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山水神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水】洛帶燃燈寺:穿越六根的靜(散文)(外一篇)

精品 【山水】洛帶燃燈寺:穿越六根的靜(散文)(外一篇)


作者:小乙 秀才,1407.84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2535發(fā)表時間:2017-09-23 21:54:21

燃燈古寺的靜,靜得時光戛然而止,卻也緩緩流淌。清晨的陽光跳下瓦檐,打在樹上,落于衣衫,宛如普度眾生的慈光,于善念的誦詠中,變成一朵碩大的蓮花,盛開在每個人的心中。
   心如海,則善無邊。
   在靜逸的時光里,我偶遇一位職事堂前的老婦人。素衫,瓦溝臉,十指疙疙瘩瘩。她正縫制著一襲金黃布緞,手里的針,像悠閑的蜻蜒,緩緩飛起落下。她笑著對我說,她是居士,白天在這兒做義工,也是一種修行。萬緣放下,靜處生光,我想她一定在燃燈寺望見了佛法深處的光。
   那束光來自女尼褚信相,一個安靜行走的女子。她從隋朝開皇年間走來,被三峨山的氣韻吸引,在此結廬修行。災荒年代,她用積糧救濟附近百姓,幫他們渡過難關。圓寂后,當地人為紀念她,故地置祠,名為“米母院”。幾度興廢遷移,又經歷“圣母院”、“瑞應禪院”等名字。清朝中葉,有信士供奉了燃燈佛一尊。這燃燈佛特別有意思,它身上的108個穴位都設置有燈盞,全部點燃時渾身通透明亮。信徒的身子哪兒不舒服了,去點燃這尊佛對應穴位的燈,就能消災祛病,很是靈驗。寺院也因此易名“燃燈寺”。
   若你問,燃燈佛真這么靈驗嗎?
   佛說,拈花一笑,懂得即可。
   我說,把內心的矚望寄托給有靈性的佛,還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上個世紀末,寺院遷建至甑子場八角井街至今。寺門題有“燃燈古寺”四個古體字,透出穿越千年的沉靜。邁入山門,沿中軸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再到燃燈古佛殿。無論彌勒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還是燃燈佛……在你眼中呈現什么法相,全在你的心境。但燃燈古寺的那份靜,穿過一切物象和輪回,總會令你驀然心有所動。
   燃燈寺的靜,處處有禪意的菩提。廊檐下,有位中年居士手持經書,來回踱步,嘴里喃喃默念。一柱陽光如同舞臺照明燈,朗朗投在她腳下——作為意象,作為需求;一位游人倚靠在黃桷樹下,沉湎于無邊冥思,兩位比丘尼正在細細擦拭著香爐架——作為現實,作為呼應;碑廊里,那一排清代石刻鐫記著古寺的時空流淌,字跡已是斑駁依稀——作為呈現,作為啟示。眼里所及的元素,若是缺失任何一種,這里的靜,便會失去極具微妙的諧調。
   燃燈寺的靜,蘊藏著千年的佛韻。走進客堂,滿眼皆是毛筆書卷,掛在墻上,鋪在桌上,如同飛瀉而下的瀑布。那一個個蒼勁有力的墨字,宛如展翅欲飛的鳥,卻最終放下欲望,永恒地定格在佛法圣界里。堂內有佛事接待室,一位年輕的比丘尼端坐桌前,手持毛筆,在紙符上謹慎地書寫著。片刻,她抬頭說,施主,請坐。我吃了一驚:好一個眉清目透!圓臉,兩彎細眉如煙嵐,目光清澈透明。這份佛家的氣質和心境,在世俗中是難以找到的。她提筆時,偶爾會看我一眼。我默默坐了一會兒,按捺不住地問,請問師傅在寫什么?她說,哦,經常有施主請我寺幫忙,為他們家人祈福點燈。說完,她繼續(xù)伏案書寫。我明白她言中之意,乃是指佛事皆隨緣奉緣。
   燃燈寺的靜,亦是素與簡的歸宿。寺院算不得大,比丘尼不過十余人,四重殿兩側便是長長的廊舍。二十余間廂房,木窗擦得干干凈凈,床單白得像雪,看著十分舒坦。五觀堂內,幾排長木桌凳纖塵不染,在陽光下生出一道道奇妙的光暈。一位比丘尼敲了幾下大木魚,清脆的聲音在寺院回蕩。居士們手持缽盂,靜靜走向堂內。念經堂里,六七位比丘尼低誦佛經,那聲音宛如從大海深處浮上來,空靈而神秘。
   燃燈古寺的靜,是穿越六根的靜。這份靜,是一代代尼眾追尋“緣起性空”的境界,在一千四百多年的時間長河中修行而來。
  
   靈性的蔓延,九曲回腸的歌
  
   洛帶的柏茂山上,有金龍湖滋養(yǎng)風物。始于此湖,沿山脊有金龍長城。它又是一條朝圣之路,蜿蜒至山頂的金龍寺。行于其間,“金龍”是盤旋于頭腦久久不散的影像,如若祈得三生愿,真有金龍庇護,倒也不枉尋這素心禪院。
   穿過金龍城門,拾級而上,拐過一個急彎,路勢如蛟龍得水,倏地騰空躍起,直沖蒼穹。用大于45度的角仰望,只見得二三百米的龍尾,卻不知它奔向何處。在此既問歸處,又尋來路,生命的神秘正如同這金龍擺尾。迎難登高,可見沿路的山坡邊,滿是郁郁蔥蔥的柏樹,在金龍消失的地方兀然有了一個小夾角,儼然“一線天”,流云穿行而過,余韻亙古悠遠。
   登上“一線天”,鳥瞰低處,再翹首望遠,可一覽金龍的全貌。它身長1680米,高3米,寬4米。站在每一個垛口眺望,眾生如螻蟻,無一不在虔誠前行。金龍則穿越時間的塵埃,起起伏伏游走于蒼翠的大山之間,如夢如幻。那分明是一種靈性的蔓延,宛若時光在緩緩流淌。此時的小我遁形于塵世,與金龍緊緊相依,頓感生命之渺小,自然之偉大。這一刻,只愿風云流散,銘記一顆又一顆朝圣之心的低吟和期盼。
   金龍長城也跟八達嶺長城一樣設有烽火臺,共5個,多在轉角處,彼此相距千余步。山風從射口涌入,仿佛是金龍在訴說自己苦難的身世;而磚石上的斑駁,記錄的不僅僅是它成長的歷程,還有世人朝圣的腳步。在大山的晨昏之際,金龍驀然一個轉身,時光已過十余年。
   2001年,七八十個山民,每天用近乎古代的原始勞作,將一塊塊磚石搬運上山,唯一可用的運輸工具就是雞公車。他們憑著肉眼放線,勾勒出它雄偉的身姿。不過山民缺乏經驗,造“龍”之初,長城前腳壘起,后腳就倒。途中遇幾段崎嶇山路,不得不用鋼筋柱子搭建。山民也希望它能驕貴一點,就用青磚作它的骨骼,還專門找了兩個磚窯燒制。可大山清貧,終究承擔不起如此昂貴的費用,不久便改成了黃土磚。兩年風風雨雨,金龍誕生了。它沉靜而不張揚,默默地韜光養(yǎng)晦,守護著這片黃土地。直到2005年,洛帶舉行了世界客屬第20屆懇親大會,金龍蓄積了四年的靈氣和銳氣,終于引來了世人矚目。它由此還得到一個“最”稱——中國最大的仿真長城。
   金龍騰飛,不忘恩澤山人。質樸的村民依山傍“龍”,結廬營生,為世人奉上祖?zhèn)鞯目图颐朗?,生活也日漸豐盈??图宜邸⒂衩桌语灐ⅫS涼粉,還有柏枝熏烤的肉串,大山獨有的雞肉菌……你盡可一路大快朵頤,到了山巔的金龍寺,亦能將塵心放下,還俗世之念。
   金龍寺古樸簡素,紅墻灰瓦,古樹參天,是成都唯一的山頂寺院。千余年的歲月洗滌,斑駁日影深處,那兩口被稱為“泉靈”的古井依舊存于完好。相傳五代十國的后漢初期,這里因為山高巖硬,飲水很是困難。寺內高僧便率眾弟子設壇七天七夜,虔誠膜拜,精誠所致,感動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菩薩楊枝一滴,從此井內常年水清碧綠,還可用來冶療百病,遠近聞名,凡朝拜者無不請水一瓶,拿回家中消災增福。
   寺院右側的廊道里,有兩三個參禪悟道的出家弟子,穿著藏青服飾,雙手合十,對世人深深頷首。香客們撞擊著檐下的大鐘,裊裊聲響不絕于耳,恰似金龍吐霧,讓人如墜仙境,只聽得 “繞地世路都是夢,到此俗心一似禪?!?br />   滄桑厚重的是腳步,而煜煜生輝的卻是佛心。行的是金龍長城,修的卻是通透之性。一首九曲回腸的歌,久久不散。
  

共 2794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洛帶燃燈寺:穿越六根的靜(外一篇)】作者以陶然物外的禪意,搖曳多姿的妙筆,抒寫了燃燈寺的靜謐超然、金龍長城的巍然肅穆。燃燈寺,一個“靜”字,貫穿全篇,這里有景之靜、人之靜、心之靜,最后作者在蘊藏著千年佛韻的客堂,在尼姑的書法里,悟出了禪意的真諦:隨緣奉緣,歸于素簡……金龍長城,可用一個“威”字概括,這里有矗立嵯峨山頂的金龍之威,讓人頓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喟嘆;而七八十個山民以原始的勞作造“龍”之威,令世人矚目贊嘆……大自然和人力造就的靜穆莊嚴,讓人心性通透,塵囂遁遠……本文文采斐然,辭工句麗,生動傳神地再現了燃燈寺和金龍長城的景觀,借景抒情,以一瓣心香,撞擊著暮鼓晨鐘,傳達著幽遠的禪意……推薦賞讀,問好小乙,感謝賜稿,祝您創(chuàng)作愉快!【山水編輯:朔風】【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017092508】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借雙慧眼看世界        2017-09-24 10:10:22
  欣賞老師佳作,問好秋安,學習:滄桑厚重的是腳步,而煜煜生輝的卻是佛心。行的是金龍長城,修的卻是通透之性。一首九曲回腸的歌,久久不散。
走向太陽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陽永遠那么迷人!
回復1 樓        文友:小乙        2017-09-25 09:08:30
  謝謝老師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