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粉的記憶(散文)
記得在老家的大山里,有一種被稱作“觀音粉”的小吃。
“觀音粉”其實不應該以粉來命名,按照它的形體和屬性應該歸屬于膏類,成形的“觀音粉”如同綠豆膏狀,呈暗綠色,品質(zhì)柔軟細嫩,晶瑩剔透,其味先顯苦澀,隨后清涼甘甜,既可用作夏日防暑,也可以當食物充饑。
記憶中的“觀音粉”存在于一個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是山村人家才品味得到的食物。或許因為它的土里土氣,與錦衣玉食者從來就沒有任何瓜葛,就算是時下食慣了山珍海味的普通百姓,也未必還能憶起它曾經(jīng)的味道。
可我卻始終記得,那種記憶特深刻、特有畫面感。時常是在風雨交加的午后,母親背著背簍,披著塑料雨披,扎進后山的叢林之中,將一種叫做斑鳩站的藤本植物的嫩葉,細心的采摘下來,裝進隨身的背簍……小時候?qū)κ裁炊己闷?,總是犟著隨母親前往,照著母親的指導,學會了選擇斑鳩站葉子,還知道這種叫斑鳩站的植物什么地方最多。一幅雨中與母親摘葉子的畫面便一直定格在我生命記憶里。
回到家中,母親將嫩嫩的斑鳩站葉在清水里淘洗干凈,再用菜刀切碎、用搟面杖搗絨,放進摻有適量清水的木盆之中,充分攪拌之后再瀝干,葉渣用作豬飼料,湯汁留存木盆之中,綠茵茵的湯汁頗顯珍貴。每到這時,母親總是讓我們躲得遠遠的,只見母親獨自神秘而又虔誠的在葉汁添加入少許食鹽,然后用鍋蓋把木盆蓋上。大略過去半個小時,當母親揭開鍋蓋時,盆中的湯汁已經(jīng)凝結(jié)成膏狀。母親先用菜刀在木盆之中縱橫交叉劃上幾道,再將方塊狀嫩嫩的“觀音粉”輕輕盛入碗中,分發(fā)給我們兄弟姐妹。為去掉“觀音粉”的苦味,母親常讓我們多加些食鹽進去,還可添加香蔥、芫荽、辣椒、等佐料于其中,吃起來自然就更加可口了。
“觀音粉”是葉綠素與食鹽發(fā)生反應凝聚而成,數(shù)量的多少與葉子的多少和葉子老嫩有關(guān)系,初夏時間的葉子嫩,自然汁液就多,而到夏秋之交,葉子漸漸變老能搗出的汁液也就少了,通常滿滿一背簍斑鳩站葉也制作不出多少來。母親沒有文化,更不懂化學反應之類的道理,在她看來“觀音粉”的整個成形過程完全是神的力量所致,數(shù)量的多少也在于制作過程中對神的虔誠程度。那時,我們每每很配合母親……
我們弟兄姐妹多,又全都是長身體的時候,每年最難過的也就是夏秋之交的糧食關(guān)。每逢到那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母親用玉米粉摻和野菜變著花樣給我們做吃食,我們吃膩了偶爾耍小性子,甚至用絕食來抗議。善良的母親從不責備我們,她時時愧疚著,一邊寬解我們稻子就要熟了,一邊繼續(xù)用野菜幫一家人改善伙食。母親懂得很多野菜的做法,但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觀音粉”,總是吃不夠、總是吃不膩。只是夏秋之交正值農(nóng)忙的季節(jié),平日里父母都要下地,一家七八口人就靠父母掙工分養(yǎng)活。只有到了雨天,隊上的婦女沒了活干,母親才有時間進山,我們也才有如此口福。
當我們舔著嘴回味觀音粉滋味的時候,便會突發(fā)其想問出諸如這東西怎么叫“觀音粉”的問題。母親的笑容充滿磁性,她說一天觀音菩薩下到人間,看到一對母女餓的奄奄一息。觀音菩薩便投夢給她們,夢中如此這般傳授了用斑鳩站葉子制作食物的方法,母女倆將信將疑按夢中觀音菩薩所傳授的方法去做,做出的食品不僅可裹腹充饑,還美味無窮。善良的母女二人也不獨食,便把制作方法傳授給眾鄉(xiāng)鄰,人們?yōu)楦卸饔^音菩薩的點化,便把這種食品叫作了“觀音粉”。
母親講到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眼睛始終發(fā)亮,一種無窮的神往,她感受著觀音大仙救民于水火普渡眾生的快慰,甚至她似乎覺得自己就是那救苦救難的菩薩,只不過觀音大仙普渡的是天下蒼生,母親卻只需對我們兄弟姐妹負責,無私的付出卻是一樣的。母親當年講故事時的神色還記憶猶新,就象我始終記得“觀音粉”這種美食一樣,十分清晰。
如今,“觀音粉”已經(jīng)被琳瑯滿目的現(xiàn)代美食所淹沒,除我之外,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能記得它曾經(jīng)的存在;也不知道饑餓記憶中的“觀音粉”,是真有那般美味,還是如同當年的老嫗贈與朱皇帝的那碗菜粥;真想有機會再品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