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今彈】剪窗花(散文)
“銀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兒不大大,你說剪啥就剪啥。啊兒喲,祖祖輩輩多少年,開許多少愁圪瘩。不管風雪有多大,窗欞欞上照樣開紅花…”,每當聽到這首山西民歌?剪窗花,我的腦海里就想起我的奶奶,想起奶奶那雙靈巧的手。
窗花,與立春有著密切關系,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在詩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綠為人起晉風”。宋、元以后,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jié),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小時候聽鄰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有一個巧奶奶,心靈手巧,無所不能。的確如此,不論誰家要娶新媳婦,都要叫奶奶去幫忙。奶奶不但會剪窗花,還會蒸花饅頭。不論是剪,裁還是做衣服樣樣拿手,尤其是剪紙,那是奶奶的絕活。奶奶不僅窗花剪的好,性格也溫順,不管多忙,都有求必應。
記得有一次,奶奶正在做針線活,鄰居二奶奶拿著大紅紙,讓奶奶剪”囍”字,鄰居奶奶家兒子要結婚,請奶奶幫忙剪“囍”字,奶奶急忙放下手中的針線活,把大紅紙拿在手中,折成四折。拿起剪刀左剪右繞,中間不待停頓,一氣呵成。放下剪刀,輕輕展開,一個個大紅喜字就在二奶奶驚艷的目光中展現出來。二奶奶高興的接過“囍”字,“哎呦!老嫂子,你的手可真巧哦!”二奶奶一邊夸贊,一邊高興的接過大紅“囍字”邊走邊還不停的夸贊。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花鳥蟲魚,都被奶奶剪得活潑靈動,細膩逼真,充滿生活情趣。
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掛燈籠,貼窗花。包完餃子,媽媽忙著煮餃子,奶奶開始忙著貼窗花。奶奶先打好一勺漿糊,接著清掃干凈窗戶上的灰塵,并用整張白紙糊嚴實,然后把窗花背面放在一塊鏡子上,小心翼翼抹漿糊,再小心翼翼地貼到窗欞上。貼窗花是一項技術活,要求端正平整,不起褶皺。當奶奶貼完最后一張窗花,媽媽已把煮好的餃子端上桌,街上,院里已是鞭炮齊鳴,熱鬧非凡。屋里屋外裝扮一新,大紅的窗花與潔凈的白紙交相輝映,頓時把滿屋映照得亮亮堂堂,紅紅火火。我和妹妹滿屋子追逐,跳躍,歡呼,過年嘍,過年嘍……就連平時不茍言笑的爺爺,臉上也爬滿舒心的笑容,空氣中到處彌漫著吉祥喜慶的味道。那時侯,經濟困難,只有過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大米和白面餃子。盡管那時,粗茶淡飯,缺衣少穿,奶奶卻用剪刀剪出濃郁持久的年味,卻時時圍繞著我們,沐浴著我們,讓我們度過了一個個幸福快樂的時光。
后來妹妹也學會了剪窗花,我們家除了奶奶,就屬妹妹心靈手巧了。妹妹剪窗花和奶奶截然不同,奶奶是不描不畫,拿起剪刀,三繞兩繞,一氣呵成。而妹妹是把一張張紅紙折成窗戶格子大小的方塊,用剪刀剪開,再用一張白紙,把事先剪好的窗花敷在白紙上,再準備一塊鏡子,把白紙和窗花放在鏡子上,用鉛筆在白紙上涂抹,不一會兒,窗花的痕跡就會在白紙上呈現出來。然后把準備好的紅紙和帶圖案的白紙,用針線縫在一起固定牢固,準備工作就緒后,才小心翼翼拿出剪刀嫻熟地剪起來。只見剪刀上下飛舞,時疾時徐,嚓擦之聲不絕于耳,疏密有致,花瓣似的紙屑紛紛飄落,大有天女散花的神韻。不到一個小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窗花就脫穎而出。有代表著吉祥,喜慶的龍鳳呈祥;有代表著年年有余的鯉魚戲蓮;還有虎頭虎腦的小老虎,代表著小孩虎虎生威……還有很多很多說不上名字的窗花。
妹妹很勤奮,不論做什么事,都有模有樣,經常受到奶奶的夸贊。有時為了剪好一幅窗花,寧可不吃飯不睡覺也要剪完。那時候,停電是經常的事,妹妹寫完作業(yè),在昏暗搖曳的煤油燈下開始剪呀剪,畫呀畫。妹妹現在的眼睛就是那時剪窗花落下的眼疾。
奶奶還經常教導我們:做人和剪窗花一樣,無論做什么事,要多用眼,多觀察,勤用手,巧用心,善待人,才能受到別人尊重,活出自己的精彩。
奶奶每次回來,都累的腰酸背痛,頭暈眼花,但是每次看到自己剪的窗花為村里人的喜事增光添彩,聽到鄰居們發(fā)自內心的贊嘆,又會為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大家認可而高興。
現在流水線做出來的窗花,雖然比奶奶剪的精巧細致,雖然還點綴著春節(jié)的氣氛,但總感覺沒有奶奶和妹妹親手剪的親切,有新鮮感。
奶奶用剪刀剪出的不僅僅是窗花,剪出的是家庭和睦,剪出的是鄰里和諧,剪出的更是 溫馨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