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心愿】華不注山游記(征文·散文)
華不注山又稱華山、金輿山,位于濟南城東北郊,海拔197米,為“齊煙九點”(千佛山上可看到的濟南城北部九座小山)之一。也許正是應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古語,華不注山以其較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成為繼千佛山之后的濟南另一座名山。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剛到濟南不久,曾經(jīng)登過一次華不注山,忘記了什么原因半山腰上的呂祖廟以及山下的華陽宮均未顧及,一直覺得是個遺憾。
10月17日,我與朋友相約再登華不注山。我們開車從二環(huán)東路高架路到黃臺立交橋北下橋,沿著小清河北路東行,一會兒就來到華不注山下。
站在山下仰眺,山雖然不高,卻峻拔雄偉,氣勢不凡,大概是因為山周邊數(shù)十公里范圍內(nèi)基本上全是平原,唯獨此山一峰凸起的緣故吧。我和朋友經(jīng)常一起爬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也不記得爬過多少座,因此攀登華不注自然是小菜一碟。我們習慣地背負雙肩包沿著石階拾級而上。開始臺階還算緩一些,也寬敞,未及山半,一塊巨巖擋住我們的去路。至此大路終結(jié),兩條小路分別往東西岔開。往西去的是通往山腰間那座廟,往東去的自然是通往山頂?shù)?。我們選擇先去小廟看看。仰望掛在懸崖上的那座小廟,黑瓦青磚,頗有點恒山懸空寺的味道。臺階比較陡峭,拐道彎兒又爬了幾百個石階便來到小廟下面的高臺上。廟前面的懸崖高墻上有“華山”兩個大字,比較醒目。廟門比較狹小,是個小門洞,門楣上有“文昌閣”三字。小門僅容得下一人,進廟的臺階依然陡峻,大約有二十多級。二道廟門東向,門楣上寫有“呂祖廟”三字。呂洞賓為八仙之一,在別的廟宇里見過他的神位,但單獨為他建廟還真不多見,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吧。進入廟里,小院狹窄,不過三米寬,十幾米長的一條縷,倒也整潔。小廟面闊三間,古樸典雅,內(nèi)祀?yún)巫嫔裣?,香煙繚繞,與一般寺廟無二。有一男一女兩位老道士主持,其中一人正在給一位婦人看相。我們僅在廟門前看一眼即離開。小院西面還有塊崖壁石刻,為明代嘉靖年間山東提學副使袁洪愈與同僚周明谿游覽華山時留下的“漫記”。被人刻石以存,至今已經(jīng)四百多年。后人修繕呂祖廟時,崖壁石刻被掩。2000年再次維修呂祖廟時將石刻加蓋護檐,采取了保護措施,甚值得稱道。西面還有小廟一間,內(nèi)供菩薩神像,卻不見半點香火,顯得冷冷清清,尤為可憐。
離開小廟,我們繼續(xù)登山。山坡上樹木蕪雜,灌木亂長,尤其是酸棗樹頗多。有的酸棗樹木本有碗口一般粗,應該都是幾百年以上的古樹了。還有的生在崖壁石縫里,其頑強的品性可以跟黃山松媲美了。沿途巨石嶙峋,也見到一些比較規(guī)整的石刻,如呂祖廟后面崖壁上的“飛升巖”、接近山頂巨巖上的“華山覽勝”等,卻不知道是何人所題。至于亂寫亂刻的就更多了,甚為可惜。臺階愈來愈陡,其險峻程度絲毫不亞于泰山十八盤。好在有鐵索可以拉拽,否則還真的危險。在離山頂不遠的地方,我們遇到一家老少四口來登山。老太太大約有六十多歲的年紀,見臺階過于陡峭,說什么也不肯上了,無論女兒女婿怎么勸也不成。從山下開始登山,連同參觀呂祖廟,我們一共用時30分鐘,便比較輕松地登上了山頂。
山頂修建有一個不大的平臺,大理石鋪就,周邊有欄桿,山峰就在平臺內(nèi)北側(cè)。站在平臺上,四下眺望,眼界頓時無比寬廣。北面山脊看似較為平緩地往北坡延伸,卻巨石嶙峋,且沒有修臺階,行走比較困難,因此我們沒有前往觀光。山跟下是一片樓宇,像一個住宅小區(qū)吧。遠處的黃河、以及河北岸的鵲山則被霧靄籠罩著,不見半點蹤影,令人惋惜。西面山下有個湖泊,大概就是華山湖吧,可惜小了點,如果再大點就好了。據(jù)說濟南市政府規(guī)劃,華山湖將擴大規(guī)模,屆時以小清河為紐帶實現(xiàn)大明湖與華山湖兩湖船游,這真是件利民的善舉。遙想元代時,黃河還沒有流經(jīng)濟南,那時的鵲山與華山之間全是水,煙波之浩渺,不輸江南,歷史上稱這片水域為鵲山湖,也叫蓮子湖。后來,黃河奪大清河入海,鵲山湖也漸漸萎縮,直至消失。山南坡下,有一片古建筑群,這就是著名的華陽宮。華陽宮前面有不大的荷花池,池里的荷花早已經(jīng)枯萎,僅剩下一片殘荷瑟縮在秋風里。東面山下也有個不大的荷花池,荷池邊上是一個村莊,雞鳴狗吠之聲聽得十分清楚,至于村莊叫什么名字卻并不清楚。
忽然想起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的名畫《鵲華秋色圖》來。畫中的華山,高高聳立,山下水波浩渺,水邊有幾間農(nóng)舍,無數(shù)楊柳,還有小船兒停在水邊。西北面不遠處的鵲山與華山遙相呼應,山頭一平,一尖,一矮一高,畫面樸實,令人遐思萬千。唐代詩人李白筆下的華山“玆山何俊秀,綠翠如芙蓉”,也算大詩人眾多的詩歌中并不多見的謳歌濟南山水佳句了?!霸旗F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趙孟頫作詩吟詠的是趵突泉,卻將濟南兩大勝景華不注山、大明湖也一起謳歌了,其對濟南的熱愛之情可見一斑。
下山,華陽宮是必看的。買票時,朋友以參觀過為由,讓我買一個人的。我不勉強朋友,乃獨自進入。院內(nèi)平坦空曠,寂靜無聲。尤其是那些古柏,樹上都掛一個鐵牌牌,分別注明年齡,最小的也有八百歲,僅這一個院落也有將近二十棵之多,這么大的古柏林在濟南一帶是比較罕見的。只是院內(nèi)除了我,沒有第二個游客,有點瘆人。四季殿在高臺上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硬山頂,雖然不甚高大,卻也雕梁畫棟,古樸壯觀。大堂正中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神像。只見玉皇身披錦衣,身軀偉岸,頗有帝王威風。據(jù)說殿內(nèi)壁畫尤其珍貴,本欲觀賞一下,但見殿內(nèi)光線暗淡,恐怕也不方便,更主要的是我膽兒小不敢進去,因此僅在門前瞻仰一下玉帝乃作罷。門前東西各有一棵一人不能合抱的古柏,都有八九百歲了。西面的古柏名賜福柏,東面名叫落鳳柏,意思不甚明白。
大殿東側(cè)有忠祠,供奉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大臣逄丑父身披鎧甲,腰挎寶劍的神像。關于此人,在《鞍之戰(zhàn)》中有很精彩的描繪。公元前589年,齊國與晉國、魯國、衛(wèi)國聯(lián)軍在濟南北馬鞍山一帶打過一仗,結(jié)果驕傲輕敵的齊頃公被晉魯聯(lián)軍大敗。齊頃公潰不成軍,被追擊到華山一帶,留下了“三周華不注”的笑談。若不是大臣逢丑父急中生智與頃公互換衣裝、車位救了頃公,否則頃公逃脫不了兵敗被俘的命運。逄丑父因此一戰(zhàn)得了個舍身救駕的忠臣美名。
大殿西側(cè)有孝祠,供奉的則是孔子學生,西漢劉向《孝子圖》中24孝子之一的閔子騫神像。閔子騫以德報怨的故事家喻戶曉,但能出現(xiàn)在華陽宮里還是比較令人意外。宮內(nèi)還有若干單獨的廟宇,供奉碧霞元君、關公、地藏王、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等眾位神仙。宮內(nèi)建筑設計精妙,布局有序,院內(nèi)有院,通過小門互聯(lián),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宏大整體。無論是建筑規(guī)模,還是神位之眾,在濟南地區(qū)都是十分罕見的,被古人稱為“濟南巨觀”一點也不夸張。
華泉在華陽宮之前,荷花池邊,是濟南72名泉之一。泉池是個長方形的水池,水深數(shù)米,只是池水不甚清澈,有點渾濁,可能與荷花池緊挨的緣故吧。此泉在《鞍之戰(zhàn)》里就提到過。齊頃公的車乘被敵軍俘獲,但此時伺駕逄丑父已經(jīng)與頃公互換了衣裝,丑父為了救頃公故意命頃公去華泉取水他喝。頃公取來水后,丑父嫌水渾濁不喝,命他再去尋找好水。頃公應諾并趁機脫身。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現(xiàn)在的華泉水仍然有點渾濁,不可飲用,不知道2500多年前的華泉是否也是這個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