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一座活著的民俗博物館

編輯推薦 一座活著的民俗博物館 ——初訪古村竇家崖


作者:斷橋梅 布衣,113.3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5460發(fā)表時間:2017-05-24 16:06:15
摘要:山東青州市古城竇家崖,一座古樸厚重的民俗博物館

一座活著的民俗博物館 朋友邀我前去青州,探訪廟子鎮(zhèn)古村竇家崖。對縣北鄰青州市的古村落,并不陌生。十年前,就曾游歷過古村井塘。那時的井塘古村,還只是一片無人居住的廢墟。
   上網問度娘,查到宋代嘉定年間(1208~1224)已有此村,百戶有余,竇姓居多,村子綿延800年,是名副其實的古村;這竇家崖還是省級貧困村,至于該村的景點名勝、人文掌故,鮮有介紹和記載。當我問詢該古村的看點有啥,朋友說,這村多古建古街古樹,多古井古碾古磨古石臼,尤其是古老質樸的民風,讓人仿佛進了晉時的武陵源……朋友一口氣介紹了半小時,如數(shù)家珍地匆匆道來,直說得唾沫飛濺,看我還是沒鼓掌,干脆一揮手說,我覺得反正值得你去一看,看了保證讓你收獲多多。名勝古跡在古都青州,那是多如牛毛,可這古樸如晉時武陵源的民風,卻是稀有元素,著實富有外星人般的魅力。
  
   淳厚民風賽武陵
   竇家崖古村,地處深山坳里,背依大山而建,一條不太寬的水泥路,穿過西鄰的上莊和下莊兩村,跟山外的馬路相連接。路兩旁,綠樹成蔭,草木繁茂。幾乎行走了二十多分鐘,才車停村頭。進山路窄,每次會車,山內外出的車輛都是主動避讓,讓人心暖。
   經過大門緊閉的村委門口,走進了兩側石墻高筑的村街。這石墻都是不規(guī)則的石塊、石板壘成的,沒有石灰或水泥勾縫,卻堅挺屹立了數(shù)百年。那風雨剝蝕的痕跡,那磨損的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折射著古村的滄桑歷史。
   上午十時許,陽光正好。山外已是綠肥紅瘦,而這兒的槐花堆雪溢香,桐花撐著紫瑩瑩的傘蓋,路旁還有苦菜花追攆著。除了遠近的黃鸝和喜鵲的鳴叫,就是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幾乎聽不到人聲車聲。村子里太安靜了,安靜得讓人有些不敢相信。
   “兄弟,吃櫻桃,來抓著吃吧?!蔽艺β蹬臄z古村落的美景呢,左側高臺上傳來招呼聲。抬頭望,哦,一位老嫂子,正兩腳踩著樹干,低首用繩把籃子放下來。一大把年紀的老人,爬在四五米高的樹上,太危險了。我忙說:“謝謝,謝謝啦,您老注意安全??!”“不礙事。別光說謝謝,快過來抓著吃?!背鲇诎踩?,更出于禮貌,我和朋友跑上坡,從大嬸放下的籃子里各抓了一把黃里透紅的櫻桃果?!岸嘧バ?,那邊有個塑料袋子?!蔽页粤艘活w,甜里帶著微酸,這是山櫻桃,盡管皮肉薄,卻特別有味道。嫌櫻桃占著拍照的手,趕忙裝兜里,給大嬸來了幾張?zhí)貙?,下坡來,卻感覺褲兜涼涼的發(fā)濕,擠破了的櫻桃粘腿了,尷尬復尷尬。
   跟朋友拍攝時,崖下路上一聲喊,自市里前來開發(fā)古村落的賈總,一手提著新買的豆腐菜蔬,一手拎著相機來了。我朋友邊讓他吃櫻桃,邊夸贊大嬸的熱情。賈總說,我來半年多了,村里老少一直把我當客待。年前秋上栽牡丹苗時,同事把價值上萬元的大袋苗子卸到街上,就上了山。我說,你就不怕丟了?他說,在這村里,你就是把手機放地上,也保證不會被人撿走。果然,有次我把手機落在了井臺邊,等半天后跑回來找,手機真還在那兒。這村里的人心眼好著呢!雖說不上有著“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地,卻稱得上民風淳樸,與晉時武陵源的民風足有一拼。
  
   古建民俗實厚重
   走進竇家崖古村落,似乎走進了一座活著的古建民俗博物館。整個村落,背依山崖,順坡而建。石墻瓦舍,石板鋪路,石碾石磨,無處不閃現(xiàn)著石頭的影子。
   當我們順著石街進村,遠遠望到一棵高大的柳樹。山坡上長柳樹,分明是水脈的象征。朋友說,那柳樹下,就是蓄水囤,過去叫崖灣,后來填平了,成了村里老人聚集拉呱演小戲的廣場呢。去廣場路上,左側石屋后面,有古樹蒼枝斜出。待拐進一看,是定了濰坊市古樹銘牌的老古槐,少說也有數(shù)百年的樹齡,像這樣的滄桑古槐,村里有三棵呢。樹旁堆了驢騾糞,這是個驢騾歇息的地兒。大樹前行不遠,有小二層房舍,低層的門口呈券型。上層住人,下層儲物?可看這精致的券型門,又不像是儲物間。估計是大戶的院門過道吧?
   跟賈總和他聘請本村的王經理匯合,無疑有了駕輕就熟的向導。廣場西側墻根前,坐著一溜乘涼的大嬸大伯(該村八十歲以上老人32位,是典型的長壽村)。招呼過后,我們順著石墻壁立的石板路北上,來到了村后的古井。掀開蓋井的厚石板,古井臺一圈深深的勒痕,深處井水閃著漣漪。因吃上了引流下來的山泉水,這眼古井已不再使用。本村的王經理講,古井左側的石碑,立于明清年間,刻字已模糊不清。
   來到村北大片杏樹林前,有十數(shù)碑碣撲地。一方有著弧形孔洞的石碑,匾額上刻“玉洞桃源”,匾額之上是綢帶輕束的書札,兩旁的對聯(lián)是“祥光繞水,佳氣出云”。另一殘碑,雕刻的是大樹之下,牛背上的牧童正揮鞭趕牛,逼真如生。其它殘碑,或刻有荷花,或刻有麒麟,或模糊著字跡,不一而足。此處是廟宇道觀,抑或是古墓場?王經理介紹說,村里老人們講,這兒是王姓的舊地,曾立有三層石碑,都毀于文革了。仔細查看,一旁看山石屋的墻壁上,也砌進了不少斷碑殘碣,真讓人可惜。離開碑林不遠處,還有一個舂米用的碩大石臼。賈總說,將請市里的文物專家鑒定考證,再建個展室,把這些殘碑斷碣保護起來。
   村里的小廣場像車庫,數(shù)條街巷就像車輻條,向四周延伸而去。西南去的石街,凝聚了該村古建的精華。經過上有健身器材的小戲臺,繞過了弧形石屋,左手迎面就是一堵五六米高的石房后墻。在巨大的石條之上,安放有青磚砌就的拱形窗,綠窗遮紗,頗有歐式風味。看這石屋的大體量,足以證明曾經房主生活的氣派奢華。再前行,石街左側房屋,多原石上壘砌,并有青石臺階銜接入院門。盡管不見行人,那石階旁的月季,那墻角的野花野草,憑添了幾多生機。在街右老碾的對過,有對精雕石塊砌成的門樓,院內房舍儼然,狗吠不止。王經理說,這曾是村里秀才的住宅,是位很有學問的官人。由此看出,盡管竇家崖屈居深山,卻曾大戶林立,也出過文人墨客。
   村里行走間,偶遇了四五盤石碾、石磨,有兩盤石碾的碾道上長了雜草,顯然廢棄不用了。但用石碾碾米,碾豆面,碾芝麻鹽的傳統(tǒng)不會變,老人們都說,拿石碾碾磨的糧食吃著香,吃著是原味。
  
   傳統(tǒng)農作成化石
   當我們去北山查看古碑下來,正逢有位大叔趕著騾子馱水上山澆樹。走訪期間,我們也驚訝地發(fā)現(xiàn),村里養(yǎng)著不少的驢騾和馬匹。王經理介紹說,全村還存養(yǎng)著驢騾馬匹38頭。為了保護這些生產資料不流失,賈總給上山出工的驢騾馬每頭每天發(fā)30元工資。除有的村民加工糧食還靠驢拉石碾石磨,這些驢騾都用來馱運糞肥,馱水上山,用來拉犁耕地,再從山坡地里運回收割的糧食和采摘的瓜果。這兒鄉(xiāng)親們存放菜種子,像蠶種一般,貼在紙上貯存。在普及現(xiàn)農業(yè)化生產模式的當下,竇家崖還保留了傳統(tǒng)的農耕方式,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觀。
   王經理還講了個故事。有戶鄰居老倆口都70多歲,在外工作的兒子娶了個城里媳婦,每逢春節(jié),媳婦都不愿意回村過年,無非嫌家里寒磣。去年,老倆口靠著牽驢運水上山幫賈總栽牡丹,每月收入近6000元。年底,老人給了孫子500元壓歲錢,城里來的兒媳婦立馬改變了態(tài)度。
   賈總插話說,聽說有幾位外地游客,要租用鄉(xiāng)親們的驢騾子游山,盡管驢騾性情溫順,可鄉(xiāng)親們考慮山路陡峭無法保證安全,就沒答應。這事這啟發(fā)了他的思路。我朋友畢竟是熟悉農業(yè)和旅游開發(fā)業(yè)務的專家,他給賈總獻計獻策說,倘若在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fā)旅游觀光農業(yè),前景將非??捎^。
   走出竇家崖,進村的來路上,機聲隆隆,十多臺大型機械正在施工。按照開發(fā)計劃,古村落屬于原生態(tài)保護區(qū)。村子西行二三里,將建成養(yǎng)生休閑娛樂區(qū)。
   不久的將來,在廢棄的采石場,將建成停車數(shù)百輛的大型停車場。停車場一側是數(shù)十間養(yǎng)生窯洞。再側是民俗展館。河道將筑起攔河滾水壩,放養(yǎng)魚鱉蝦蟹,成為游人們垂釣休閑的好去處。
   春日里,杏花、桃花、油菜花、牡丹花、薰衣草次第綻放,蜜蜂嚶嗡,春鳥爭鳴,騎驢騎騾騎馬的游客穿行于山徑花叢,村民安居樂業(yè),一派祥和景象。這正是:開發(fā)保護須并重,千年古村又新生。

共 3172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竇家崖古村,地處深山坳里,背依大山而建,一條不太寬的水泥路,穿過西鄰的上莊和下莊兩村,跟山外的馬路相連接。路兩旁,綠樹成蔭,草木繁茂。幾乎行走了二十多分鐘,才車停村頭。進山路窄,每次會車,山內外出的車輛都是主動避讓,讓人心暖。文章像電視紀錄片一樣,隨著鏡頭的推、拉、搖、移和主持人的介紹,將村中景觀和純樸民風向我們一一展現(xiàn):“兄弟,吃櫻桃,來抓著吃吧?!弊髡哒β蹬臄z古村落的美景呢,左側高臺上傳來招呼聲。抬頭望,哦,一位老嫂子,正兩腳踩著樹干,低首用繩把籃子放下來。一大把年紀的老人,爬在四五米高的樹上,太危險了。作者忙說:“謝謝,謝謝啦,您老注意安全??!”“不礙事。別光說謝謝,快過來抓著吃?!弊哌M竇家崖古村落,似乎走進了一座活著的古建民俗博物館。整個村落,背依山崖,順坡而建。石墻瓦舍,石板鋪路,石碾石磨,無處不閃現(xiàn)著石頭的影子。佳作,推薦共賞?!揪庉嫞汉蔽涓辍?/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5-24 16:48:57
  竇家崖,活著的民俗博物館,最為養(yǎng)人的是那里的純樸民風。
與江山作者共同成長!
回復1 樓        文友:斷橋梅        2017-05-24 22:17:36
  感謝關注支持!
2 樓        文友:斷橋梅        2017-05-24 22:16:59
  謝謝武戈老師的評點和鼓勵!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