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
一、我的童年
童年,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許多兒時的故事,使人回味無窮。在我童年的生活里,家境雖然貧寒,經濟拮據(jù),但全家人生活卻十分溫馨和諧,有很多童年往事和樂趣,也有不快的憾事。
我出生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新中國成立的前十年,我正處在生理成長、智力開發(fā)的童年旺盛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事不斷,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饑餓來敲門,疾病在排隊,生命無保證,只怨自己生不逢時,我純真的美好的童年,竟然消耗在抗日和解放兩場戰(zhàn)亂之中。在解放后的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里,難忘的兩次“走兵”,“躲兵”,常被夢中的“兵來了,鬼子來了!”的叫喊聲驚醒,童年的噩夢,刻骨銘心,揮之不去。(關于兩次戰(zhàn)內我已發(fā)過專題文章,在此不再重復)
1951年,政府實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公民劃成份,以自種土地或租來土地的多寡劃分階級成份,父親以祖?zhèn)鲀僧€地為主,被劃為下中農,哥(兄嫂已經和父親分家)以租他人土地被劃為貧農。旱地以種花生,芝麻,紅薯以及豆類等等雜糧為主,如遇災年減產,不夠交租,地主便將欠租轉為下年本和利,合并征收,即叫利加息,利滾利,也稱高利貸。
我的家鄉(xiāng),文化交通閉塞,喝的是池塘水,吃的自種雜糧,屬于地道的偏避落后的農村。當時家有四人——奶奶、父母和我。農民種地靠天吃飯,風調雨順還好,災年難得溫保,每年三四月青黃不接,肚皮難熬。八九月份,農家紅薯收獲旺季,早餐紅薯是主食——切成塊狀用水煮,或整個蒸熟,中餐還將紅薯摻入米飯中,這樣節(jié)糧充饑,用來果腹,民間早有“薯豆半年糧”的俗語。其實紅薯味美香甜,十分可口,不知為何,我腸胃不買賬,多食發(fā)膩,只好拒而遠之,因此早餐我常是半飽狀態(tài)去上學或下地,當時父親帶半指責性的口吻批評我:“現(xiàn)在有紅薯吃你還嫌棄,到了明年三四月份,就怕連紅薯都沒得吃??!”我無言以對,卻記在心頭。
正常人家,一日三餐,新鮮米飯,餐餐炒菜。我家早餐,天天稀飯,沒有炒菜,只有剁椒。每年有三四個月,即以上提到的“青黃不接”期間,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稀飯(粥)中摻入物也各異。如四五月份將剛收割的小麥碾碎,六七月紅薯,八九月份南瓜,平常青菜等,稍加點鹽,這種稀飯比純紅薯好吃,我很喜歡。
母親心靈手巧,將紅薯制造出花樣繁多,形狀各異的紅薯干。還把紅薯煮熟弄碎刮成簿片,曬干炒炸。小紅薯也不丟棄,將其蒸熟曬干,后加糖、芝麻等調拌,便是每年春節(jié)最佳點心,接待來客,物美價廉,香脆可口。
我家桌上最好的菜是一大碗又咸又辣的炒辣椒,另加一大碗青菜或瓜類。如果哪天辣椒里再放入幾條筷子尖大小的小干魚時,今天這碗辣椒就會時來運轉,被我來個“翻江倒海”,尋覓到了一條小干魚,如獲至寶。椒辣再辣也愛不釋口,實在辣得難受時,便趕緊喝幾口池塘里挑來的涼水,以冷處理。有時我辣得眼淚汪汪,鼻水直流,“痛哭流涕”,家人以相互笑笑了之,也沒人提倡戒辣。由于我常吃辣椒,剌激性大,小時候腹痛經常發(fā)生,所以我至今對辣椒保持“距離?!?br />
孩童時,我希望家里來客,故大人們稱“小孩子好客”,其實誘因是有好吃的!因為來客總有好酒好菜待之,這是一般人之常情,待客之道,我借客之光,享點口福。一般客人以水豆腐、油豆泡相待;重要的客人炒點雞蛋之類的好菜;如果來了貴客、稀客就會殺雞、買肉以示款待。等級與層次母親掌握自如。平時想要吃點干魚臘肉,當然只是奢望了。我們家常年喂豬,天天見到豬,卻很少吃到肉;家家養(yǎng)雞,常年養(yǎng)雞,很少吃到蛋,不過年過節(jié),沒人想到拿蛋解饞。但并不司空見怪,媽媽將雞蛋(不光是媽媽,幾乎所有農婦都如此)一個一個小心翼翼收集起來,聚集到一籃半筐,不為別的,只想換點零錢,買油、鹽或鞋面布,以便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這是一般農婦勤儉持家,勵行節(jié)約具有的美德,也是農村婦女過好日子,會過日子特有的品質。
我的童年本來應該和所有兒童一樣,無憂無慮,天真無邪,度過美好幸福的童年,享受正常的童年生活,可我由于家境貧寒,食不果腹,生活苦澀,加之生不逢時,時局動亂,戰(zhàn)事不斷,年幼的我,夾在兩場戰(zhàn)爭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度日,過早承受了不該承受的成人的壓力,在戰(zhàn)亂和貧困中熬過了無法挽回和替補的童年人生。
二、歡度春節(jié)
鄉(xiāng)下人不稱“春節(jié)”,只講“過年”。窮人一般不喜歡過年,其一、怕花錢;其二、怕催債。每到年關歲末欠債人難逃債主逼債,可我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無憂無慮的毛孩子,因為有好玩好吃的,喜歡的就是過年。
農村的習俗,哪怕平日里揭不開鍋,衣不遮體,饑寒交迫,過年過節(jié)也不能虧待,要大大方方瀟灑一回。如遇上過年殺豬,我更加興奮,就是99%以上的豬肉是出售的,媽媽烹飪手藝不錯,少不了要炒一頓香嫩可口的豬肝片給我解饞。母親有時當著家人風趣地調侃我:“她最喜歡吃炒豬肝,所以做事‘挨干’唄!(指偷懶)”,因為我是個勤快的女孩,把家人逗樂了。
過年的餐桌,擺滿了往日難得一見的魚、肉、雞和蛋等美味菜肴,非常豐盛,垂涎三尺。每到這時我們這些“饞貓耗子”放開肚皮,“狼吞虎咽”起來。桌上長輩們,尤其是母親一個勁的鼓勵我們說:“孩子們,平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沒有什么好吃的,今天過年,放開吃,多吃點,想吃什么自己夾?!眿寢屪炖镎f著要我們自己夾,可她手里的筷子情不自禁地往大家飯碗里送菜,最先是夾給奶奶,因她年紀大輩份高,這是鄉(xiāng)間規(guī)矩禮貌。爸爸是一家之主,家里的頂梁柱,雞腿不能少,這時父母倆來回你夾來,我夾去,互送雞腿,看是客氣,更是真誠。我想,如果雞能長出三條腿多好啊,奶奶和父母都能吃到雞腿了!
節(jié)日的餐桌,是平日無法比擬的,完全是另一種氛圍,令人回味,小孩喜歡過年的原因就在這。俗話說:小孩盼過年,大人盼插田。如今我也怕過年,一年老一歲,年輪增一圈,邁入耄耋之年。
其實當年的成人并非不想過年,不喜歡過年,如果他們經濟條件改善了,手里有了錢,同樣也會喜歡過年,高興過年的。
春節(jié)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最隆重的節(jié)日,年味濃濃,不妨多說幾句,看看幾十年前過春節(jié)有哪些與現(xiàn)在不同,有哪些舊的風俗習慣。
農歷十二月,亦稱臘月。寒冬臘月節(jié)日多。
二十四日是小年,三十日是大年。過三十又叫吃“年更飯”——并非晚餐,而是在除夕的清晨,一般是酒醉飯飽之后天才朦朧光亮。無計時器的年代,落后的農村,全憑公雞啼叫(啼幾遍相當于幾更),睡夢中很難掌控時辰,都聽母親指揮,記得有幾年,吃完年飯,還睡了一覺天才亮,看來媽媽過年心切,積極過度了。
除夕的凌晨,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平日里再節(jié)約點燈的人家,今天也變得慷慨大方,舍得花錢買來蠟燭。我家點起了平日舍不得用的彩罩油燈,昔日的寒舍,房屋矮小,彩光暗淡,在彩色燈光照耀下,顯得“富麗堂皇”,心胸開闊多了完全是另一種感覺,大家歡歡樂樂的圍著餐桌,喝著、吃著,團圓盛餐,享受過年美食,從家人的眼神中暫時忘卻了頗為艱辛的一年,辛苦和勞累的一年,沉浸在內心的興奮里,臉頰透視出父輩們喜悅和快樂的心情。
還有一件不太被常人注意的小事,給果樹“喂飯”,就是說,果樹也要“過年”。你可能沒聽說過吧!我家屋后父親種了:柑橘、柚子、李子等多種果樹。在果樹的主桿上用菜刀砍一個小口子,像征性的放點飯菜,喂飯人嘴里還念叨“果樹給你過年了,明年多結果子,恭喜你!”人們以此來期待來年果樹豐收,兒時我覺得挺有意思,賦予了我對果樹的無限遐想。這活兒每年都是哥哥“承包”,盡管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屋檐樹梢,竹葉枝條,掛滿冰柱,我雙手凍得紅辣椒似的,我不畏嚴寒,尾隨其后,目睹哥哥給一株株果樹喂年飯。
三十晚上,每個房間,哪怕豬圈雜屋,都要點上一支小蠟燭,亮亮堂堂的從舊年過度到新年,辭舊迎新,以示吉利。壓歲錢,屬傳統(tǒng)節(jié)目。因經濟條件不一,所得各異,地主人家,小孩大包,我得一塊或幾毛,也心滿意足,農家小孩一般不看重錢,后來還是回鍋到了母親兜里。
拜年,是中國自古以來春節(jié)期間友情交流的一種方式,在鄉(xiāng)間更為突出,似乎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矩和禮節(jié),如拜年還有什么秩序之分,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是旁人。拜年,有字輩之分,成了老模式,老習慣,即論資排輩。我家里的輩份最大,奶奶成了謝家大屋老壽星,不少人雙膝跪地給奶奶拜年,叩頭三響。大屋的地主、少爺們,二三十歲的成人,稱我這個十來歲的女孩叫“雪華姑姑”,令我靦腆不已。在那洋溢濃濃的年味,在那一片喜慶熱鬧的氛圍中,那怕平時并不交往,甚至有過過忌,到了過年,都會煙消云散,包容大度,不記前嫌,客套了起來,有人開玩笑說:“人們到了過年,都發(fā)癲了(瘋)!”真的,大家都癲了!瘋了!
我喜歡過年,但不喜歡拜年,因我不想變成“癲子”,“瘋子”,哈!他們拜年,我找小伙伴玩小火焰,摔香棍子。過年捎上祭品,拜廟宇菩薩,或家里來客迎送,都要放鞭炮,表示熱情洋溢,其中有未爆炸的散個的小鞭炮,我們拾來從中拆斷成V型,圍成小圈圈,然后點火,噴!小小焰火,很是剌激。因為一般農家買不起花炮,只有自尋其樂,樂在其中,樂得開心。農村成人、小孩一年到頭辛辛苦苦,難得有這么幾天能放松一下,找點樂子,愉快,愉快!
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鬧元宵,鬧花燈、耍獅子。這天,早晨吃罷母親做的元宵。元宵制法:用暗紅色的固體糖,扮成小塊,放入裝有干糯米粉的竹匾中來回滾動,重復沾水多次,一會兒圓又大的元宵就成了。中餐少不了魚肉六七個菜。晚上多半是集體活動。每戶持一、二個內裝有小臘燭的紙糊燈籠,組成長龍,或耍獅團隊,走村串戶,凡路過村戶家門都會以鞭炮茶點迎送,在那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色中,鄉(xiāng)間蜿蜒小徑,長長的籠燈隊伍,酷似一條活生生的火龍,好不氣魄,非常壯觀,嘆為觀止。白天有文娛節(jié)目,花鼓戲、皮影戲,這些都出自農民自我創(chuàng)作,自編自演,自娛自樂,土生土長的農民文化,本土文化。比現(xiàn)代的電影電視,網絡科技娛樂當然遜色幾何,但從科學養(yǎng)生角度評估,在肥干厚味,酒醉魚肉后,耍龍舞獅,活動筋骨,遠比七天久坐,氣血不通,四肢乏力強多了。就是說,年代不同,環(huán)境各異,條件有別,就有娛樂不同,一句話,各有各的娛樂,各有各的活法,大家快樂就行。
過年過節(jié),不但能大飽口福眼福,而且在穿著上也得“講究、享受”一下,平日衣衫襤褸,到了這時,我能穿上媽媽親手縫制的土布衣服,和跟不上我的腳長得快,又緊又擠的新鞋。那怕穿著隱隱作痛,也不愿脫下。一年中差不多2/3的時光是赤著腳,好容易有機會享受穿穿新鞋的滋味,痛點也不太在乎,為了愛美,痛能忍受。
我升高小那年,班上有幾位女同學,穿了“黑洋布”裙子,在當時還挺時髦的,我羨慕不已,在我的要求下,媽媽也為我做了一套。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穿裙子,還是“洋”布的,我非常珍惜,放學回家首要任務就是脫下裙裝,將它放好。如整天“享受”新衣服,那只有盼望過年了。
三、過端午節(jié)
春意盎然,萬木蔥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加之氣候溫和,適于戶外活動,迎來了每年一度的端午佳節(jié)。一年節(jié)日之多,除春節(jié)之外,要數(shù)中國的傳統(tǒng)端午節(jié)的龍舟賽最熱鬧了。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兒時的印象里,媽媽在初四這天把房里屋外,墻角旮旯,打掃干凈,灑一溜干石灰,說能除惡務盡;家門的門框上,掛上當?shù)夭烧陌~和菖蒲草。據(jù)老人們說,石灰和菖蒲草能除蟲草和驅邪。這天全家老小用這兩種草煮水洗澡,消除濁氣,清潔衛(wèi)生。現(xiàn)在看來,石灰和這兩種草都有消毒、殺菌作用,有一定的科學根據(jù)。過去人們由于文化水平低,不懂科學,世世代代就這么傳承了下來,也不知道為什么,有的從封建迷信的角度來加以解釋和理解。
由于我們楊子坪背面靠山,三面朝水,即湘江支流:米河三面包裹了楊子坪,形成了靠背有山,面向流水,獨特的地形地貌。自古以來就有小型商船、竹排木筏,水上交通,商貿交流,川流不息。古今往來的端午節(jié)龍舟競賽,同樣成了本地區(qū)娛樂的傳統(tǒng)節(jié)目。龍舟賽,給沿河兩岸人們帶來了節(jié)日的喜悅和歡樂。
楊子坪被米河環(huán)抱,有三個渡口到達對岸,劃龍舟地段叫萬家巷渡口。此地水深面寬,流速較急,漲水期間,流水兇猛,停止擺渡。此渡口對我有一段難以忘懷、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經歷。
那是1949年至1950年,我在河對岸讀高小,早晚擺渡,自帶午餐,有人笑我,小小年紀,兩年間擺渡次數(shù),是N個成人的總和。如沒有大人擺渡過河,我只好鼓足勇氣,獨自撐船過河,其中一次險些連人帶竿栽進急流之中,危險之急,只好棄竿保命,真的,差點邁進鬼門關,與龍王爺相遇,渡船被水流沖往下游好幾公里,當時掌舵老人嚇得驚魂未定,“小妹子,你好險呀?。 ?。人生中我?guī)状闻c閻王殿擦肩而過,我能活到今天,是不幸中的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