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膠東知名農(nóng)產(chǎn)一覽(散文)
一
膠東,真?zhèn)€是風水寶地,這可不是浪得虛名啊,我念一串膠東農(nóng)產(chǎn),你也會對此頷首。
煙臺蘋果,萊陽的梨;榮成的煙薯,膠州大白菜,還有舍不得的濰坊蘿卜皮……
膠東是因膠萊河以東而得名,其流域也屬膠東。一河分東西,環(huán)海佑沃土。這就是膠東的地理形勝。這里的農(nóng)產(chǎn)富有盛名,可謂天賜物華,地獻豐美。
秋天,最好沒事就到膠東轉(zhuǎn)一圈,順道帶點農(nóng)產(chǎn)回家。這樣的旅行叫“豐收之旅”。收一堆農(nóng)產(chǎn)歸家,留住“膠東之秋”的美好。
煙臺蘋果,最好的是棲霞的,可換成“棲霞蘋果”的說法。棲霞有“中國蘋果之都”的美譽。1871年由傳教士引進,從此名盛于此,上百年的發(fā)展,蘋果的品質(zhì)在棲霞的土地上得到了改良,名氣大震。
我列舉一些蘋果名字,就會讓人垂涎欲滴了。青香蕉、紅香蕉、大國光、小國光、喬納金、紅富士、金帥、嘎啦……是不是有珠光寶氣的感覺?秋日的棲霞格外燦爛,每走幾步,都有紅紅的“笑臉”相迎,不由得讓人心花怒放。棲霞多山,環(huán)山,穿山,繞山,沿途都是蘋果擺攤,攤點的后面就是果園,就是紅彤彤的靠山。
小時候,幾乎每個孩子都偷過蘋果,如今,當果園主人敞開園門讓我們進入隨便摘,我們反而不好意思了。
今年春天,我為看漫山遍野的蘋果花而直奔棲霞,本打算秋天再穿棲霞山來一趟“收獲之旅”,卻因跑內(nèi)蒙,去北京,逛河北,棲霞的秋天之行就耽擱了。那日遇到我朋友老趙,說起近況,因為他的棲霞人(在榮成工作),談到今年未去棲霞買蘋果的遺憾。誰知,一周后接到老趙的電話,讓我下樓搬蘋果。他老家父母已不在了,有一個姐姐還種植蘋果,有園70畝,到秋末還留著三畝蘋果不采摘,專門給朋友留著,其中就包括給我的。
蘋果套袋,秋霜無奈,但秋霜之氣可滲入,蘋果的甜度又增三分。贈我的是兩箱喬納金,果體規(guī)整,淺綠淺黃兌和的色彩,給人淡雅清美的感覺,表皮略有針尖大小的斑點,可不要說不上檔次,這叫“美人痣”,去皮,果刀切下,刀縫溢汁,其香入鼻,口腔就難以控制口水……
收下吧,卻之不恭。原來他的姐姐家住棲霞英靈山,這是蘋果最佳產(chǎn)區(qū),但要快遞出去,要交給快遞員送到40里外的桃村快遞點。老趙說,蘋果沒有快遞貴。我說,無論怎么貴,都沒有你我這份感情貴。
今年,關(guān)于蘋果的故事更美了。真想要老趙姐姐的電話,表達一聲感謝,卻這是明顯的“口惠而實不至”,心中存念一份人情,何時表達?
我本想秋天去棲霞,就是為了穿山感受蘋果豐收的景象,并非就是為了吃上棲霞的蘋果。這話憋在肚子里不說,生怕忤逆了老趙一份敬我之心。
家中的茶幾,要擺上一兩個棲霞蘋果,這是飾物。只此青綠,唯有暗香。想起宋詩人張堯同的詩句——遍隴敷青綠,桑麻共幾家。我也唱和兩句詩——長幾堆青綠,果香盈一家。
二
關(guān)于萊陽梨,聽過一些故事。有人說,真正的萊陽梨就那么“一畝三分地”,萊陽出產(chǎn)的梨,并不都叫“萊陽梨”,萊陽梨的產(chǎn)地到底在什么方位,是哪一片地,誰也說不準。其實,這里也說明了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已經(jīng)借助品牌價值,無限擴大。梨樹也在不斷更新?lián)Q代,如今的萊陽梨每年出產(chǎn)幾億斤,要吃上那一畝三分地的梨,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
就連吃個梨也要個品牌價值,吃個落花生也要三公分?。ㄒ馑际腔ㄉL得足夠大,特指榮成大花生這個農(nóng)產(chǎn)品牌)我只能用回村聽到的老人的話來自責一番——這個社會就是把個人慣壞了??!
每從萊陽經(jīng)過,國道路邊都是“萊陽梨”的箱件,堆成一排小小的長城,很是壯觀。想挑挑,真的是眼花了。這份富饒,屬于梨農(nóng),也屬于我。
梨販幾乎吆喝著同樣的順口溜:煙臺蘋果萊陽梨,錯過難找甜蜜的地兒……每每經(jīng)過萊陽,我都被這順口溜喊住了腳步,往后備箱裝上兩箱子萊陽梨。
今年秋天,我深入萊陽的腹地,逛了萊陽城,沿著縣道往外走,真正感受到了梨鄉(xiāng)的秋美。走的是萊陽照旺莊鎮(zhèn),又聽到順口溜?!安降碾u,發(fā)坊的梨,張家灌的秀才多其驢”。吃飽了飯,對昌山的雞就不敢再問攤主了,后面的我要打聽清楚。
發(fā)坊是盛產(chǎn)萊陽梨的地方,特別有名,看來,莫非就是人們要找是那一畝三分地?發(fā)坊臨富水河,這條河是五龍河的支流,發(fā)坊是流沙聚集平原,沙質(zhì)土壤,利于梨樹生長,荏梨自明清引入,至今不衰,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荏梨,這就是真正的萊陽梨。瞥一眼梨園,棵棵都有些年頭了,沒有一棵梨樹是一樣的,多是臥姿匍匐式的,可能是被梨子壓彎而老態(tài)龍鐘了吧。張家灌出的秀才多,自明朝,一村出了3個進士、5個舉人,20幾個秀才,真的是值得掛在嘴上宣揚一番。張家灌靠近發(fā)坊,所以順便就捎帶著唱出來,這也是他們的文化自豪。這里路邊都是梨園,各家都在梨園出口擺攤,梨園的大姐說,隨便嘗嘗,嘗完了要給梨園題個對聯(lián)。原來張家灌的秀才題聯(lián)出名。果農(nóng)們,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人,都要求給題一副對聯(lián),絕不以貌取人,看客下菜碟。其實,這是他們拉近關(guān)系的一種方式。我還是當真了,陷入深度思索。大姐說,用不著費神,想兩句好聽的話就可以,要兩句話。大姐是真懂得對聯(lián)啊,要個“成雙”。
嘗過甜甜的發(fā)坊的梨,不能白吃,我便湊兩句給園主大姐——
遺憾未遇煦風吹起發(fā)坊梨園春天雪
得幸但見金縷染醉富家寶地秋日梨
我把對聯(lián)寫在大姐的手機上,還解釋道,上下聯(lián)故意重復“梨”字,不是怕張家灌的秀才挑刺指瑕,實在是不好撇開梨鄉(xiāng)的“梨”……
大姐的老公叫張富家,院內(nèi)有牌子寫著“張富家梨園”。富家,是果農(nóng)的生活理想,這理想在今天“振興梨鄉(xiāng)”的時代,成為現(xiàn)實。我從大姐一直微笑的臉上看出,她一家在當?shù)匾彩歉坏昧饔汀?br />
進園,我和妻子,在大姐的指導下,直接從樹上摘梨,專挑個大的,透過梨袋,摸著飽滿的,滿滿兩大箱子。過稱,大姐再給添上兩個。
進園摘,再減五角錢,每斤三塊錢。大姐說,一副對聯(lián)不止這個價。這是安慰我。梨鄉(xiāng),梨香,人情勝梨香。
不想馬上離開,捧著一個大大的萊陽梨,左右端詳。微綠泛黃的皮兒上布滿了褐黃色的小點點,就像一顆顆小星星,梨子的一端深陷,梨頂上一圈兒深深的褐黃色,像鯉魚睜開的嘴巴。想起梁實秋在《憶青島》里說的萊陽梨,皮兒粗糙,可是肉細膩,他說“美得令人難以相信”。一個著名的農(nóng)產(chǎn)品牌,一定會得到名人的青睞,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據(jù)說,唯有萊陽梨才富含“原兒茶酸”,我不懂得這種成分的意義,但覺得是一個特別的存在。萊陽有一種梨叫“慈梨”,不知潤肺止咳的京都念慈膏是否就是因為富含那種茶酸而有了藥用價值。
三
早年我的老家吃地瓜,都把人的胃傷透了,吃多了,打嗝,燒心,曾發(fā)誓一輩子不想再吃地瓜了。這幾年,患了糖尿病,地瓜更讓我見而遠之,但每晚散步,到了“老李烤地瓜”的車爐前,就挪不動腳步了。
其先是想把他的廣告詞記住,那是民間文學的經(jīng)典。我大致記住前兩句——老李烤地瓜,誰吃誰都夸。地瓜甜得像初戀,吃上兩口是熱戀,老李烤地瓜,就再陪你過好這個乙巳年……農(nóng)歷紀年的天干地支每年換一次。這是老李烤地瓜的時間觀。其實,老李年齡并不大,也就四十多歲的樣子。但喜歡這個“老”字放在前面,他說,就像“老字號”的“老”。他說,年輕人喜歡吃“密封罐”,像我這個年紀就戀舊,所以他家還種植了三畝多“煙薯”。說起煙薯,真不簡單。已經(jīng)不是我小時候吃過的口味了?,F(xiàn)在的煙薯,是以曾經(jīng)的魯薯3號為母本,以“紅肉紅”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而得的新品種。曾經(jīng)在全國甘薯品質(zhì)評比中以“食味第一名”而勝出,名聲斐然。香甜軟糯,經(jīng)不住誘惑。撕開皮兒,紅黃的汁兒就滋滋溢出,剛剛出爐,有點兒燙嘴,不敢馬上試唇,直讓人捉急老慌的。隔個三天兩日,就從老李那買上三五個,飯后解饞。
烤地瓜,讓老李找到了謀生的法子,每年他種植二十多畝的地瓜,冬天用大棚保溫儲存,要做好“控水”的程序,瀝盡水分,烤出的地瓜品質(zhì)才是上佳。住樓在城里,瓜棚在老家,他也屬于榮成這個城市的真正市民,但用不著享受市民的生活補貼,全靠烤地瓜一門手藝。
夜晚的榮成,要找小吃挺難的,但幾乎每個路口,或路的拐角,準有烤地瓜。“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這是一句給為官者的警語,如今,種紅薯,烤紅薯,成了一門生意,一句警世恒言,還真的興起了養(yǎng)家糊口的途徑。只不過,籠統(tǒng)地稱“紅薯”,提不起品質(zhì),如今的榮成煙薯,才是地瓜里的精品,撕開烤地瓜的皮兒,嘩啦一堆甜蜜……
四
別動不動就說價錢便宜叫“白菜價”了,你若到過青島的膠州市,可不敢這樣冒失地說。我就說說我在十幾年前到膠州遇到大白菜的故事吧。
那天,我們一行去膠州一中,拜訪呂校長。我們就帶了榮成煙薯一袋子,走的時候,我們的面包車裝上了滿滿一車大白菜。
那天,正趕上一中院內(nèi)的大白菜搶收,呂校長戲說我們是趕著小雪來拉膠州大白菜。在膠東,秋末收菜有句成語——立冬蘿卜小雪菜。就是小雪這天要拔大白菜,當然有的也不按這個規(guī)矩,前后幾天收的也有。
膠州大白菜長得特結(jié)識,從頂部摁一下,就感覺是摁在年輕人的三頭肌上,“頂硬頂硬”的,剝了外層,里面是潔白的菜心,感覺剝掉的那層都是可惜。膠州大白菜,人稱“膠白”,生怕人們當作普通的大白菜而忽略起價值,膠白,是山東省的著名特產(chǎn),是地產(chǎn)的老字號。
膠白的好處,我列舉幾條:汁白,味鮮,纖維少,營養(yǎng)豐,要吃山東最好的水餃,一定要有膠白做菜餡。
果真如此名貴?我要求停車沿街詢問。一老者守著五棵白菜,每棵要價50塊。好在有了對膠白的一些了解,不然真的讓我會驚掉下巴,大跌眼鏡。
走進一家專營膠州大白菜菜店,繞著看板看介紹。原來膠州大白菜有著一千年的種植歷史,在唐代就享有盛譽,傳入日本、朝鮮,被稱為“唐菜”。公元1875年,在東京博覽會上展出,從此名揚天下。陳毅老總還專門賦詩稱贊——偉哉膠州青,千里美良田。白菜,在粵語里發(fā)音為“百財”,常說的“百菜不如白菜”,看來也不是言過其實。怪不得南方人喜歡玉雕白菜的飾件,這個人崇尚“福祿壽”,這具有“百財”含義的白菜,就是對“祿”字的最好注腳,只不過并非來自做官的俸祿,而是從土地里辛勤種植所得。
不敢獨享,回家給鄰居分個遍,只想聽聽他們的評價。他們說“好吃”,也問價,我說,百財百財,無價……
真值得感慨啊,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白菜生于別處也就是一棵大白菜而已,生于膠州則成了寶貝。在長期的農(nóng)事實踐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片土地的特性,摸索出種植的經(jīng)驗,才有了農(nóng)產(chǎn)的品牌。這才是這個時代的真正的農(nóng)耕價值。
五
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坊的蘿卜皮?!捌ぁ笔菫榱搜喉?,但的確是一道難得的小菜佳肴。其實,濰坊蘿卜通身都是寶。最初認識濰坊蘿卜是30多年前學校組織去濰坊一中參觀學習,返回時,有人就去集市街頭買上一袋子濰坊蘿卜帶著,我們都大驚失色,覺得腦子有病,人家把那句順口溜一說,我們的好奇心就被激發(fā)了,幾乎去的人都買了一袋子。校長戲說我們,原本是為了參觀學習,卻沒想到,變成了趕大集。
是啊,當年參觀學習的內(nèi)容,早就淡忘了,但那一袋濰坊蘿卜卻一直在我的美食記憶里。生活里,真的不好規(guī)定一個主題,用老家的話說,就是摟草打兔子——順便!
濰坊蘿卜,皮色深綠,肉質(zhì)翠脆,幾乎都長出細高挑的個頭,身材那叫一個勻稱,拿在手中,會想起長得絲滑的小青年的感覺。適合生吃,掰斷,一聲脆響,食欲陡增。咬上一口,蘿卜汁噴出,那叫一個爽口。關(guān)于濰坊蘿卜的好,我要引用當年在濰縣做縣令的鄭板橋的說法來形容其好了,“東北人參萊陽梨,不及濰坊蘿卜皮”,這口碑流傳至今,還是不改。當然,鄭板橋不單單是為了稱贊濰坊的蘿卜皮,更反映了一代清官的人品。濰坊“十笏園”的一園竹,濰坊地里的蘿卜皮,成為鄭板橋為官生活的寫真。怪不得濰坊人說自己有兩張名片,一張是在天上,一張在地上。天上的是風箏,地上的是蘿卜。天地之間一濰坊,俯仰皆名品。
于是,跑高速,一定要在濰坊服務區(qū)停車,搬一箱子濰坊蘿卜,作為歸家的禮物。
有意思的是,我女婿也懂得我,過年回家,也一定在濰坊買上幾箱子濰坊蘿卜,用他的話說“撐堆”,意思是花不了幾個錢,帶來一大堆,進門好看。
每年過年,我家餐桌上絕對少不了一道小菜,就是“濰坊蘿卜皮”,翠綠的顏色,微辣的口感,咬著聲脆的滋味,都是我們特別喜歡的。吃過幾次高檔的酒店飯,幾乎都有濰坊蘿卜皮這道小菜。有時,飯店就上一盤“濰坊蘿卜車”,就是切成車胎片兒,上一碟大醬,蘸著吃,誰說山東人只是吃“煎餅卷大蔥”,我們的飲食很豐富。若外省的客來,一定要懂得,上一盤濰坊蘿卜皮,那是最高級的招待。
是不是把這些膠東知名的農(nóng)產(chǎn)上一桌,連滿漢全席都要遜色?
我們生活在任何一隅,都有特色美食溫暖著我們的胃口。生活的好,需要我們用心感知,老百姓說,別拿豆包不當干糧,這話也告訴我們,盡管那些名聲并不顯赫的食物,卻是真正不能忽略的美食。山珍海味也有吃膩的時候,家常便飯也有不合口的時候,關(guān)注這些農(nóng)產(chǎn),都是時光留給我們的精華,一定會讓我們覺得生活有著別樣的味道。
秋收,不僅僅屬于農(nóng)家,也屬于我們熱愛生活的每一個人。
2024年12月22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