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歲月】遠去的供銷社(散文)
六七十年代,離我們村莊不遠的供銷社,叫元山子大隊供銷社,它距離周邊各大隊都有五六里,四五個大隊的人們都去這個供銷社買賣貨物。
我那時去供銷社都是和母親一同去,距我們村近點兒,有三華里,和母親一同去,對母親來說,可以幫她提東西;對我來說,能串個門兒,遛個彎兒,開開眼,做一次短途旅行,十分樂意去。妹妹就沒這個運氣了,因她還小走不動遠路,而且也幫不上忙,只能在家里和姥姥待著,眼巴巴地等著我們回去。
母親每次去供銷社要買好多東西,因為她沒閑功夫經(jīng)常去,要置辦的東西攢多了,必須去一次,她才會匆匆忙忙地采買,再急急忙忙地趕回來。我的角色就很重要了,母親每買一樣東西,我就給拿上,她要稱二斤鹽,買一包火柴,割一尺松緊帶,扯三尺白洋布,給姥姥買幾包頭疼粉,給我買兩根鉛筆,給沒過門兒的兒媳婦兒買一塊兒花頭巾,給小孫子買一包代食品。這時我有點抱不動了,母親讓我坐在院子里的臺階上,把東西放在身邊看好了。她又進里邊兒轉(zhuǎn)過來轉(zhuǎn)過去,打量了半天,害怕要買的東西忘記,突然看到貨架上有一小卷兒布擠在布匹中間,布賣到最后幾尺是要打折的,她要買布頭。便向售貨員詢問布頭怎么賣?那時的單價都是幾角幾分幾厘,如果剩下的布頭,也是幾尺幾寸?那算起總價來就十分復雜??墒悄赣H聰明,我們都承認她小九九好,就站在那兒口算,算的一厘不差。有時售貨員多要了,雖然他們算盤打得噼里啪啦地利索,但是也經(jīng)常會出錯。母親都能及時糾錯,不會被他們占了便宜。其中有一個售貨員叫老樊,是個六十來歲的老頭,他就經(jīng)常算錯,肯定是多要,沒有少要過一次,我覺得他是故意的。只不過母親不這樣說,只是笑笑說您大意了。被我母親指出幾次過錯后,他就下次不敢再多要,還夸我母親這媳婦子真能干。
母親很聰明,也會過日子,她總是想花最少的錢,買最多的東西,買布頭就是一個明智之舉,家里孩子們多,保不齊要用到。買布頭的錢省下快一半,幾塊布頭對起來做一個花襖,做棉襖更不是問題,外邊兒要罩一個布衫。我們的棉襖下邊一圈,還有袖口是用新布做,布衫蓋住的地方,中心地帶,用舊布拼接。外人看不到,我們脫了衣裳睡覺的時候更沒人看到,給人的印象我們是穿著一件新棉襖的。
后來我到元山子大隊念初中,已經(jīng)十二三了,賣個雞蛋,買點兒鹽呀,醋呀,火柴什么的零星東西,還經(jīng)常出錯,母親罵我靠不住,啥也指不上。其實是他們收東西的時候故意抬高秤桿,稱不夠;買他的散鹽面兒,堿面兒,泥塘塊,他的秤桿又壓得太低,一里一外就差好幾元錢,害得我被母親罵一頓,有時連晚飯都吃不上。在我的印象里,商人就是很奸詐,不講誠信。
大隊的供銷社一般外墻面油漆成深藍色,門楣上還寫著幾個大字:繁榮經(jīng)濟,保障供給。中間還刷一個大的紅五星,窗臺下部的墻面,還有側(cè)面墻上會寫上標語,都是與時俱進的內(nèi)容,因為這里是做宣傳的大場面,整天人來人往,怎么能放棄這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呢?
供銷社一個大院子,院子內(nèi)堆放的雜物亂糟糟,簡直是個爛貨場,因為他們也兼具收廢品,廢銅爛鐵碎玻璃酒瓶子,爛木頭,還有幾臺報廢拖拉機,堆滿了整個院子。正面是三間磚瓦房,兩間售貨的正屋,一間庫房,旁邊并排還有兩間小房,是售貨員的宿舍。售貨的正屋里,有木質(zhì)高高的柜臺,柜臺下邊兒也有貨品,但大部分貨物是在靠墻的貨架上擺放,貨品齊全,擺放整齊,有布匹,成衣,帽子;有鞋,襪子,手套;也有餅干,酥片兒,富蕓糕;門口還有醋缸,酒缸,醬油缸;側(cè)面兒的柜臺上擺滿了農(nóng)具,鐵鍬鋤頭鐮刀把,鉤子鏟子鐵榔頭,鏈條繩子扁擔鉤……,要啥有啥,不怕這里貨物不全,只怕是兜里沒錢。
夏天人們忙,都不大去供銷社,必須有急需的東西要買,才會光顧一次。到了冬天,供銷社可就是個熱鬧去處了。沒事兒干的老爺兒們,蹲在地下烤爐子聊閑嘴兒,一天到晚人不斷,走一波,來一波,也成了消息發(fā)布處,來這兒聊一會兒天,便把全村兒大事兒,甚至周邊大事兒都了解個透。
男孩子們最喜歡的時節(jié)是臘月、正月,到了此時他們也熱切地串訪供銷社,有幾個鋼镚兒趕緊買鞭炮,買糖果。有時是隨著大人頻繁地來買日用,過年了要買大白粉刷墻,要買報紙糊頂棚,要買洗衣粉洗被單兒,要給孩子們扯布做衣服……或者是三五個伙伴相跟著到這里烤火爐,瞅零食,聞香味兒,那點心的味道聞一聞也不錯。到了這個季節(jié),零食也豐富起來,杏干兒,山里紅,凍海棠果;麻餅,江米條,冰糖葫蘆;糖塊兒的種類也多了:水果糖,牛奶糖,麻糖,冰糖,豌豆湯,軟糖,真是花樣翻新,不買,看看那些精美包裝也養(yǎng)眼。他們便賴在這里,轟也轟不出去,呆得時間長了,有時會有額外驚喜,撿幾個分幣,馬上就可以兌換糖塊兒和小鞭炮,保不齊也能撿塊兒糖或撿幾個山里紅,趕緊放到嘴里及時享受,絕不耽擱一分一秒。
我們上學時,隔三差五就得來一趟供銷社,就近也方便。你想呀,今天買本兒,明天買筆,后天買家里的日用,沒錢也不會多買儲備在那里,只能現(xiàn)用現(xiàn)買。要不賣一塊廢鐵皮,過年過節(jié)賣點兒骨頭酒瓶,能兌換點兒啥就都花掉,省的一會兒又把錢丟了。再大了幾歲,我就獨自扯布、買棉花、買線,不過大部分是買不好,或是虧了錢甚或買貴了。總之是不善購物,也不會問價,更不會討價,是沒用的一個人,買回東西常會遭母親嘮叨一頓。
有一次我自作主張要買一件襯衣,母親說沒錢,等攢夠了錢她給我買,我不聽,偏要拿上幾塊錢自己去買,結(jié)果買回去一個綠花子的襯衣,穿上一點兒也不好看,還買貴了,又薄露沙沙又小,只值二塊錢,我用了三塊錢,免不了母親的一通說教。母親說她準備五六塊錢給我買一件兒好的,結(jié)果就買了這么一件,那你今年就穿著這件吧,穿破了也別換了。我便對供銷社這個地方充滿了排斥,我心目中那就是個不公道,一貫童叟兼欺的地方。
作為售貨員他們威風得很,那是當時最紅的職業(yè),俗話說:“家里有錢不如售貨員有權(quán)?!庇刑幚淼幕虮阋说奈锲罚唾u給他們的熟人、親戚,緊俏物品得走后門,有權(quán)有地位的人才能捷足先登,普通人根本買不上,距離光明正大相差甚遠。記得那時母親想買一臺縫紉機,那是娶媳婦兒的必備,可怎么也買不上。他們村兒的大隊書記就很容易買了一臺,他家也不娶媳婦兒,買上自用,他老婆向我們炫耀,母親氣得厲害,但那時就那樣,你去哪里說理去。再后來供銷社就沒有了,那些售貨員都做鳥獸散,威風不在了。有個別售貨員承包甚至買下了供銷社,繼續(xù)做著他們寡淡的生意,大概依然需要缺斤少兩,秤高秤低地耍花招,維持自己艱難的生計。供銷社也失去了它原先的存在意義,改名叫門市部,或便民超市了。
供銷社,一代人的記憶,就這樣隨著時代大潮永遠消失了。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