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云.凈域杯】“一”(雜文)
“一”是小時候母親教會的第一個數(shù)字。數(shù)數(shù)從一開始,先數(shù)家里有幾口人,吃飯拿幾只碗,幾雙筷子;然后是院子里有幾只雞,幾只羊,幾頭豬;再到戶外的幾棵樹,幾座房子。
那時的“一”只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字,代表最少的,最小,很不起眼。貪心的孩子,不滿足分到的一個蘋果,一個桃子。
再大一點,知道“一堆”“一垛”“一捆”“一片”等等,不是兩個,而是三個以上,“一”從簡單的“一個”變成了多個,無數(shù)個,從原來的不起眼,變成了無窮無盡。
上學以后,漸漸懂得“一”不僅僅是數(shù)字,而且很奇妙,千變萬化,萬事萬物都跟一有瓜葛,有牽連,“一”就像一根繩子把所有的事物拴在一起,這就是“萬物歸一”吧。
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即是宇宙,“一”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萬物起源宇宙,在凡人的肉眼里,形成萬象;這就是“有”,所以,“一”可理解為“有”或者“存在”;而如果我們拋開萬物的像,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就是一個整體,即“宇宙”,我的理解可能不盡恰當,沒有像,既是“空”,“空”在佛法的含義里,就是“無”,所以,有形的“一”又變成無形的“空”。整個虛空界有多大,誰又能說得清呢?
也許有人會說,宇宙中的事物都在變,不僅僅是“一”,您說對了一半,為什么這樣說呢,宇宙是唯一的,太陽是唯一的,月亮和地球也是唯一的,不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甚至多個,所以這個“一”,又是“獨一無二”,無論怎么千變萬化,有“一”能解釋清楚,而其他數(shù)字是解釋不清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除了“一”,其他的只是數(shù)量上的概念,沒有“一”的特性和威力。
小時候,父親是村里的會計,時常聽他噼里啪啦打折算珠,嘴里說著“九九歸一”,那時瞪大眼睛,問父親:“九九八十一,怎么能叫歸一呢?”父親指著算珠說:“你看,這不是‘九九歸一嗎?!焙孟穸?,又好像沒懂。
后來,看《西游記》唐僧師徒已經(jīng)取到真經(jīng),如來卻問觀音菩薩,他們一路上經(jīng)過多少磨難。菩薩說整整經(jīng)過了八十難。佛祖便說:不能修成正果,因為,佛教講究“九九歸一”,沒有最后的一難,之前的苦都白受了,因此,觀音菩薩又制造了“通天河”老龜將師徒四人扔進河里一難,師徒四人才算圓滿。
這很像我們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不論經(jīng)過多少失敗和痛苦的折磨,如果不堅持到最后,就不會成功一樣?!靶邪俨秸?,半九十”我想也應該是這個道理。你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停在九十九步,一步之差,和半途而廢沒有區(qū)別。
這最后的一難,最后的一步,最后的一天,一分、一秒,才是關鍵,無數(shù)的努力,歸結為一個“圓滿”。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代表著無數(shù),無窮。是許多的一個整體。能計算的我們叫數(shù)量,不能用數(shù)字來計算的,是不是可以用“心量”“度量”來表示呢?
如今參禪,知道佛教中講究“萬法歸一”,萬法當然是便虛空法界里的所有法,這些法,有人宣揚,有人學習,是因為人都有一顆向善的心,如果人人都能向善,這些法就是正法,就會給人力量,,這些力量來自于哪里?來自于人們的一顆佛心。
有的人,供養(yǎng)佛,只是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物欲、享樂、滿足,而不是為了眾生,看似獲得了利益,然而,這些,都是小供養(yǎng),不能成大器,我們知道,佛、菩薩,發(fā)心發(fā)愿,都是為眾生,才得以生極樂國,得到一個大福報。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佛、菩薩,但不是在嘴上,而是在心,在修行。如果一個人,在家不孝敬父母,在外不尊敬師長,苦難中不能與人同心,也就是說,他沒有一顆向佛的心,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空”“無”,他將失去一切,包括親人、朋友、生命。
“一”字很奇妙,常人做不到,“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鄙钪羞^于激動釀成大禍的例子還少嗎?冷靜下來,黑暗里也能看到光明。一些人名利熏心,迷失方向,最終結果只有一個,鋃鐺入獄,失去生命。
我們選擇的事業(yè),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要有專一的心,左右搖擺,見異思遷,腳踏兩只船,心必生雜念,心生雜念,必不凈,不凈既是不靜。不靜,頭腦就不會清醒;一個理不清思路,看不準方向的人,成功從何談起。
腳踏兩只船,重心就會偏離,結果是跌進大海做了魚食。
“心凈佛土靜”,這里說的也是“一”。一顆心生于方寸之間,供養(yǎng)全身的血液,方寸不凈,整個軀體就不凈。佛心我心,方寸浄了,佛的國土自然就是凈土。
“一”可以是數(shù)字,可以是物象,可以是精神,可以是業(yè)力;可以簡單,可以復雜;可以獨立,可以疊加;可以是一個整體,還可以分化;不管看見還是看不見,“一”都是真實存在的,實心,是佛,是宇宙,是萬事萬物。
世間紛繁復雜,是是非非,一心向善,是我做人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