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開元寺深藏千載孤品(散文)
一
開元寺,在河北省正定老城區(qū)內,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距今千載有余。
這處佛寺,不是如眾寺一貌,從古建遺存,到挖掘的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走進去,就是為了看看寺內深藏著的孤品,聽聽它的絕唱。
寺內有唐鐘一掛,未見暮鼓。晨鐘暮鼓是聽不見了,也不見袈裟佛影,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座現實的露天博物館。山小卻深,深藏古寺。正定城小,卻藏千載孤品。幢幢,件件,一看奪目就驚心,嘆為觀止。
唐鐘存于寺內的鐘樓極頂,鐘樓為晚唐建筑,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式二層樓閣,極頂懸鐘,鐘高2.9米,口徑1.56米,造型厚重古樸。唐代的銅鑄技術,相比殷商,的確不能讓我們覺得震驚,但在工藝上,唐代已經是“青銅造極”的時代。樓和鐘,都是現存唯一,價值珍貴。我仰慕而視,銅光金閃,不見綠銹,亮度不減分毫。光芒,不因歲月減損一縷,一光千年。
唐鐘安懸于樓頂,靜對藍空,雖無敲鐘人,仿佛唐鐘逝聲猶在耳,時光匆匆流逝,消弭在時空,我問時間是什么?是佛僧一禪坐,是俗人一驚耳。千載佛徒走了,留給游人以目擊鐘,不管老少,在舉目一瞬,都會于心頭驚起湍急的浪花,而非漣漪。有多少事,等不得。一個人在歷史時空就是一個孤品,如不感到孤獨,就是抓住每一刻,和時間同步,唐鐘不鳴卻有暗聲傳遞——蹉跎即千年也!孤品不孤,總有人心呼應。正定旅游的廣告詞是“一眼千年”,一掛唐鐘是給千年之聲的注腳——古寺清音洗塵心,千載一聲唐鐘鳴。一眼千年,一見鐘情,正定的“一眼千年”,一聞驚心。
寺內還有一塔,名“須彌塔”,也是華夏僅存,真是“一眼山高”。須彌塔是根據須彌山得名,佛教理論認為須彌山即世界的中心。須彌塔,亦稱“雁塔”,建于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塔高42.5米。塔身九層,給人的感覺是挺拔而修頎,頗有玲瓏之妙,意趣完全符合漢語“須彌”的意思——妙高。塔門有石額題字“須彌峭立”。所謂的“一眼千年”,在這里又是做了個注腳——一語驚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須彌塔的激勵意義迎合著觀者的內心希冀,有著做人處事的榜樣力量。塔座四方,每個角兩側各有托塔力士雕像一尊,共八力士,身在佛龕中。雕工刀鋒蒼勁,人物孔武有力,有力舉千鈞之勢。聳山可舉,眾力齊心,佛家心念,與我們的觀念又是何等一致!孤品之塔,依然在表達著卓越的思想意識。人們常常驚嘆“秘境”,我覺得能夠從這些遺存獲得精神意趣,就是抵達了秘境。秘而不宣,自心可揣。
寺內的法船殿又是一個孤品建筑。據記載也始建于東魏,唐代重修。店內一座巨大石船,之上供奉著一佛二菩薩銅質像,意為佛法之船,普度眾生。一眼千年,一船千載。在俗人看來,這也是一艘智慧之舟,世間千流密布縱橫,行走其間,需人生智慧,古詩人說,“野渡無人舟自橫”,是否也在暗示我們去渡口尋覓,撥橫為直。禪道佛理,人生之趣,都是相通的。
二
這些遺存,都屬于地面上的東西,歷經風雨,得以流傳,不知經過幾番重修維護,最讓我感慨的是今天的正定人,還在給正定的古文化增添實打實的重量,讓古寺獨而不孤。寺內,一物重達107噸,可謂龐然大物,它叫“赑屃”,據考,來自五代時期。青石質地,雕工大氣,又不乏細微紋絡,可謂“巨中有細”,赑屃已殘,是相拼接而成,殘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體量之巨,居于全國已見同類石刻之首,孤而難得。據說是在正定中山路因建筑挖掘地基所得,于2000年出土,被移動至開元寺。
赑屃,籠統地說,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又稱“龜趺”,是龍之九子之一,“出身”不凡。我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神物,其外形類龜,繞赑屃觀看,發(fā)現它有一排牙齒,而平常所見的龜則無。根據史料得知,赑屃喜背負重物,在構件搭配上,往往背負石碑,而赑屃就相當于碑座。在民間,人們通俗地叫“神龜馱碑”??傋屛蚁氲綕h族崇拜的麒麟圖騰,有著幾多相似。赑屃通身鱗紋,鱗片翕動,雖盤狀,但栩栩如生,似聞振鱗作響,徐徐移動,可謂大觀。
剛剛從正定的榮國府走出,見到赑屃,想起了《紅樓夢》里賈寶玉哄著林黛玉玩的一段誑語:等你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了,我就變成個大王八,到你的墳上去替你馱一輩子碑去。讀懂這段話,就要懂得“神龜馱碑”的文化,這里的王八就是赑屃??磥?,有人情急而詛咒自己說“我是烏龜,我是王八”,還真不是一般人敢說的,起碼要有長壽之齡、負重之功。
據說,這赑屃經常馱著三山五岳到處游蕩,時不時地還興風作浪,泛濫洪災,后來被大禹馴服,便被石碑鎮(zhèn)壓,碑文記載大禹治水功績,成語“赑屃負碑”就這么來的。開元寺的赑屃負碑,簡單說就是功德碑,但功德必須是高功厚德。我又想起《周易·坤》中“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話,“載物”是言其能容納萬物,襟懷博大。不知是否是由赑屃負碑的意象轉化而來,但有著意義上的相似。尤其是這個典故還包含任勞任怨的成分,需力大無比者可為。神龜馱碑,就渲染著力大無比的意思,魯智深的倒拔垂楊柳,都要甘拜下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參透其內涵,何其不易!
更有意思的是,這“龍子”赑屃,據說是龍之第六子,百姓中流傳一句話——龍生九子不成龍??催@赑屃,身上雖有龍紋龍鱗,卻是龜形,基因突變說也難以解釋,不得而知。但思考不止,古人又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了耗子會打洞??磥磉@段血統論還真不成立,龍生赑屃似龜,并非一脈的樣子,但還是龍族。有人說,赑屃是龍龜所生,長相隨母,專司長壽,民間就賦予了更為吉祥的意義。
赑屃所馱之碑,已經斜斷兩截,相拼而成。全名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安重榮德政碑”。無以了解這節(jié)度使的奇功偉績,但碑文片言只語,讓我有些聯想?!皺M長槊,自振雄名,生靈如戴……”(第十列字)我始終覺得,這段敘事里有著常山趙子龍(正定人)的影子。歷史上,這個節(jié)度使,并不名震天下,難免有歌功頌德的成分。燕趙武者,自趙子龍始,層出不斷,雄名滹沱,生靈愛戴,這是歷史的真實。
碑文是一篇可傳世的書法。怎么看也不見刀刻痕跡,又明明可見筆力雄渾,刀法精湛。運筆靈動,仿若在宣紙上書寫,有人評論說,碑文書法有王右軍之遺韻,這個評價我覺得恰切。這碑文,也應該視為書法之孤品。我以手為毫,臨摹數字,想染一手風韻,攝下照片,閑來模仿,養(yǎng)我率真之氣。這處碑文,應該也是孤本。流連正定古城,隨處可見墻壁、門楣、楹柱、城頭、碑石等都有刻字。我想,就是正定建一座“書法博物館”,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所收所藏一定都是孤品,一定會讓書法愛好者趨之若鶩,入正定拜師臨帖。這是孤本孤品的價值,也是力量。孤,是唯一的,是奇珍的代名詞,是不可復制的存在,在中國文化里有著獨特的魅力,這也是我們中國民族勇于“創(chuàng)孤”的源泉,這也是中華文化不可模擬的原因。
三
又令我不能馬上離開開元寺的是一些(20余尊)形態(tài)表情體貌大小各異的石獅,也是孤品。我們平常所見的石獅,多是布于大門兩側,石獅狀貌幾乎千獅一面,除了表達佑宅護院、驅魔辟邪,再難以引起我們的高度審美。專家介紹說,是唐宋五代風格,應該也是隨著赑屃出土而挖掘的。細觀獅相,有的兩獅相近相親,做交頭接耳的樣子。有的頗似側目一吼,不聞其聲,但見怒吼之態(tài)。有的雙足踏地,站立堅定,而有的一足抬起,很是滑稽。有的以足為手,相交如抱拳。也有的做憂思之狀,似在表達什么……真的是情態(tài)各異,栩栩獅生。重新掃視,獅首無一相類者,個個都是孤品。
將石獅雕刻成如此活靈活現的樣子的,我所見的還有盧溝橋的500多頭石獅,石獅守橋,不僅是一種大氣的裝飾,更有守住“歲月靜好”的生活意義。開元寺的石獅,我不知曾經拿來何用,但如今作為藝術品來欣賞,也是有著獨一無二的審美價值。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從來都不是模仿的,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作者就把這種精神塑造成“孤獨求敗”這個角色,這是否是作者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深刻表達,孤獨者,所面臨的永遠是未知,或懸崖,而一往無前,哪怕失敗,也在所不惜。正是這樣的精神氣概,才成就了林林總總的中華奇跡,涌現了歷數不清的中華名人。如此說來,孤獨求敗,是人生的一種高妙的境界,小說《笑傲江湖》中的“孤獨九劍”,又豈只是一本武林秘籍。武林沒有什么秘籍,都是孤獨求得。生活也沒有秘籍,一切都源自創(chuàng)造,是孤獨以求的結果。
站在開元寺,我突然從心底涌來一個詞——孤家寡人,在創(chuàng)造上,哪一個不是孤家寡人?在崎嶇之路上,去追尋孤品的人,他們也不是孤家寡人,因為有孤品始終與之為伍而同行。
開元寺距今1300余年了,應該說,是飽受風雨文明的洗禮的,洗禮,也包含著淘汰的功能,于正定保存下來,的確是一個城市的無比榮耀,其價值無法衡量,是珍貴的市民恒產,留下的“一寺之孤”,無與倫比,唯有羨慕。
怎樣形容這樣的歷史“遺孤”呢?就像一個制壺藝人,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把可以傳世的紫砂壺。開元寺,應該是一把紫砂壺孤品。
孤品是不斷增值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開元寺會成為一座孤品博物館。一座城市,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無數的孤品,怎么能不令人向往。
是孤品,并非孤獨地存在,游人不斷,我想他們也都應該是帶著對寺內“藏孤”的興致而涌入其中的。孤品不孤,總有人喜歡。
我用照片帶走了唐鐘、法船、須彌塔、赑屃、石獅……
我用心撫摸過正定留住的稀世珍品。
2024年12月4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