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韻·平凡人生】二十五畝地(征文·散文)
“二十五畝地”,在瓷鎮(zhèn)的橋南。它既是地名,也指地塊兒的大小,更是良田的代名詞,是橋南人眼中一塊兒極具特殊意義的田地。因此地塊兒有二十五畝,橋南人便以其畝數(shù)為之命名,該名始于何時,未有人做過考證。
一塊兒地二十五畝,若放在平原或是稍開闊些的地帶,根本算不得什么,也不會有人用叫起來顯得有些拗口的五個字專門為其命名??蛇@二十五畝地卻是在瓷鎮(zhèn),也就具了頗為不同的意義。
瓷鎮(zhèn)居于八百里伏牛山之尾,四面環(huán)山,鎮(zhèn)區(qū)便是眾山環(huán)繞下的凹地,形似農(nóng)家所常用的水瓢。人們便世代居住在這“瓢”里。你若上了鎮(zhèn)內(nèi)最高的南山,舉目四望:鎮(zhèn)子以西,群山綿延;鎮(zhèn)子以北,溝谷山峁交錯;偏那鎮(zhèn)子?xùn)|南,卻是沃野千里的一馬平川。而在瓷鎮(zhèn)這小小的“瓢”里,現(xiàn)今卻生息著三四萬人,地少人多便成了瓷鎮(zhèn)人永也繞不開的難題。
鎮(zhèn)子里最低處是肖河,肖河兩岸依次便為民居、坡地。低處修屋筑寨,稍高處依勢將山坡地修成旱地梯田。所有的田地,本就是因地隨形開掘而成,自就極難找出塊兒像模像樣的大塊兒地,地塊兒便通常都只是畝把子大,那些能有四五畝大小的地塊兒,就成了人人眼饞的大塊兒好田。
而在橋南,卻有兩塊兒大田,一塊兒十四畝,一塊兒二十五畝,頗令橋南人引以為豪。因了這份自豪,橋南人便以其畝數(shù)為之命名。隊里每次調(diào)地抓鬮,社員們也都心中暗暗期許,愿上蒼保佑抓到這兩塊兒地中的一份兒,因它的地平土肥,方便收割、曬打。
只可惜的是,我家卻從未抓到過這兩塊兒地中的任何一份兒。我能記起的兩次調(diào)地,抓到的不是砂石板兒地,就是蘆葦叢生的水庫洼地淤田。我們每年飽含希望所播下的種子,長出來的作物不是孱弱就是泛黃,每畝地打上三百斤麥子就已經(jīng)算得上是豐產(chǎn)。一家五口分得的兩畝半責(zé)任田,夏、秋兩季所收的糧食,也僅是勉強(qiáng)夠家人吃上半年。于是,每每路過“二十五畝地”,心中便會升騰起一種渴望:要是我家的地分在這塊地里,那該有多好??!
只是,那塊被喚作“十四畝地”的大田,在我十歲左右時,便因隊里人口激增,那些孩子眾多的人家,原先所居的老屋舊宅早已住不下了,漸就被隊里劃作了宅基用地,被那些家里房少兄弟眾多的人家,你剌一塊兒,我占上幾丈,硬生生東割西分給劃拉殆盡,成了一處處宅院。
有能力的,很快就立起三間正房,扯上院墻便成了一院人家。那些眼巴前財力不足的人家,就先將正屋的地基下了,喚作“扎根腳”,爾后就在旁邊先湊合著蓋起兩間廂房,雖無院無正房,卻好歹也算是個窩了,好不好看暫且不管,人先住進(jìn)去再說,也算一處宅院,立住了一戶人家。
沒出幾年,原本好端端的一塊兒大田,就被各家立著的諸般形色屋舍、院墻擠滿。因塊兒大地好而聞名的“十四畝地”,再無顆粒糧食產(chǎn)出,僅成了一處地名。
而與“十四畝地”一堰之隔,便是令橋南人引以為傲的“二十五畝地”,兩地塊兒之間落差僅一米余。因其地塊兒很大,為了行走和收割方便,地中間就專門留出一條可過拖拉機(jī)的土路。一條土路將地劈作了兩半兒,每半邊又有數(shù)條橫著的田埂將地隔開,形成更小塊兒的田,各家田埂、堰邊還間植泡桐。一塊兒大大的田,就被這些個路呀、埂呀、樹呀分割開來形成十?dāng)?shù)塊小田,那些個路、埂、樹也就成了各家田地的邊界,遠(yuǎn)看去像極了我上小學(xué)學(xué)寫漢字時所用的田字格。社員們?nèi)齼蓛稍诟髯缘摹案褡印崩飫谧?,或?zhí)鋤,或薅草,或施肥,人們在田地里,田地又在天宇之下籠著,不用刻意,人們勞作的場面就與天地很自然地融為一體,成為一幅極美的田園畫卷。
那時,我只是覺著地塊兒這樣劃分后,看起來挺美,卻終是找不到合適的字眼或語句來形容它。直到上了初中,學(xué)陶淵明的那篇《桃花源記》,讀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幾句,恍然發(fā)現(xiàn),這才是我一直所想要用來形容“二十五畝地”最佳的語句,那“阡陌交通”便是表達(dá)它最為貼切的字眼兒。
這樣被分割開來的“二十五畝地”,在初春時節(jié)最為好看,各家田中麥苗正綠:施肥多的濃綠;肥力差些顯出青淡;勤快人家的壯而富有生機(jī);疏懶人家的苗瘦且色淺;這些長著濃、淡、深、淺的綠色麥苗地塊兒,極隨意地排列組合在“二十五畝地”里,遠(yuǎn)望去就仿如是鋪在天底下的一塊方格子綠毯,煞是好看,使你常就忍不住多看它兩眼。
“二十五畝地”也因著地塊兒的廣大,少不得要在里面劃設(shè)出專用的麥場區(qū)域。麥場有二,一東一西,分落得合理且恰到好處,負(fù)擔(dān)起周圍就近地塊的曬豆打麥之職。瓷鎮(zhèn)作物一年兩熟,夏收麥子秋收豆,兩季作物收割、曬打的時間,前后加在一起也不過月余時間,月余的緊張與繁忙之后,除了場邊堆垛起一個個狀若饅頭的麥秸堆和豆稈垛,兩片麥場便歸于靜寂。
這時的麥場,多會淪落成牲口的休息地和它們的飼料堆集場。那些無人要的豆稈、麥秸,就堆垛在場邊上任隨風(fēng)吹雨打,而飼有大牲口的農(nóng)家,則會將自家的麥秸堆垛渾圓,頂部大底兒稍小,最上面再用摻了麥糠的黃泥抹上一層,給草垛加上一層泥制雨帽,周遭再剎上些酸棗葛針,防著別家豬拱雞刨。自家用時,就過來挪開葛針,薅拽上些弄回去,薅完依舊將葛針剎好。這樣保護(hù)下來的麥秸,啥時來用,都是潔白中透著黃亮,全不似那些無人照管的麥秸垛,一場雨加上風(fēng)刮日曬,眼見著就成了污濁的霾灰色。
這“二十五畝地”的麥場,除了牲口會在里面“打滾兒”撒歡,因離民居近的緣故,也常會成為孩子們的樂園。他們在麥秸垛間追逐、嬉戲,在里面玩“藏貓虎(捉迷藏)”游戲。你只隨手將那些不太瓷實的麥秸一掏,就成了一處隱蔽的藏身所,躲進(jìn)去后再弄些麥秸將洞口封好,極難被發(fā)現(xiàn)。甚或有些人怕被找到,就一直躲在麥秸洞里不肯出來,不論你在外面怎么找、喊,他就是不吱聲。待他再也聽不到外面的動靜,自己鉆出來看時,才發(fā)現(xiàn)天色黃昏,小伙伴兒們竟都走了。而我所最喜的,卻是躺在麥秸垛上看天上的流云,聽麻雀在麥場覓食時的啾叫。
在“二十五畝地”的西南角上,有一處七八米見方的圓形石砌水塘,水不深,卻有蝌蚪、青蛙。黑黑的蝌蚪,在淺水里成群結(jié)隊扭著長長的尾巴;大嘴鼓眼的青蛙,趴在塘邊的石頭上,肆無忌憚地大聲“吱哇,吱哇……”;田中的農(nóng)人,熱了會過來淘洗上幾把手巾;勤勞的婦女,忙中抽閑在塘邊的石板上捶洗家人衣物;最為閑適的,卻不知是誰家小娃兒,赤了腳片在塘邊上用手捧捉蝌蚪玩,有膽大的,還會將那蝌蚪活生生放進(jìn)嘴里吞下去。據(jù)老輩兒人說,蝌蚪性涼,喝了它天熱時不會害眼(紅眼?。?。
與此塘兩三米遠(yuǎn)的東南角,還有一井,其深不足兩米。因著井上并無蓋子遮掩,近前又挨著麥場,便常有麥秸等物吹落其中,顯得井中的水不甚凈潔,若非渴極,也就少有人愿喝這井中的水,井就幾近成了擺設(shè),漸自就荒廢了。
后來,隊里為提振集體經(jīng)濟(jì)實力,硬是在“二十五畝地”西側(cè)麥場上建了一座鈞瓷窯。有了瓷窯,配套的廠房、場地等一應(yīng)設(shè)施都要上,瓷廠建成了,不但占了麥場,還占了旁邊一些種著的田??梢蛑夹g(shù)、管理等諸多原因,瓷窯卻終未見上效益,半死不活。之后,隊里又將該瓷窯轉(zhuǎn)租給他人使用,具體收益如何,除隊長等當(dāng)事人外,社員不得而知。待我離家若干年,回家再路過那里,那窯院已是破敗了。
后來,鎮(zhèn)里退耕還林,誰家的地也都再不讓種了,只在各家地里象征性地種上幾株泡桐,每年一畝地給各家補(bǔ)上一二十塊錢糧款,就都算是還了林?!岸瀹€地”也重蹈了“十四畝地”的轍,被強(qiáng)勢的人家硬生生東切西割,偌大塊兒好田,就全蓋成了房子。所不同的是,人們蓋房起屋的速度極快,圈起院墻來也毫不手軟,生怕一眨眼就會被旁人占走半尺去。待我再次探家路過時,已屋舍儼然,除了兩排房子中間留著過車的道路外,全被各家圈進(jìn)了院子里,已無尺地可見。
至此,“二十五畝地”已死,僅成了地名,再無它意!就如我現(xiàn)在所住的城市,有一處地方被喚作“良田鄉(xiāng)”,鄉(xiāng)名雖為“良田”,卻只見樓而不見田。而樓邊的馬路,也是橫豎交錯呈“田”字格狀分布的,卻與“阡陌”無關(guān)。
深度好文,預(yù)祝老師大賽取得好成績。期待再次精彩!問候老師春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