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雜文隨筆)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是句俗話,往往會被認為是本地的“和尚”變相的發(fā)牢騷甚至表達不滿。因此,這句俗話也被罩上一種不太強烈的貶義色彩。
對于這句俗話,“文心智能平臺——佛學書院”也是這樣回復我的:
這句話在世間流傳甚廣,但實則偏離了佛法的真諦。在佛門中,并無“外來和尚”與“本地和尚”之分,念經(jīng)之要,在于心誠則靈,而非身份、地域之別。
佛法的傳播,靠的是正法之音,而非人的外在身份。無論是誰,只要心懷慈悲,依法修行,皆可成為眾生之師。念經(jīng),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關鍵在于對經(jīng)文的理解與實踐,而非僅僅在于口誦。
因此,我們不應以“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這樣的偏見來看待佛法與修行。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無礙的,它超越了地域、種族、身份等一切限制,只待有心人去領悟與實踐。
阿彌陀佛,愿眾生皆能明了此理,依法修行,早日成就菩提果。你可還有其他關于佛法的疑問,愿為汝說。
但我始終覺得,技術也好,理論也罷,是始終和實際有著差距的。許多技術理論上不該出現(xiàn)的問題,現(xiàn)實中往往出現(xiàn),而且有的還很難解決,成為各種各樣的“癌癥”。比如非常普遍的住房質(zhì)量問題:很多住戶入住了幾年,就一個樓頂或墻體滲水漏水,在今天的建筑技術理論上根本就不是問題,但實際中就是很難徹底解決,甚至在建成的樓房中,連真正的滲水漏水原點也很難找到。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這句俗話,也早就跳出了出家修行的局限,表現(xiàn)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階層,同樣也不能簡單的根據(jù)佛學真諦來判斷。這句俗話的歷史悠久,我們更應該辯證的看待,尤其應該看到它歷史悠久的存在基礎。
首先我們從領導者用人的角度來分析:
人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有才能,沒脾氣的默默奉獻者。這一類人是比較理想的人才,但因為沒脾氣又默默奉獻容易讓大家放心之外產(chǎn)生認可疲勞,在內(nèi)卷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久而久之容易被忽視甚至被忽略。這類人除非在集體或單位遇到棘手問題時,在大家的懷疑困惑中站出來解決了其他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才能刷新眾人的眼球而被重視,但這樣的概率不大。
第二類人是有才能有脾氣的人,這類人應該說是集體單位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但是這類人往往情商不太高,容易較真和意氣用事,往往站在自己的位置考慮,不能在更高的位置上通觀全局。他們往往因為工作上的要求不能及時得到滿足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漸漸讓領導不滿,認為是恃才傲物甚至輕狂驕橫。
第三類人是才能和脾氣都很平庸的人。這類人是讓領導最放心的人,但也是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方面很難有較大突破的人。
第四類是才能平庸脾氣很大的人。這類人往往靠一些與生俱來的因素(家族、身份、地位等)生存,一旦發(fā)現(xiàn)有不符合自己利益甚至心意的人和事,便會不顧一切雷霆大怒。這類人應該說是極度自私和虛偽的人,是集體單位發(fā)展的絆腳石。別看這類人自己沒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能力,但阻礙發(fā)展的能量卻非常大。
外來的“和尚”如果是第一類人,只需要領導給以強有力的扶植和支持就可以充分發(fā)揮才智給集體單位創(chuàng)造驚人的效益,而且會因為得到認可和尊重爆發(fā)出源源不斷的激情。如果是第二類人,也會因為在新的環(huán)境得到新的尊重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少一些自重多一份努力。如果是第三、第四類人,領導也可以因為是外地人不會產(chǎn)生對其他人的負面影響果斷的淘汰。
我們再從“和尚”即普通職員的角度分析。
因為美在距離,對本地人來說,因為生長環(huán)境、生活閱歷、語言習慣等不同,外來的“和尚”會帶來一種自然生成的新鮮感。而本地“和尚”面對一群熟悉的面孔,要想被別人認可,除了心中要有超然別人心中的“經(jīng)”之外,還會受身份、地位等很多因素的影響?!叭宋⒀暂p”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的存在是普遍的,這是其一;其二是還有一些人不僅同類相輕,還思維定勢,看不到別人潛移默化的革新,總拿別人的過去甚至起點說事,仿佛認可了別人的優(yōu)秀就是表現(xiàn)出自己的無能。
唐朝的三藏盡管不遠萬里求取佛經(jīng),歷經(jīng)18年之久,途徑110個國家,盡管原文是梵文,在文化交流極不發(fā)達的古代,國人難以理解,只有玄奘能講通,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信服,在聞名于世的大慈恩寺內(nèi)特建大雁塔,為唐三藏保存和翻譯經(jīng)文提供場所,率先垂范提升唐三藏的影響。
相反,也是在唐朝,中國佛教第八代禪宗馬祖的老家在成都,他的父親是賣簸箕的。馬祖得道還鄉(xiāng)時,全城轟傳有個高僧來,等見了面大家卻都嚷嚷:“原來是馬簸箕的兒子呀!”馬祖不勝感嘆:“得道不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道不香!”
其實作為一般的“聽經(jīng)者”,我們確實因為生活的忙碌、工作的壓力等諸多因素,忽視了身邊的人,更忽略了身邊的人的變化。“別人家的孩子長得快”的現(xiàn)象確實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即使遇到久別重逢,變化很大的人,我們也需要帶著謙卑的心,才能產(chǎn)生“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之感,否則我們會把別人可喜的變化當做裝腔作勢,甚至會在背后送上“裝逼”兩個字。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
有些情況下,確實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