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星星文學 >> 短篇 >> 雜文隨筆 >> 【星星】“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雜文隨筆)

編輯推薦 【星星】“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雜文隨筆)


作者:流水無聲 布衣,222.4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91發(fā)表時間:2025-01-16 11:42:26
摘要:原創(chuàng)首發(fā)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是句俗話,往往會被認為是本地的“和尚”變相的發(fā)牢騷甚至表達不滿。因此,這句俗話也被罩上一種不太強烈的貶義色彩。
   對于這句俗話,“文心智能平臺——佛學書院”也是這樣回復我的:
   這句話在世間流傳甚廣,但實則偏離了佛法的真諦。在佛門中,并無“外來和尚”與“本地和尚”之分,念經(jīng)之要,在于心誠則靈,而非身份、地域之別。
   佛法的傳播,靠的是正法之音,而非人的外在身份。無論是誰,只要心懷慈悲,依法修行,皆可成為眾生之師。念經(jīng),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關鍵在于對經(jīng)文的理解與實踐,而非僅僅在于口誦。
   因此,我們不應以“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這樣的偏見來看待佛法與修行。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無礙的,它超越了地域、種族、身份等一切限制,只待有心人去領悟與實踐。
   阿彌陀佛,愿眾生皆能明了此理,依法修行,早日成就菩提果。你可還有其他關于佛法的疑問,愿為汝說。
   但我始終覺得,技術也好,理論也罷,是始終和實際有著差距的。許多技術理論上不該出現(xiàn)的問題,現(xiàn)實中往往出現(xiàn),而且有的還很難解決,成為各種各樣的“癌癥”。比如非常普遍的住房質(zhì)量問題:很多住戶入住了幾年,就一個樓頂或墻體滲水漏水,在今天的建筑技術理論上根本就不是問題,但實際中就是很難徹底解決,甚至在建成的樓房中,連真正的滲水漏水原點也很難找到。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這句俗話,也早就跳出了出家修行的局限,表現(xiàn)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階層,同樣也不能簡單的根據(jù)佛學真諦來判斷。這句俗話的歷史悠久,我們更應該辯證的看待,尤其應該看到它歷史悠久的存在基礎。
   首先我們從領導者用人的角度來分析:
   人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有才能,沒脾氣的默默奉獻者。這一類人是比較理想的人才,但因為沒脾氣又默默奉獻容易讓大家放心之外產(chǎn)生認可疲勞,在內(nèi)卷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久而久之容易被忽視甚至被忽略。這類人除非在集體或單位遇到棘手問題時,在大家的懷疑困惑中站出來解決了其他人不能解決的問題,才能刷新眾人的眼球而被重視,但這樣的概率不大。
   第二類人是有才能有脾氣的人,這類人應該說是集體單位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但是這類人往往情商不太高,容易較真和意氣用事,往往站在自己的位置考慮,不能在更高的位置上通觀全局。他們往往因為工作上的要求不能及時得到滿足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漸漸讓領導不滿,認為是恃才傲物甚至輕狂驕橫。
   第三類人是才能和脾氣都很平庸的人。這類人是讓領導最放心的人,但也是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方面很難有較大突破的人。
   第四類是才能平庸脾氣很大的人。這類人往往靠一些與生俱來的因素(家族、身份、地位等)生存,一旦發(fā)現(xiàn)有不符合自己利益甚至心意的人和事,便會不顧一切雷霆大怒。這類人應該說是極度自私和虛偽的人,是集體單位發(fā)展的絆腳石。別看這類人自己沒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能力,但阻礙發(fā)展的能量卻非常大。
   外來的“和尚”如果是第一類人,只需要領導給以強有力的扶植和支持就可以充分發(fā)揮才智給集體單位創(chuàng)造驚人的效益,而且會因為得到認可和尊重爆發(fā)出源源不斷的激情。如果是第二類人,也會因為在新的環(huán)境得到新的尊重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少一些自重多一份努力。如果是第三、第四類人,領導也可以因為是外地人不會產(chǎn)生對其他人的負面影響果斷的淘汰。
   我們再從“和尚”即普通職員的角度分析。
   因為美在距離,對本地人來說,因為生長環(huán)境、生活閱歷、語言習慣等不同,外來的“和尚”會帶來一種自然生成的新鮮感。而本地“和尚”面對一群熟悉的面孔,要想被別人認可,除了心中要有超然別人心中的“經(jīng)”之外,還會受身份、地位等很多因素的影響?!叭宋⒀暂p”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的存在是普遍的,這是其一;其二是還有一些人不僅同類相輕,還思維定勢,看不到別人潛移默化的革新,總拿別人的過去甚至起點說事,仿佛認可了別人的優(yōu)秀就是表現(xiàn)出自己的無能。
   唐朝的三藏盡管不遠萬里求取佛經(jīng),歷經(jīng)18年之久,途徑110個國家,盡管原文是梵文,在文化交流極不發(fā)達的古代,國人難以理解,只有玄奘能講通,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信服,在聞名于世的大慈恩寺內(nèi)特建大雁塔,為唐三藏保存和翻譯經(jīng)文提供場所,率先垂范提升唐三藏的影響。
   相反,也是在唐朝,中國佛教第八代禪宗馬祖的老家在成都,他的父親是賣簸箕的。馬祖得道還鄉(xiāng)時,全城轟傳有個高僧來,等見了面大家卻都嚷嚷:“原來是馬簸箕的兒子呀!”馬祖不勝感嘆:“得道不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道不香!”
   其實作為一般的“聽經(jīng)者”,我們確實因為生活的忙碌、工作的壓力等諸多因素,忽視了身邊的人,更忽略了身邊的人的變化。“別人家的孩子長得快”的現(xiàn)象確實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即使遇到久別重逢,變化很大的人,我們也需要帶著謙卑的心,才能產(chǎn)生“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之感,否則我們會把別人可喜的變化當做裝腔作勢,甚至會在背后送上“裝逼”兩個字。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
   有些情況下,確實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

共 2040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這一標題,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涵與深刻的社會心理洞察。它借用了中國俗語“外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的典故,巧妙地引出了對于外來文化、新鮮事物或是外來人才在本土環(huán)境中可能受到的特別關注與推崇現(xiàn)象的探討。以下是我對這一雜文隨筆的點評:1.文化差異的魅力?:文章或許會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出,探討為何“外來的和尚”因其不同的背景、觀念和方法,往往能帶來新的視角和靈感,使得本土聽眾感到新奇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這種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具體的知識技能上,更可能是一種思維方式的碰撞,激發(fā)人們對自身文化的反思與再認識。?2.崇洋媚外與本土自信?:隨筆可能會批判性地分析社會中存在的“崇洋媚外”心理,即過分迷信外來事物,而忽視或低估本土文化的價值。同時,也會倡導一種文化自信的態(tài)度,強調(diào)在學習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應保持對本土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實現(xiàn)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非簡單的替代。3.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的平衡?:文章可能會探討“外來的和尚”所帶來的新思想、新技術如何與本土傳統(tǒng)相結(jié)合,促進社會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找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保守與開放之間的平衡點,既不完全排斥新事物,也不盲目追隨,是雜文可能深入剖析的問題。4.人才流動與知識共享?: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隨筆或許會討論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國際流動如何促進了知識的交流與共享,以及這種流動對于促進各國文化、經(jīng)濟、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會觸及到人才引進政策、文化包容性等現(xiàn)實議題。5.反思與自省?:最后,文章可能會引導讀者進行反思,為何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更傾向于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這種心態(tài)背后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心理和文化需求?是否意味著我們在某些方面缺乏自信或創(chuàng)新動力?通過自我審視,促進更加健康、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的形成。綜上所述,《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作為一篇雜文隨筆,其點評應圍繞文化差異、文化自信、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人才流動以及社會心理等多個層面展開,旨在啟發(fā)讀者深入思考并促進文化的多元共生與健康發(fā)展。好文推薦欣賞!【編輯:燕雙鷹】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燕雙鷹        2025-01-16 11:44:03
  一篇有見地的隨筆,感謝作者賜稿星星,問好作者,期待更多佳作!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詩情畫意,悅讀人生!
2 樓        文友:流水無聲        2025-01-16 19:00:25
  多謝編輯老師的編者按及賜教!寫這篇文章之前,已經(jīng)在網(wǎng)上查閱很多,不喜人云亦云,是想寫出新意才根據(jù)自己體會寫出這樣的一篇,主要想讓大家正視這句俗話“歷史悠久的存在基礎”!
半生潦倒又不甘沉寂,喜歡對生活作詩一般的瞭望
3 樓        文友:紀昀清        2025-01-19 11:03:32
  欣賞佳作!祝好!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散文學會會員,西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長篇連載《砥礪人生》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