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春天】辦年貨(散文)
單位的年終總結(jié)會開完以后,我終于從繁忙的工作中擺脫出來。近一個月來,天天加班到深夜,很久沒有給家人好好做頓飯了,今天下班后,我打算先去超市買些食材,回家精心準備一桌豐盛的晚餐。
剛一踏進超市的大門,耳邊就傳來了喜氣洋洋的迎春曲,抬眼望去,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只見屋頂上懸掛著幾盞碩大的紅燈籠,五彩的氣球點綴其間。入口處的兩排貨架上,擺滿了對聯(lián)、福字、紅包和各種吉祥物。包裝精美的糖果、禮盒,整整齊齊地碼放在過道的兩旁。熙來攘往的人群推著購物車,穿梭在各個貨架之間,收費處更是排起了長蛇大隊,滿載而歸的人們,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我這才猛然意識到,新年就要到了,可我還沒有著手準備任何年貨,真不是一個稱職的家庭主婦,不由得想起小時候母親置辦年貨的情景。
小時候的冬天總是風(fēng)雪交加、天寒地凍,冷得讓人伸不出手來,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置辦年貨的熱情。一進臘月,人們就開始忙活起來,為迎接新年做著各種準備。
那時候我國的工業(yè)可遠沒有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人們穿的、戴的、鋪的、蓋的,都得靠女人們一針一線地縫制。忙活一年了,怎么也得給全家人做雙新鞋、扯身新衣服。
我當時還是個八九歲的小姑娘,但已經(jīng)知道愛美。因為只有過年才有新衣服穿,我特別珍視這一年一度添置新衣的機會,每年扯布料的時候,都會跟著母親去,滿心歡喜地親自挑選。我在那些五顏六色的布料堆里挑花了眼,眼看快要散集了,母親在一旁不停地催促,我卻遲遲拿不定主意,好不容易買完了,往回走的路上又反悔了,纏著母親回去退換,母親拗不過我,只好掉頭回去。賣布料的商販正忙著收攤,母親硬著頭皮走過去,一個勁地跟他說好話、陪笑臉。都是熟人,東西兩村住著,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那商販縱然極不情愿,最后還是給我們換了。
我母親心靈手巧,家里人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她親手縫制的。白天去集上買來布料,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連夜趕制。等我一覺醒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窗戶紙已經(jīng)透進亮光來,窗外清澈嘹亮的雞叫聲此起彼伏,打破了黎明的寧靜。母親還在燈下飛針走線地忙碌著,兩個鼻孔被煤油燈熏得烏黑,看來她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父親是遠近聞名的木匠,年底結(jié)婚的人多,定制家具的人也多,且大家都急等著用,常常是做好的大衣櫥還沒來得及刷漆,就又有人登門定制高低柜。父親忙得不可開交,置辦年貨的事只能由母親全權(quán)辦理。
準備好了全家人的新衣后,母親就開始推著小車趕四集,采購年貨。我和弟弟是必定要跟著去的,集市離我們家有三四里路,去的時候,母親用小車推著我們,回來的時候,因車上裝滿了采購來的年貨,我們倆就只能跟在母親身后走回家。
還沒走到集上,就遠遠聽見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弟弟立馬像打了雞血似的,從小車上跳下來,撒腿就往集上跑,母親怎么喊也喊不住他,趕緊讓我跟上去,生怕他在人群中走丟了。年底趕集的人多,擠都擠不動,我只能隔著攢動的人頭,遠遠地望見弟弟的小腦袋,在人群中若隱若現(xiàn),我心急如焚,終于在鞭炮市場追上了他。
攤販們?yōu)榱送其N自家的鞭炮都豁出去了,一串接一串地賽著放,就跟這些鞭炮不要錢似的,只見電光閃耀,鞭炮聲震耳欲聾,響徹云霄,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硝煙味,整個集市都被這種熱鬧的氛圍籠罩著。弟弟和一群小男孩興奮地圍在一旁,拍著小手歡呼著,跳躍著,久久不愿離去,我只好捂住耳朵,耐著性子陪他??晌倚睦镆恢钡胗浿タ茨戤?,就掏出自己僅有的五毛錢,給弟弟買了幾個二踢腳,他這才答應(yīng)跟我走。
年畫攤位前更是人山人海,琳瑯滿目的年畫鋪滿了半條街,山水畫、戲曲畫、花鳥畫、明星畫等應(yīng)有盡有,劉曉慶、潘虹、龔雪、張瑜、趙娜等大明星,當時風(fēng)華正茂、如日中天,一個賽一個漂亮,我被明眸皓齒的劉曉慶吸引,弟弟則看上了一幅胖孩子騎大魚,可是我們身上都沒錢了,決定去找母親要錢。
我們在肉市場找到了母親,她買的年貨已經(jīng)裝滿了小車,又帶著我們?nèi)ベI了鞭炮、年畫、春聯(lián),還給我扯了兩尺紅頭繩,給弟弟買了一頂大蓋帽。我和弟弟吵著要吃冰糖葫蘆,母親給我們每人買了一串,晶瑩閃亮的冰糖葫蘆吃在嘴里,酸酸甜甜、唇齒留香,回味無窮。母親推著滿滿一車年貨,我和弟弟吃著糖葫蘆跟在她身旁,娘仨有說有笑地往家走去。
東西都買齊了,母親就帶著我們打掃屋子,把屋里的東西全都倒騰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平時找不到的東西也一一找到了。把墻壁和屋頂上積了一年的灰塵都打掃干凈后,再貼上新買的年畫,整個屋子頓時煥然一新。
接下來母親就開始準備過年的各種吃食,我記得每年要蒸六鍋餑餑、一鍋花饃、一鍋年糕、一鍋糖三角、一鍋豌豆黃的包子。一連好幾天,家里的炕頭上總是醒著一盆面,屋里熱得跟磚窯似的。那時候沒有冰箱,母親把蒸好的面食放在院中的一口大缸里,一晚上就凍成了冰疙瘩,想吃的時候,上鍋蒸透,能吃上一個正月。
最麻煩的是做豆腐,由于步驟復(fù)雜,一個人做不來,母親都是跟鄰居大嬸合作,我?guī)椭鵁?。先將黃豆浸泡,混著水磨成豆?jié){,過濾掉豆渣后煮沸,加入鹵水,制成豆腐腦,將豆腐腦倒入特制的模具中,擠干水分,忙活了一天,一塊方方正正的豆腐終于做成了。為了便于儲存,母親總是把大部分豆腐炸成豆腐泡,或制成豆腐乳,留著正月里慢慢吃。
臘月二十三辭灶過后,新年就進入了倒計時,母親著手準備肉食,煮豬頭肉、熬肉皮凍、灌香腸、垛肉丸子等等,哪一樣都費時費力,需得忙活四五天。臘月二十九這天,開始烹飪各種炸貨,炸雞、炸魚、炸肉、炸丸子等等,至此年貨基本算是備齊了。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產(chǎn)品極大豐富,人們隨時都有新衣服穿,每天都有肉吃,對過年也就沒有那么期盼了,也不用勞心勞力地準備年貨了,只需去一趟超市,就什么都置辦齊了。方便是方便了,但年味卻沒有以前那么濃了,人們在追求便捷與效率的同時,不經(jīng)意間丟失了許多傳統(tǒng)習(xí)俗所承載的情感和文化內(nèi)涵。我還是喜歡小時候跟母親一起備年貨的那些時光,雖然繁瑣,但那是家庭凝聚力的體現(xiàn),是對生活儀式感的表達,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我們應(yīng)該結(jié)合當下的生活方式,給年味注入新的活力,讓它在歲月的長河中源遠流長、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