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憶】在寒冷的日子里(散文)
對莊戶人來說,冬天就意味著“冬閑”。冬閑則意味著不干活,或少干活??墒?,在我的記憶里,父親的冬天,從來就沒有清閑過。
大集體時代,冬天最主要的活兒,是積肥造肥,興修農田水利,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搞副業(yè),或去外地扒大河,等等。除了扒河要連續(xù)干一個多月以外,其余的活兒,都不是很緊。沒活干放假休息,是常有的事。平時家里有事,請個三兩天假,也很隨便。
從生產隊分得的糧食,粗糧和細糧加在一起,一般情況下,在滿足飲食用度上,是有缺口的。為了彌補缺口,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去外地,用以糧換糧的方式,把家里的一部分細糧,換作粗糧。因為細糧的價格高于粗糧,同樣重量的糧食,購買粗糧所用的錢款,要比細糧少很多;同樣多的鈔票,購買粗糧的重量,要比細糧多的多。盡管粗糧吃起來難以下咽,吃了以后反胃,拉肚子,時間久了,還會使人營養(yǎng)不良,骨瘦如柴??墒?,足夠多的粗糧,起碼保證不挨餓,并能使肚子鼓起來。冬天到了,很多人家的壯勞力,都向生產隊長請假。用平板車裝著小麥、大米,這些平時舍不得吃的細糧,去離家百把幾十里的臺兒莊、蒼山等地,換成山芋干、帶殼的紅秫秫(高粱)等粗糧。當父親把家里大部分的細糧裝上車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就想哭:白花花的大米沒了,白花花的小麥也沒了,以后怎么吃米飯、吃小麥煎餅???當父親歷盡風餐露宿,拉回來一平板車粗糧時,我止不住地還想哭:父親累了,瘦了,憔悴了。
山芋粉是這樣做成的:從公用的土井里挑水,用挑來的水洗山芋。把洗凈的山芋,一菜刀一菜刀地切成片、剁碎,直至剁成骰子,或豌豆粒形狀的山芋碴子。隨后,把山芋碴子放在石磨上摻有少量清水的瓦盆(燒制的泥盆)里。人們用力推動石磨一圈圈轉動的同時,再一勺子,一勺子地將盆里的東西添進磨眼。剁碎了的山芋,就變成了稀稀拉拉的糊狀。把糊狀物通過過濾、沉淀,就成了山芋淀粉。把淀粉做成粉條,粉條換成錢,便可以買更多的、用于充饑的山芋,或山芋干……
山芋淀粉是深秋時節(jié)做的,到交九(數(shù)九)來臨的日子,才開始做粉條。粉條出鍋時,軟軟的,絲滑的,熱氣騰騰的。掛在七八十厘米長、直徑七八厘米粗的一根根木桿上,如飄逸的長發(fā),如傾瀉的瀑布,煞是美麗。可過了一夜之后,瀑布變成了冰——硬硬的、鐵塊一般的冰。用洗衣服的棒槌,或用打柴棍(脫粒莊稼的木棍),使勁地捶打那一塊一塊的冰坨子。叮當叮當,叮當叮當,如搗衣,如啄木鳥,發(fā)出的聲音真好聽。通過蹲在地上,不停地捶打,胳膊酸了,腿麻了,腰疼了,冰坨子就會變軟、變散、變得溫順。提起松散了的冰坨子,用力一抖,嘩啦啦的冰渣子、雪片子,不停地下落。雪片子飛到人的臉上,是麻酥酥的涼。落到硬邦邦的地上,是耀眼的一片白。將打制好的粉絲,抖落凈冰渣子以后,隨手掛在晾繩上曬干,白亮亮的粉絲便可以打包收藏了。
賣粉絲又是一個艱辛的活兒。推著獨輪車,沿小巷,過短橋,走街串戶。走在凸凹不平的土路上,車子會發(fā)出一咯噔、一咯噔的聲響。為防止被沒收,被罰款,或被冠以投機倒把的罪名,還要提心吊膽地躲避工商管理人員的圍追堵截。父親是讀過書的人,以前家境過得還算殷實,農本思想根深蒂固,祖上幾代人都未曾做過買賣。吆喝著做這等小生意,為了養(yǎng)家糊口,是迫不得已的事。
十里八村的人稱我們村是辣椒村。伏天,自留地里的辣椒一片紅。秋天,也是一片紅。莊戶人把這一片紅,稱作是如同蓋了棉被似的紅,或者叫做紅的一片明。摘下來的辣椒,放在屋子里捂一天,然后就放在明晃晃的太陽底下,挖空心思的曬,反反復復的曬。早晨出工之前曬辣椒,晚上收工之后,把晾曬的辣椒拾掇回家。有挑擔子的,有推車子的,有扛著麥秸苫子,風風火火地行走在路上的。是人龍,又像是“過隊伍”,好不熱鬧。曬干了的辣椒,用折子茓(裝)起來,或裝在囤子里。上面再里三層、外三層地蓋個嚴實,唯恐被塵土玷污了,也擔心被老鼠叨走了。
寒冷的冬天,是趕四集頭賣辣椒的時節(jié)。這里所說的四集頭,并非三里五里,或者十里八里,大都是離家五六十里的距離。且適宜于賣辣椒的集市,多在沂河西岸。夜半無人擺渡,趟水過河,危險,又冷得刺骨,凍得打顫。家里的辣椒,大都是父親推著獨輪車,去集市上出售的。過河倒壩,披星戴月,一天趕上百里路,吃不得吃,喝不得喝。不能不說,這可是玩了命的苦。二三百斤干辣椒,四兩半斤,絲乎毫厘,一點點地往外賣,并不是趕十趟八趟集,就能賣完的。
貧窮的年代,燒柴與吃糧同等重要。道理很簡單,有苗才能多打糧。畝產二三百斤的小麥或玉米,自然秸稈也長得瘦小,長得稀疏。當時有句俗語,叫做“割起莊稼滿地跑,一畝只收半瓢糧”。顯而易見,莊稼長不好,在缺吃的同時,也缺少生火的柴草。地里的雜草被拔光了,樹葉子,樹上掉落的干樹枝被撿完了,連地底下的茅草根也被刨沒了。為了那鍋臺底下的那一把火,總不至于燒大腿(俗語)吧!好在離家二百里遠的地方有煤礦,煤礦收購木料做坑木。就是說,用廢舊的木料,去礦上可以換來煙煤,或白煤(無煙煤)。沒有享不完的福,只有受不盡的苦。父親帶著冰冷的干糧,拉著平板車,拉著木頭,拉著一家人的希望,頂著寒風,踏上了前往西北方向的、棗莊煤礦的路。長大后,我曾去煤礦拉了一次煤。一道道山,一道道梁,一上一下,一上一下。一步三喘地拉著千把幾百斤的煤炭,累得腿肚子轉筋,累得眼睛冒火。這是人過得日子嗎?連死的心都有了。
在左鄰右舍的眼里,父親是具備“十八般武藝”的人。種莊稼,他是“老把式”。播種時,搖耩子。除草、收割時,“帶趟子(打頭)”。打場時,揚場、垛垛子。此外,喂牲口、在造紙坊抄紙等,都有父親勞作的身影。喂牲口,抄紙的活兒,做起來不分季節(jié)、且是連續(xù)不斷的勞動過程。父親牲口喂得好,草紙做得好。冬日的很多時間,他都從事這些責任心強、技術含量高的事。想請假料理一下莊親莊鄰的紅白喜事,或料理一下自家的私事,請假非常困難。實在請不下來假,就讓知根知底的人替換,或一早一晚的加點班?!?,相較于一般人來說,父親一直沒閑著,一直忙的不可開交。
或許我長得猥瑣,又加之弱不禁風的緣故,未上學之前,父親對我學習上的要求非常嚴格。幾乎每天晚上的煤油燈下,父親都教我識字,寫字,或打算盤。甚至困得磕頭打盹,也強打精神地陪著我。白天,他出去干活了,還要給我留下一堆作業(yè)。因為貪玩,一上午只寫了幾十個字,父親就憤怒地對著我的屁股,狠狠地打了幾個巴掌。因為找人替我寫作業(yè),又遭遇了他的草鞋底。母親看了心疼,他私下里就對母親說,子不教,父之過。小孩子如同樹苗,不修理就長不好。再說,這孩子不笨,好好管教一下,將來說不定有出息。父親的話,被我在隔壁聽得一清二楚。心想,父親整日忙碌,難得的空閑時間,還為我的將來操心。不好好學習,真的對不住父親。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對學習日漸認真起來。以致在入學后,直至走出學府,我的學習成績基本上都處于班級的前列。
原工作單位所在的家,位于310國道的邊上。順著國道向西500米左右的距離,就是沂河大橋。差不多每天早晨,我都會或走、或跑地來到高聳的橋面上。說來,冥冥之中有定數(shù),有些緣分難以思量。六十年代初的一個冬季,父親既沒有喂牲口,也沒有做草紙,而是隨著浩蕩的人流,來到我現(xiàn)在單位住地的沂河岸邊,參加了修建沂河大橋橋堍的勞動。父親推著滿載沙土的獨輪車,不停地穿梭于熱火朝天的工地上。經過兩個月的苦戰(zhàn),彩虹般的沂河大橋竣工了。
橋堍,連接道路與橋梁的紐帶。走在上面,或許讓人感到吃力與不適??墒牵瑯蜍⒁彩锹?,而且是更重要的路。她沉穩(wěn)、堅定,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地承載著人們向上前行的腳步。每每涉足于此,我就會想起一生都為我鋪路搭橋的父親,他就是我永生難以忘懷的橋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