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心靈的折射(散文)
一
人生總有磕磕絆絆,情愛總是纏纏綿綿。世事往往如此,美好的東西留不住,而痛苦卻又百般糾纏。人雖貴為萬物之靈,卻難以主宰自己的命運。事實上,好景不常才是常態(tài)。世上沒有長流不息的水,也沒有常開不敗的花。
盡管這樣,人卻總是善待自己,把錯失,悖謬,失敗,失意;得不到的、守不住的,想辦而偏偏無力回天的事統(tǒng)統(tǒng)歸于命運,成為為自己開脫的理由。
人有時不免為名利所役,都渴望著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事情,整天為理想奮斗,為權(quán)勢、地位奔忙,好像這樣的人生才會流光溢彩,絢麗奪目,非此便不足以長臉。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雖然名和利就像陽光雨露下的花朵,招人喜歡,可愿望和現(xiàn)實畢竟有差別。在經(jīng)歷過風霜雨雪之后,過多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yīng)的回報,此時難免會身心俱疲。生活也大抵如此,有多少付出未必就會有多少回報,付出與回報也沒有成為正比,失意、失望之余,所以才有人搖頭浩嘆:“活得太累!”
人活得太累,究其原因,在于患得患失,什么都想得到,而又什么都不想失去。加上為情所困,為生活勞碌,于是就無端生出了諸多煩惱,不自覺地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就像柳宗元筆下的蝜蝂,貪多務(wù)得,背上的就再也放不下,負得越重,就越是舉步維艱。
年年月月,歲歲暮暮,循環(huán)往復,世間萬物生生死死緣起緣滅。因此,在權(quán)衡利害得失面前,我們不得不作出一些折衷的選擇,讓自己擁有快樂的每一天,強似掙得那份額外的尊榮而在世事中猜忌、糾纏、掙扎,在危機四伏中驚恐、忐忑。須知命途的多舛,世事的多艱。正因為如此,我們應(yīng)該好好過活,不再憤世或媚俗,養(yǎng)我浩然之氣,讓生命自由馳騁。如鄭燮所言:“栽培心上地,涵養(yǎng)性中天”。誠然,性格是需要文化來濡養(yǎng)的,這種濡養(yǎng)有大學問在,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
二
人應(yīng)該有“云水風度,松柏氣節(jié)”。我覺得,有這樣氣節(jié)的人應(yīng)該是出于污泥不染,濯于清水而不妖的君子。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君子,后來我才發(fā)覺自己背離了這個宗旨,這讓我不能不感到悲哀。
歲月無情,把前塵往事都帶走了。雖然往事已矣,但卻并未如煙,回首往事,或許有一些不如意,或許是唏噓慨嘆,不時彌漫心間,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茫然。在這些歲月的痕跡里,當中也有無限韻味在,讓不無留戀。過去,自己年輕氣盛,笑傲云天。對許多事看不順眼時,總是言出無狀,有時候更是圖一時口舌之快,大放厥詞。在這當中,很是傷過一些人,也被人誤解過。
不管是錯是對,是得是失,對于自己最了解的就只有父母。他們常打電話來和我拉家常,傾聽我的聲音。而父母日漸年邁,自己卻不能時時侍奉左右,溫飽憂樂全然不知,真是枉為人子。我也為人父母了。其實,每一個父母都是相似的。記得小時候,母親怕我著涼,替我穿上毛衣,時時讓我感受到生命中的溫暖。當我也有了兒子的時候,這種感受才最真切:兒子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我的心,他舒眉笑眼的時候便是我最大的幸福。這是與生俱來的血脈相傳,這種相傳是一種久遠的存在。有時,我也不免心生一念:沒有了根基、血脈,生命的價值何在?
生命如潮起潮落,如燈火明滅。人之一生,最經(jīng)不起蹉跎的就是光陰,人都無比珍視自己的生命,生命無疑是短暫的,我們都是匆匆過客,是歷史的長河中掠過一絲影跡。時光倏忽而逝,恍如鏡花水月一般,俯仰之間,一切已為陳跡。難怪蘇東坡也要發(fā)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樣的浩嘆了。面對流逝的時間,有時總掩抑一絲奢望,希望它過得慢些再慢些。盡管心有不甘,時光還是留不住的。
但人的活法多種多樣,有人自愁城坐困,有人在逆境中掙扎求全;有人一生輾轉(zhuǎn),到老一事無成。這些都取決于人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既要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以免光陰白白地消彌掉。又要活出質(zhì)量,不必為些須小事就把自己搞得精神疲倦,體力透支。
如果我們要對生命心存敬畏,就會多一些理性思忖,人就會踏實,回到原本生活的軌跡。我想,回歸平淡的人,必然會多一些從容和質(zhì)感。
三
“心靜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人往往容易陶醉在自己構(gòu)造的意境里,在自己的靈臺方寸之地,存留一點清明,這些都是上天惠贈于我。
過去,我過的是“風輕一樓月,室靜半枕書”的日子,不用為柴米油鹽發(fā)愁,蝸居雖小,也足可遮風擋雨。閑暇時節(jié),在家里獨享精神盛宴,或坐于陽臺藤椅上看史記,或半躺于被窩中讀老莊,詩詞歌賦無不涉獵,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亦有所好。讀書悟道,古今一理。心情好時,還捧起邊角殘損色澤泛黃的線裝書來看,細細品讀。說到底,讀書乃經(jīng)國大道,而對我輩俗人來說,書卻可以療俗,這也不失為一大樂事,于是深陷其中。我在讀書中讀出了人生至味,偶有所感,便形諸筆端。這樣,我又迷上了寫作,雖幾經(jīng)碰壁而不改其樂。讀寫之余,與清風明月為伴,細看花開,諦聽鳥語,和推心置腹的朋友彈鋏而歌,放浪形骸。
自古香茗似佳人,月朗風清之時,捧一香茗一盞在手,看茶霧繚繞,鼻聞茶香,舒心之下,啜之、品之,既不用思忖明天,亦無須顧慮日后,當是何等的愜意享受,是何其的美哉?此其時也,人也覺得脫俗;夜晚,聽蟲聲唧唧,凄聲徹夜,感受秋風的涼意。
茶能悟道,美酒亦然。有道是酒可通神,有時舉杯獨酌,小醉一回,既可澆去胸中塊壘,又有種酒不醉人人自醉感覺,進而漸入“乾坤垂覆載,物我俱忘懷”的佳境。微醺薄醉之間,而興“我醉欲眠君且去”的念頭,這當中也有種說不出來的閑適。唯獨對煙敬而遠之,只有實在憋不出文章時,才一路屁顛屁顛地跑到小賣部買上一包,無非想在“煙士披里純”的煙霧繚繞中擠出些許靈感來,不想,靈感未至,反倒惹來兒子的“興師問罪”。
四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彼^經(jīng)國濟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昂藏七尺,尤其如此,可真正做到,又有幾人?達與吾等無緣,窮則與我如影隨形,兼濟天下斷然不行,唯有獨善其身倒是可以做到的。不過,年輕時,也曾氣吞萬里如虎,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衫硐肱c現(xiàn)實是有著太大的反差的,一經(jīng)歲月廝磨,年少時的情懷逐漸淡去,昔日的雄心頓化煙飛。大抵人一到中年,心境也仿佛像慢慢蒼老。
記得有一本書說過,歲月像一本破舊不堪的書,經(jīng)不起翻閱。你要細看里面的內(nèi)容時,人生就此拉上了一道帷幔,看不清,也道不明。人生這部大書是用心來閱讀的,要細細品味??梢坏┟靼琢诉@個理兒,短暫人生唰唰地就過了一半,剩下的就是無盡的哀嘆了。
不知何故,一些人,一些事在心中想了千百遍,仍然影子模糊。一些人在心中雖然影像模糊了,但感情卻很真摯,很清晰,清晰如昨。閉起眼睛一想,何以歲月如此空茫。有時走近它,記憶開始變得明晰了,可那感覺又像怕弄疼了剛結(jié)痂的傷口似的,格外的小心翼翼,生怕回憶又牽扯出新的傷痛。
站在時間老人面前,益發(fā)感覺自己的渺小。于是,我收起了自己的偏執(zhí),使自己趨向于豁達。人說我圓滑了,世故了,不太像從前。人有時太容易固執(zhí)己見,干什么事都先入為主。此風殘延至今,不由人不哀嘆。我輩終究還是俗人,難免會活在塵世的目光里。但我卻對生命多了一種敬畏,雖然世事縈懷,卻也懂得潔身自愛,使自己的生命不至于過分浮泛。
在塵囂甚上的人世里,明白這一點也不算太遲,了卻貪嗔癡,放下所有欲,在靜中修,在修中悟,此佛家之所謂歸一,也是至理。記得幾年前到洛陽旅游,當我站在龍門石窟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前照相時,雖沒領(lǐng)悟佛理禪機,可胸中卻仿佛有道佛光在綻放,于是心境一片清明。當鏡頭就要定格的剎那,心中竟有一種“秉持未契于神明,履行或虧于恭恪”的忐忑,我的神思頓時浮游于天地之間。
五
老聃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化,緣本于此。道,乃玄妙之門,講究沖、虛。所以,寧靜淡泊乃道家之要旨。
“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古往今來一切大智慧者,都心無掛礙,深領(lǐng)其中三昧。其實,人生就像一部連自己也無法讀懂的大書,而一些玄妙的東西總會通過口口相傳流傳至今。
說到底,人立于天地之間,本就極其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即便如此,生命仍需一份厚重作底蘊,以畢生追求作為生命的附麗。人的一生,無非為名利所累。不被世俗誘惑,不戀棧名利者幾希。可然而人與人畢竟天差地遠,別奢望同一份陽光雨露,所吸收的養(yǎng)分就一定相同。正如我們所追逐的一樣,能留名獲利者終究寥寥可數(shù),大腕巨擘更是可遇不可求,能出一頭地者也屬不可多得。當一個人追逐名利而毫無指望時,那是非常沮喪的。其實,生活是各有各的方式,香車寶馬,活色生香是一種生活,白首臥松云亦是一種生活?;畹米栽?,人生才顯得有價值。如若不然,諸事纏繞,生命就會變成痛苦的消耗。在生命面前,人和人并沒有什么為同,人在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同時也會失去一些什么。難怪先哲董仲舒說:“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彼⒉粫驗槿说馁t、愚、美、丑而在時間分配上有任何不公。萬物同源,萬法同宗,其實人也同理。在拋卻了名望、地位,人與人到底存在多大差別?若能反躬自問,就會保持一種清醒和冷靜。所以,在獨自閑暇時,我們不妨以悠然看南山之態(tài)觀世事。
我留戀于山的悠遠和海的遼闊,古人恣意縱情山水,登高作賦,對月吟詩,歌窈窕之章,盡顯文人雅士之風。我也喜效法古人,在我的眼里,唯詩意和花是美。敝處有一山,名喚天馬山,取的是天馬行空之意,喻其遼闊。山雖無大名,卻沉靜大氣,神韻超然。去天馬山旅游時,步仄徑,臨清流,站在山溪腳下往上望,目之所及,盡是蔥蘢。山非名山,卻依舊有著一番古趣。山溝里的水車,山坡上的風車,小橋、流水都有一種遠古風味。時近黃昏,山便顯得曠寂。使連綿不斷的群山顯示出其亮麗與壯闊。初秋的夕陽是暖暖的,風也暖暖的,山澗的氣候溫潤無比。可秋天的山畢竟寂寥。秋風一起,樹葉便紛紛落下,那些枝椏藤蔓隨著秋葉的離去而漸顯蒼勁。秋山哪比春花好?此刻,我卻看到秋可愛的另一面,一抹斜陽,半坡香草,人就不期然地整個陶醉了。
然而,眼前的曠寂,使我對生命多了一份思索。孔子在河邊發(fā)過感嘆:“逝者如斯夫”。這一朝頓悟,卻傳唱了數(shù)千年。
我站在高高的嶺上,靜看云舒云卷,所發(fā)的感嘆與曹公如出一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嘆之余,抬眼向夕陽落處的群山看去,只見萬壑松風,一煙碧樹,滿天云霞異常瑰麗。人在這時,心胸陡地一寬,眼界自覺高遠,大地便顯出一種天高地遠的壯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