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那時風(fēng)】打晏伙(征文·散文)
“來,進屋打晏伙!”
那次與先生走進元明坳上余升村的一個彎里,一位長者坐在自家門前,見我倆,如此招呼。
先生很詫異:“你認識這里的人?”
我笑而不答,對著那長者笑道:“謝謝您老啦!”
先生云里霧里。還真以為我認識這個村莊的老人。我得意告訴先生,這就是我們老家過去的禮數(shù),如今還有人沿襲著。凡是看見路過自家門口的人,不管熟悉與陌生,都會來一句:“來,進屋坐坐,打晏伙?!辈恢v客套的人,聽見這么一招呼,也就隨之進屋,討一碗水喝。好客的主人,也會拿出自家備有的點心、小吃,給路人吃。
“打晏伙”的“晏”,我們老家讀“an”,上聲,有的人根據(jù)讀音就用“案”字,于是“打晏伙”,也就是“打案伙”。我的富有學(xué)養(yǎng)的高中語文老師鄧揚國老師與我商酌,覺得還是用“晏”字準確。在我們耒陽方言中,“晏”字還保持古音和古意,與“早”相對,廣東白話“食晏”是介于午飯和晚飯之間的那一餐,相當于飲下午茶之意。
“打晏伙”,在耒陽各片區(qū),有差異。有的地方,早餐與中餐之間,遇見并邀請進屋,一般是“來,進屋打早伙”,中餐與晚餐之間就是“打晏伙”,晚上以后,就是“打夜(ya,去聲)伙”;有的地方,是泛指吃飯,路上遇見,隨便一問:“你打晏伙了嗎?”是相當于你吃飯了嗎?但在我的老家,“打晏伙”就是指主餐以外的輔食“小吃”。
作為糧倉的老家,糧食基本不缺。人們招待客人特別熱情,除了一日三餐,還在早餐和中餐之間、中餐和晚餐之間以及晚餐過后,給客人吃點心、小吃,這就是所謂的“打晏伙”。在那樣貧窮的年代,再苦再窮,有飯吃,還有“晏伙”。可見古人所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此話不虛。當然,“打晏伙”所用的食材,也是大米做的米豆腐、米面、糍粑、醪糟、湖子酒等等,都是拿大米出彩。
大集體時代的“雙搶”期間,上午勞作一會后,會統(tǒng)一組織“打晏伙”。到時間點,有人挑著水桶,一頭是醪糟,一頭是泉水,向田間走來。辛苦的人們拿著大碗,不講客套,舀上醪糟,兌上泉水,坐著或者蹲在田埂上,咕嚕咕嚕幾口下去,舒爽極了。喝完醪糟,繼續(xù)忙活,再回去吃中飯。
兒時,我們最喜歡“行人家走親戚”。
過年拜年不用說。到親戚家拜年,尤其到了外婆家拜年,吃了早餐不久就是“打晏伙”。過年時候的“晏伙”無外乎是吃油煎糍粑或者面條。小孩吃糍粑的時候,喝胡椒開水,大人吃糍粑的時候,邊喝酒。他們一年時間里難得如此集中在一起,一杯酒下肚,有說不完的家常。話農(nóng)事,議收成,東家長,李家短,說著說著,甚至面紅耳赤進行爭論。我們小孩才不管那么多的事情,趁著大人在興高采烈說道的時候,溜之大吉,呼朋引伴,在外公家里那大廳屋里踢毽子、跳房子,不亦樂乎。
累了,回到外公家。廚房里正在熱火朝天做中餐。舅媽洗菜切菜炒菜,一氣呵成,表姐表妹生柴火,表哥表弟做“走動”,專管把炒好的菜,端到火屋里的方桌上,醉酒熏熏的大人們還在喋喋不休議論。舅舅麻利地把方桌上的“打晏伙”剩下的糍粑拿開,又溫一壺湖子酒上來,挨個酒杯斟滿湖子酒。
舅舅舉杯說:“來,起杯!”男人們又開始邊喝酒邊吃菜邊議論。待他們酒過三巡,小孩的中餐已經(jīng)吃完,于是,又來到大廳屋里,繼續(xù)踢毽子跳房子,或者你給我織辮子,我教你扎鞋底的花樣。玩累了,坐到扣在大廳屋角的打稻機上的“簧桶”上,雙腳自然垂下,比新布鞋,評新衣服??凑l的新布鞋上面有繡花,看誰的新衣服更漂亮。那時候,比新衣服的時候,我總是黯然。我們家孩子多,媽媽用棉布染成藍色給我們做上衣,染成黑色做褲子;但是,比新布鞋的時候,我可以揚眉吐氣,媽媽的繡花,是我們彎里的一絕。許多婦女在給女孩子做布鞋的時候,會拿著鞋面給媽媽畫花樣。媽媽用畫粉在鞋面上隨意一畫,就是幾朵鮮活的花兒。但是,不是每一個媽媽都能依著花樣繡出鮮活的花朵來,這就是繡工的差別了。過年,腳上那雙繡花鞋,一針一線里都藏有母親深深的愛。母親很愛美,也深知女孩子都愛美。她沒有辦法讓自家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卻有辦法畫龍點睛——在沉暗的衣服下面,來一雙鮮艷的繡花鞋,真有四兩撥千金的功效。
時間就在那樣溫馨而又愜意的氣氛中緩緩流動。我們正在興致勃勃地評論新衣新鞋。舅媽站在她家門前喊:“外孫女啊,打晏伙咯!”
下午的“晏伙”又擺上了方桌。這個時候,大多都是肉湯煮面條,面條里藏有兩個荷包蛋或者藏有“雞把子”。幾個舅媽都知道我家孩兒多,難得有雞蛋和“雞把子”吃,總會想方設(shè)法讓我們多一些。一碗面條吃完后,天色已晚,我們也許會老老實實待在火屋里的火爐邊,雙腳踩在火爐邊沿,雙手伸到火爐上烤火。大人們有的喝醉了,沉睡在的床上,鼾聲四起,而不再“打晏伙”。我們在烤火爐上昏昏欲睡中,晚餐已經(jīng)擺上方桌。
過年,主婦們忙得不亦樂乎。三個正餐兩個“晏伙”是待客的基本禮數(shù)。當然,這是講究的人家。有的人家也只有下午才有“打晏伙”。
我們當?shù)赜兴自捳f:“做客三日飽?!痹谀菢尤币律俪缘哪甏?,主家想盡辦法讓客人吃飽吃好,不僅僅是禮數(shù),更是相融相通的人情,這人情,散發(fā)著最柔美的光芒,這光芒照進人心,會溫暖一生。
兒時,更喜歡家里來客人,或者請匠人師傅。
尤其過年正月十五“出節(jié)”以后,婦女之間的“行人家”情形,記憶猶新。外婆舅媽一起來到我家。媽媽用盡心思招待。媽媽的“晏伙”豐富多樣,不僅有油煎糍粑和煮面條,媽媽用沙罐悶出的黑豆,加點紅糖,是兒時的美味,用甜糟加雞蛋加淀粉煮出的小吃,更是讓人回味,最憶媽媽的“米豆腐”,蔥花飄香,酒浸辣椒提味,吃得冒汗,吃得舒爽極了。
家里每一年都會請匠人師傅,或者是請裁縫師傅來縫紉幾天衣服,或者是請泥匠來家里給雜屋“扶墻”,或者是請瓦工來家里給屋頂“揀瓦”,所謂“揀瓦”,就是到屋頂上,把爛瓦揀出來,重新排上新添的瓦片,以防止房屋漏雨。這些匠人一般都是秋天請來。
請匠人師傅來家里做事,好飯好酒招待,中間還要打兩個“晏伙”,我們小孩也隨著沾光。上學(xué)回家,或者砍柴回家,家里方桌上用罩子罩住的,就是客人吃剩下的“晏伙”。
做“晏伙”的食材根據(jù)當季的時令而定,而“晏伙”的花樣,就體現(xiàn)一個家庭主婦的賢惠和智慧。
如今,老家鄉(xiāng)下人“走親戚”時候,還有“打晏伙”的習(xí)慣。稱職的主婦,讓客人吃飽吃好,是義務(wù),也是天職。
這讓我想起英國的下午茶,想起如今小資們追逐的“英式優(yōu)雅”。英國的下午茶,起源于英國的貴婦人的沙龍文化。這種下午茶,食品只是擺相,幾個貴婦人優(yōu)雅地坐在那里,伸出纖纖玉手,矜持端起描金的茶杯,輕輕地啜一口茶,那是有錢和有閑階層拿出的腔調(diào)擺出的悠閑。
而我們老家的“打晏伙”習(xí)俗,同樣可以溯源到古代的茶文化。由唐代以前的“吃茶”,到唐代以后的“品茶”以及“茶宴”,再到明清以后由“茶宴”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由此而因地域不同產(chǎn)生的特色風(fēng)俗和美食,中國式的“小吃”應(yīng)運而生,如廣東的早茶,吃的不一定只是茶,還有一道道的美食。那么,我老家的“打晏伙”習(xí)俗,是主婦們巧花心思,做出的一道道小吃,拿出的是誠意擺出的是風(fēng)尚。
如果你走在我的家鄉(xiāng),路過人家門口,有人喊:“來,來,進屋坐坐,打晏伙。”你不要詫異,也不要矜持,走進去,坐下,喝杯開水,吃些點心,與鄉(xiāng)人話話家常,然后,你拍起屁股就走人,沒有人會你說你唐突的。當然,這種邀請陌生人進屋“打晏伙”的習(xí)俗已經(jīng)在慢慢失傳,倒是那些住在大山深處的老人或者仁厚的人家還保持著這樣的禮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