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警】《大學(xué)》與教育之道(十一) ——家庭教育與心理問題
本周末學(xué)聆聽了王寶寨老師開解的“《大學(xué)》與教育之道(十一)”,經(jīng)文如是: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一、經(jīng)文大意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yǎng)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边@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這里講了人們的五種基本情緒,親愛、厭惡、敬畏、同情、輕視,這些情緒本來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執(zhí)著于這些情緒里面,就麻煩了,就偏了,所以說,我們對人的看法就不客觀。總而言之,人是有情感的動物,人有情感很正常,但是偏執(zhí)在情感里面就是會失誤,就會偏離正道。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是什么?道是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順道就是德。而具體講,道德從哪里體現(xiàn)出來?五常、五倫、八德,這是具體的道德,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五倫關(guān)系,這些都是客觀的反應(yīng)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人倫大道,但是如果說人偏執(zhí)在一種情緒里面,就很容易違背、就很容易不按照這個道去走,所以就“辟焉”,偏離了大道。一個人喜愛別人的時候,那就覺得他一切都好,討厭別人的時候,也容易覺得他什么都討厭。很少有人客觀地看一個人,既喜歡他,又能覺察到他的弱點,討厭他,卻還能看到他的優(yōu)點。俗語說:“孩子都是自家的好,莊稼都是別人的好。”或者是“兒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边@都是“人莫知其子之惡,不知其苗之碩。”的延伸?!按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家。”修身是齊家的根本,修身如何修呢?就是修掉自己這種偏執(zhí)的心理,這種不健康的心理。
二、這種偏執(zhí)的心理傾向?qū)彝ノ鍌惖挠绊?br />
我們今天的家是小家,最多的也就三代,子女很少,而且大多是三口之家。而我們這里所說的齊家是指中國古代的大家庭,大家庭多少人呢?少說一百多。那大的家庭可能是大幾百、甚至是千口之家了,那這樣的家庭里面,這種人際關(guān)系相當(dāng)?shù)膹?fù)雜,不是一個小家庭所能夠理解的。在過去的家庭里,一般人認為多子多福,生五六個兒子是常見的事,你想想,五六個兒子,長大以后,五六個兒媳婦過來,就是五六個家庭,過去不分家,這五個家庭在一起還是一個家。五個兒子可能性格不一樣了,而且娶了來自于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的五個兒媳婦,她們是妯娌,妯娌之間沒有血緣關(guān)系,家庭背景不一樣,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樣,她們之間這種人際關(guān)系的交往就很復(fù)雜了。況且不僅僅是有兒子,還有女兒,再加上三四個女兒,有出嫁的,有沒出嫁的,大姑子、小姑子從小在家長大,那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兒媳婦是后來的,雖然是后來的,她們又是這個家庭的根,要在這里生兒育女。大姑子、小姑子都是要出嫁的,所以這種姑嫂的關(guān)系也是個難題。再加上一生孩子,每家再生上五個兒子,你看有多少人啊。所以這樣一個家庭的關(guān)系處理起來非常的難,應(yīng)該說在古代,能把一個家庭的事處理好,就能夠把一個單位的事處理好,處理家務(wù)這個事情,這個難度要高于公務(wù)。過去講清官難斷家務(wù)事,為什么呢?我們處理公務(wù)的時候,依法依規(guī),自己以身作則,基本就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但是家里光依規(guī)依法不行,因為涉及到很多情的問題,你說是依情?是依規(guī)?是依理?很難講,所以家庭問題歷來都是很復(fù)雜的問題。包括中國古代這幾千年歷史,包括這些帝王將相,他們的家庭里面好多都是不和諧的。爾虞我詐,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殘殺的很多,所以齊家之難可想而知。
相傳,唐高宗聞知張公藝九世同居,家大業(yè)大,怕他造反,就假托封泰山,特意來私訪。他扮作道人來到張公藝家,要見一見當(dāng)家人。這時走來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自稱為當(dāng)家人。此童便是張公藝?!暗廊恕备械胶芷婀郑瑔査麨槭裁茨銈兗易屇贻p人當(dāng)家?公藝道:“這是張家祖?zhèn)鞯闹渭肄k法。年輕人沒結(jié)婚,無私心,辦事公道?!彪S后,公藝領(lǐng)“道人”參觀了這個大家庭。只見他家建有食堂,聽鐘聲集體吃飯;有裁縫房,全家人的衣服、鞋襪統(tǒng)一制做和分配;孩子統(tǒng)一看管,有出門探親的婦女,無論誰的孩子,抱起一個就走(和自己的孩子一樣)?!暗廊恕笨此麄兪趾湍?,贊不絕口。公藝說:“我家不僅人義氣,狗也與別家不同。”他又領(lǐng)“道人”觀看了喂狗的情景。張家養(yǎng)著一百條狗,如有一只不到,其余九十九只都不吃食,只等到齊了才吃。“道人”很驚奇,想當(dāng)面試一試這個小當(dāng)家人的本領(lǐng),就送給他兩個梨子,看他如何處理。張公藝叫家人用石臼把梨搗碎,放在水缸里,叫全家人都來喝梨湯。
所以這是中國古代的大家庭齊家是很難的。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對家庭的和諧,家庭的治理,也就是齊家有了自己的文化中心。所以我們中國人齊家用什么呢?首先用五倫關(guān)系,用倫常大道,家族里按照輩分,就形成了家庭的倫理,五倫十義中有三倫都是家庭的,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誠友信,這五倫里的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都是關(guān)于家庭的,所以說中國有家庭靠這種倫理來維護。第二是靠什么呢?靠家規(guī)、家訓(xùn),而中國人的家文化,他的核心點就是這兩個。一個祖上傳下來的家規(guī)家訓(xùn),所以說在客家的土樓,正中間是一個小廣場,廣場上有很大的一斷墻壁,墻壁上寫什么呢?就是家訓(xùn)。過去的家庭里面,祠堂里都有家訓(xùn)這種牌匾,家譜上都記載著,大家在固定的日期都到祠堂來祭祖,祭祖的同時要對照家規(guī)家訓(xùn)來反思自己。那孩子呢?孩子犯了錯誤,那更是,在祠堂祖宗面前一跪,自己對著家訓(xùn)家規(guī)去反思自己,甚至一個大家庭里還有家法。孩子犯了一些小的錯誤,不用官府去管,家法就伺候了。所以這是中國人的家文化、家庭倫理、家規(guī)家訓(xùn)。這些東西是用來干嘛的呢?就是糾正家庭成員之間這五種心理問題、這五種心理的偏執(zhí),因為有了這種情感的偏執(zhí),這種心理的傾向,那就會違背家規(guī)家訓(xùn),違背五倫十義。你比如說父慈子孝,父母對子女是慈,子女對父母是孝,但是如果父母對兒女是“之其所親愛而辟焉”,如果對孩子偏執(zhí)于親愛,那慈道就進不了了。什么叫慈?慈是對孩子有親愛的基礎(chǔ)上,是讓他們自己得到磨練,讓他們自己能夠成長,能夠用愛去喚醒他內(nèi)在的一份良知,所以說如果這種親愛偏執(zhí)了,那就失去了慈。如果對老人也偏執(zhí)在一種情緒里面,覺得老人老了吃喝不利索,起床都不方便,衛(wèi)生也不好,那么對老人就有一種厭惡之心,如果“之其所賤惡而辟焉”,那孝道就沒辦法盡了。所以一個家庭成員,你只要偏執(zhí)了,有了一種不良的心理,就會違背這種家庭的道德,這就那種情感的偏執(zhí)對家庭五倫的影響。所以中國古代用家規(guī)、家訓(xùn)、五倫十義來糾偏。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心理問題
那怎么樣糾正孩子們這種不良的心理傾向,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點,往往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孩子有了不健康的心理,孩子有不健全的人格,才出現(xiàn)問題。其實我們從心理學(xué)角度上來講,一個人,他長大以后所做所為,都是從他幼小的時候形成的性格、習(xí)慣,心理的傾向里面而生發(fā)出來的,而這種心理的糾結(jié),在兒時的時候就有,這種心理傾向的形成往往是家庭所致。
我們先談一談家庭背景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其實什么樣的家庭往往造成孩子某種傾向的心理,從古至今都是一樣。一般家庭貧窮,那孩子勤奮的就多,因為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如果一個很富的家庭,這孩子懶惰的比較多,但是一個具體家庭的背景對一個具體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很復(fù)雜的,具體什么樣的家庭造就什么樣的孩子,這往往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而言,往往是一個很復(fù)雜的過程,這時我們來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陶朱公范蠡的故事:中國以前拜的財神是范蠡,拜范蠡做財神很有道理。當(dāng)時,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fù)興越國,復(fù)興之后,他知道越王勾踐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他就開溜了。從此改名換姓,帶著西施住在陶這個地方,所以也稱為陶朱公。他做生意,發(fā)大財,然后把錢財全部布施出去,歷史上記載‘三聚三散’。他散財之后,再從小生意做起,過了幾年又發(fā)了,發(fā)了財馬上就散財,他三次散財,他得的果報是置千金之產(chǎn)五次,這是真正的聰明人。我們講舍得舍得往往都是從陶朱公范蠡這里來學(xué)的一個經(jīng)商的智慧。這個故事不僅僅是講他自己的故事,陶朱公有三個兒子,其中二兒子在楚國不知為了一些什么事情,誤殺了人,被判死刑,這個時候,陶朱公范蠡就準備了很多黃金,然后上面用一些茅草來偽扮,然后讓他的小兒子去到楚國找他的一個朋友叫莊生,這個朋友也是楚國的一個要人,也是一個非常廉潔的高官,想去打探一下,看看能不能救自己的二兒子。這個時候,他的大兒子知道這件事情以后,就找到范蠡說:二弟的事情,我是老大,應(yīng)該我去。怎么讓小弟去呢?他年齡還小。這時陶朱公的妻子也找到他說:你做的這件事情不對呀,咱們二兒子出的問題,應(yīng)該是老大去解決,為什么要交給小兒子呢?而且大兒子跟著咱們一起經(jīng)營創(chuàng)業(yè),走南闖北,經(jīng)驗豐富,而小兒子是他們發(fā)財以后才生的,從小的時候就不愁吃穿,沒有什么為人處事的經(jīng)驗,你讓他去能行嗎?所以在大兒子與夫人一再地執(zhí)著這件事情的情況下,范蠡沒辦法,只好讓大兒子去了,然后用大牛車運了一車的黃金,然后上面?zhèn)窝b好了,再自己親手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朋友,然后告訴大兒子,去了以后找到他那個朋友莊生,找到這位老人家以后,把一封信與這一車黃金給他,什么都不要說。然后你就聽他的安排,他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結(jié)果他大兒子也就按照他父親的囑托,來到了楚國,找到了父親的這位老朋友,把信拿給他看,這位莊生本來是很廉潔的官員,一看拉過來這么多黃金,本來是不想要的,但是也沒說馬上拉回去,一是備用,二是想辦完事情退給他。所以他就對陶朱公的大兒子講,你把這封信和這一車黃金都放在這里,你不用管,你回你的國家,聽消息就行了。然后呢,陶朱公的大兒子就出來了,但是他沒有回國,因為他不放心,這位朋友也沒有告訴他怎么去救他的二弟,他就找了一個偏僻的小旅店住下來,自己還帶了好多盤纏,然后花錢找朋友,雇人去打探消息。而陶朱公這位朋友拿了那封信以后,第二天就去面見了皇上,對皇帝說:我們國家隔幾年要做一些善事,這是做功德,來消除國家的禍患。你看我們國家很久不做這樣的善事了,我觀天象,發(fā)現(xiàn)天象有些不好。那皇帝說:既然有這種天象,那我們就做一些善事,不就好了嗎?做什么善事呢?大赦天下。那有沒有殺人之后可赦的人呢?一看就有陶朱公的這個二兒子,所以楚王就決定要大赦天下。那么大赦天下的消息傳出去,正好傳到陶朱公大兒子耳朵里,知道二弟有救了,非常高興。但是一想,這二弟可以不用找人就可以救出來了,那一車黃金不是白給了這個老先生了嗎?他就很舍不得這一車黃金,于是自己第二天拜見了陶朱公的這位朋友,他說:我已經(jīng)打探消息了,皇帝要大赦天下,我二弟有救了,我們就不讓你費心了。這個老先生一聽,就說:你拿上你的這封信和你的黃金走吧。所以陶朱公的大兒子果然把那封信與黃金,原不不動地給帶出去了。結(jié)果這個消息又傳到楚王耳朵里,說被赦的人里面有陶朱公的二兒子,因為陶朱公是齊國的富翁,派的人拿了很多黃金來行賄,于是就調(diào)查莊生,莊生就說是有這回事,但是沒有收啊。楚王一聽大怒,但是大郝的命令已經(jīng)下了,怎么辦呢?先把陶朱公的兒子先殺掉,然后再大赦天下。所以陶朱公的二兒子就被殺掉了,所以他去了以后,沒有把二弟救出來,把尸體給拉回來了?;氐郊依镆院?,一家人大哭,但是陶朱公沒有哭,反而笑。別人問他,你笑什么?他說:我就知道他大兒子去救不了他二弟,為什么他當(dāng)初要派小兒子去呢?因為大兒子跟小兒子從出生到長大,家庭的背景不一樣。大兒子是從小跟著他們一起打拼,去經(jīng)商,去辛苦勞作,他知道錢來得不容易,所以大兒子有個致命的缺陷,視金如命。把黃金看得比命還重要,你想這一車黃金,他能心肝情愿讓別人拿去嗎?所以說吝嗇是他大兒子致命的缺點。而小兒子不是,小兒子從小就出生在富翁家里,拿錢不當(dāng)回事,對錢沒感覺,來得很容易,給別人也不心疼,所以小兒子去,他會把黃金放在那里。但是你們都讓大兒子去,所以事情變成了這樣。
這個故事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孩子他出生的家庭背景不一樣,他的心理的傾向就不一樣,大兒子有好多好的品質(zhì),但是也有不足,就是這種嗜金如命,也就是吝嗇。小兒子呢?有好多不好的地方,但卻一擲千金。所以說糾偏一個孩子的心理傾向,就是我們教育的一個核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