陜親的安排,下午舉行了祭拜遷商南縣各支系始遷祖祖墓。從商南縣城出發(fā)依次祭奠:至過風樓鎮(zhèn)水溝祭拜天福公沛元股遷陜西商南始祖?zhèn)魅莨?、二世祖宗勝公墓塋;至水溝碳溝祭拜天貴公九皋股遷陜西商南始祖?zhèn)黢壒?、二世祖宗?shù)公墓塋;至富水鎮(zhèn)洋淇村宋家溝祭奠天祥公會蒼股遷陜西商南始祖?zhèn)鲌怨箟L;夜黑才結束行程,趕回酒店參加陜親舉行的接待禮儀和晚宴。
   11月25日上午,前往趙川鎮(zhèn)溏池石溝王家洼參加天明公南巨股遷陜始祖宗斗公,二世祖澤臺公、祖妣梁氏立碑典禮揭牌。在趙川鎮(zhèn)溏池石溝王家洼的筑墓立碑典禮,有來自河南南陽、湖北鄖西、陜西商南、安徽宿松,四省市縣的張氏“顯、揚、紹、修”四輩人。其中“顯”字輩八十多歲的老人,是湖北鄖西縣張揚宏叔的父親,隨揚宏叔一起來的,這么大的年齡,能隨年輕人驅車崇山峻嶺,長途跋涉,老人的家族情節(jié),是可想而知的,我肅然起敬。在趙川鎮(zhèn)溏池石溝王家洼筑墓立碑的山排上,張揚慶叔把老先生介紹給我:張顯述,生于1937年10月16日,時年81歲,五十年代鄖陽師范(現(xiàn)漢江師范學院)畢業(yè),執(zhí)教一生,2017年教育部授予《鄉(xiāng)村教師30年榮譽證書》,2000-2005年和顯清公一起詳細記錄了宿松仲四公后裔遷湖北鄖西19世“聲”字輩到24世“修”字輩全部資料,并形成修譜初稿。張揚慶叔的介紹后,我便有同張顯述爺爺私下接觸私聊的機會,在山上我一直陪伴老先生閑談,談得很投機,談家族史、談江南風俗、談鄖西上川民俗。通過閑聊得知,他們住的村子里,過年有拜《譜》的習俗,老人家并把為什么拜譜?怎樣拜譜?詳細向我作了介紹,我聽得很專心,大意能領略。
   老人說,因口口相傳,大家都知道祖籍在江南省安慶府宿松縣。乾隆年間,遷來秦巴腹地,落戶湖北省鄖西縣西北大山。清乾隆、嘉慶年間,遷鄖西祖先與宿松多有聯(lián)系。嘉慶二十五年(1820)老家第五次修《譜》前后,均派員來鄖西了?!蹲V》竣,于道光某年,還派族親送譜來鄖西縣他們上川莊子。送《譜》來的老家族親,來到上川后,因生病,那時缺醫(yī)少藥,大山深處,交通不便,治療不及時,不幸逝世于上川,埋葬在上川張家院子后山壟子口。后來他們莊上家人,各家各戶,都視為己祖,每逢年節(jié)上墳,都要掃墓,給那冢墓掛紙燒紙焚香,跪拜。莊上家人將祖先送來的《張氏宗譜》,視為家珍,妥善保存。推舉認真負責的家人,擔任保管員,每年夏季六月六曬譜,防潮濕、防蟲蛀,躲過了歷次政治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運動。從那時起,全莊子里的家人,約定俗成,雖遠離祖地坵墓,老家送來的家《譜》,給了族人極大的鼓舞,家《譜》猶國之史,邑之志。家《譜》記載了一個姓氏的歷史,有祖訓家規(guī),有列祖列宗之名諱,有先祖邱墓葬地、墓向,面《譜》即為面祖、面祖墓,可視家《譜》里的人物,就是在自己的身邊。每年小年,就把《譜》拿出來放在堂屋中堂之上,擺放貢品,燃香祭拜至辭年(正月初二),這樣年復一年,尊祖敬祖,形成了慣例,拜《譜》即為拜先祖,把拜《譜》視為:如親臨先祖墓地的祭拜。不求祖宗賜福于己,但求后裔明白自己的根和不忘祖德祖恩,祭拜非墓之祖,從此,便留下了拜《譜》的習俗。拜《譜》分為大拜和小拜,顧名思義,大拜就是規(guī)模較大的拜《譜》活動,小拜就是保管家譜的人祭拜。莊里大規(guī)模拜《譜》活動最后一次大概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由自鳳公發(fā)起,拜《譜》活動由發(fā)起人承擔全部費用,一是確定時間通知所有人按時參加,時間一般在正月初二至初四這幾天;二是接《譜》,陰歷小年,發(fā)起人將《譜》接回自己家里,安放在神堂之上,擺放貢品,燃炮、燃香接《譜》。拜《譜》之日,所有人員早起沐浴更衣,從遠近各處帶香表,炮仗聚到一起,早到者男丁忙于廳堂布置,女的下廚幫忙。吉時到,由年長且輩分最高或德高望重的族人擔任主事,拜《譜》活動大致分為三個議程:一是觀《譜》,將《譜》擺放在供桌之上,供所有人員觀看學習;二是念祖訓、家規(guī),由主事人領讀祖訓,教育后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相傳古時范了家規(guī)錯誤的人要在族人監(jiān)督之下跪在祖《譜》前懺悔、發(fā)誓不再犯錯;三是祭拜,由主事人燃香一把,每人三根分發(fā)給祭拜人,按照輩分和老幼依次進行“三拜三叩”,并燃放煙花炮竹,祭拜完畢參加由發(fā)起人舉辦的宴席,宴席上是交流感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每位家長會領著自己的兒女,逐個敬酒并介紹,認識這些長輩及名諱?;顒咏Y束由發(fā)起人保管祖《譜》,直到下一個發(fā)起人接走。
   這是張顯述爺向我作的拜《譜》簡要的介紹,我默默記在心里。
   中餐后我們23人,應隨前來參加立碑典禮的清乾隆年間,遷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張傳表公后裔張揚慶一行開來的小車和專門安排的一部面包專車,再加河南張少軍一部寶馬車,從赴川鎮(zhèn)前往鄰縣鄖西縣。
   車子沿趙川——鄖西縣城的公路上奔馳,在崇山峻嶺中的水泥路上行駛,翻過道道山梁,越過條條小溪,一山過去又是一山,山環(huán)山,山抱山。黃昏時分,到達縣城。鄖西縣宗親早已將賓館安排好,入住賓館后稍歇,晚宴開始。各種飲料、酒菜上來了,大家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不亦樂乎!
   第二天早起,根據(jù)鄖西縣宗親安排,驅車赴鄖西西北邊垂湖北口回族鄉(xiāng)上川村張家院子屋場,省親、參加拜《譜》、登山祭拜始遷祖張宗先公之墓和祭拜道光年間送《譜》來上川而逝于上川的宿松籍先祖墓。
   縣城至上川有一百多公里路程,聽邊開車的揚慶叔介紹,早年他的父親和張顯述爺?shù)娇h城上中學,從上川步行要三至五天時間,才能到達學校。他自己讀書時,也沒有通村公路,也是步行幾個小時到集鎮(zhèn)上學,現(xiàn)如今天塹變通途,村村通了水泥路,進出自如。車子在崇山峻嶺中奔馳了近三個小時,達到了上川。車行山中,一眼望去,坐落在半山腰的上川張家院子屋場稲場上,鮮紅的“熱烈歡迎安徽宿松老家宗親前來鄖西縣省親”的橫幅,在微風中閃動,格外耀眼。宗親們熱情高漲,笑臉相迎。我們首先,在東川村張揚明叔家堂屋進行拜《譜》,宗親們把保管近200(1820年—2018年)年來的泛黃發(fā)黑的《張氏宗譜》(廂)擺在堂屋八仙桌上,擺上祭品,在八仙桌前焚紙燒一大把香,鳴放鞭炮,拜《譜》的宗親們,在炮聲中每人手持三支點燃了的紅香,結隊圍繞八仙桌上所擺的《張氏宗譜》轉一圈,轉到正面對八仙桌上《譜》的方位時,鞠躬作拜,拜畢轉到堂屋祖宗牌坊下面,將手中的紅香插入香爐中,依次這樣進行。拜《譜》完畢,便趕赴半山腰的上川張家院子屋場,眾親齊集張家院子屋場,燒茶的,到茶的,洗菜的,切菜的,燒菜的,煮飯的,眾親忙個不停,仿佛村里那戶人家在操辦大喜事,人人興高采烈,個個滿臉笑容,井井有條,按部就班,顯示出張家院子張氏家人精誠團結,和諧一家。
   大家稍事歇息,同宗親們合影留念,留下了珍貴的鏡頭,永恒的紀念。在張揚慶叔的帶領下,登山祭拜始遷上川祖張宗先老大人之墓、祭拜道光年間送《譜》來上川而逝于上川的宿松籍先祖墓。
   此行上川,收益匪淺,受到了上川宗親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了解到了上川宗親拜《譜》的意義和怎樣拜《譜》的民俗文化內涵。拜《譜》意味著,不忘先祖恩德,尊祖敬宗,牢記祖訓家規(guī),傳承祖德家風,懂得“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一哲學道理。
   幾天前,在同鄖西張揚慶叔聊遷丁家坪宗親支系時,得知張顯述爺于2024年6月18日與世長辭,我便欣然提筆,寫下了這篇文章,聊表對老人的懷念和對拜《譜》民俗文化的傳承。
  
   與遷鄖西縣宿松張氏仲四后裔張揚慶合寫
  

共 3490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中華民族歷來受到農耕文明的影響,對宗族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而宗族凝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下的一種自我保護和生存需要,如此代代相傳,至今依舊深入血脈。不過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遷徙,特別是東西大遷徙和南北大遷徙,讓原本就交通不便的時代下,遷徙即意味著再難回歸。筆者筆下的張氏從安徽遷徙陜西,也是這樣的大時代下造就的宗族分離。不過還好他們能至今依舊保持宗族聯(lián)系,甚至還是族譜流傳下來,實屬不易。本文記錄了一次家族人員從五湖四海相聚來拜《譜》的經歷,讓讀者能感受到難得的一種民俗文化和宗族文化,文化意義深厚,值得學習。拜讀并傾情推薦共賞?!揪庉嫞貉┝栉淖帧?/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雪凌文字        2024-09-05 15:19:37
  拜讀,并學習了,問候!
著文寫詩,記錄生活,更是記錄人生!
2 樓        文友:張曉鐘        2024-09-05 21:01:34
  謝謝雪社在忙中編發(fā)。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