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雙聯(lián)村軼事(散文)
一、
雙聯(lián)村里有一座牌坊,默然屹立了幾百年。
牌坊由一種青石板壘砌而成,有兩層樓房那么高。牌坊左前方有一古老榆樹,估計幾百年了,蒼勁,嶙峋,枝繁葉茂。在牌樓的底座邊和榆樹的根部,有一些蠟燭和香灰燃燒的痕跡,可能不時有村民來膜拜,反映了當?shù)卮迕駥爬蟼鞒械淖鸪?,還有對自然形態(tài)的敬畏。
與許多地方的“狀元牌坊”、“御賜牌坊”不同,這個牌坊是為一個女人而立,一個已經(jīng)亡故很久很久的女人。牌坊似乎又有些不簡單,居然也是御賜的。因為一個女人“從一而終、寡而不嫁”的事跡,驚動了皇上,皇上被感動,于是欽賜圣旨,立此牌坊,稱為“貞節(jié)牌坊”。用以表彰該女,激勵后人。
牌坊稱為“黃氏牌坊”,這個黃氏在十九歲就嫁給一戶姓金的人家,誰知道好景不長,三年后丈夫去世。于是荊釵布裙,不分晝夜辛勤織布,一邊照顧著年老有病的公公婆婆,一邊還要撫養(yǎng)幼小弱女。她為人善良,鄰里和睦,在服侍公婆期間,公婆看他辛苦,心中不忍,多次勸她改嫁,鄰里族人也無異議。但黃氏態(tài)度堅決,立志苦守。一直到公婆離世,女兒成家,守寡七十余年。她的事跡受到族人尊重,通過族長、村長、保長、甲長等,層層上報,然后到府里、省里,最后竟然驚動了皇上。在許多地方的牌坊里頭,要皇上單獨為一個節(jié)女頒發(fā)圣旨立碑,我認為少之又少,可見這個黃氏的事跡有多么的感人。
“黃氏牌坊”用的青石,現(xiàn)在看上去有點灰褐色,摸上去有粗糙感。整座牌坊為三間四柱五樓結(jié)構(gòu),是一個門樓式建筑。重檐歇山頂,明樓正反面都有牌匾,上面鐫刻“圣旨”二字,龍門枋正反面均刻“為己次儒重金潮之妻”字樣。單額枋正面刻有“彤管流輝”,反面刻有“一德完貞”。
牌坊靠著大路,有石基可以坐臥,有石柱可以靠背。估計在以前是一些鄉(xiāng)民和路人歇腳的地方,加上牌坊旁邊的榆樹,因此,比較陰涼。不少人喜歡到這里聊天,歇息。坐著,或者斜躺著,可以看白云,聽蟬鳴,也可以傳播小道消息。
從牌坊頂端龍門枋反面刻有的文字來看,牌坊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根據(jù)文字上記載,牌坊的建立似乎相當隆重,有許多官員參與其中。有朝廷重臣,像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到浙江、福建巡撫;再從浙江省學政,到杭州府正堂;還有水利道、杭嘉湖等官員都有記錄在里頭,落款是乾隆三十九年。許多字跡已經(jīng)模糊,但我還是能感受到,“黃氏牌坊”在當時的崇高地位。有人說,立牌坊的都是大戶人家,但從“黃氏牌坊”里,我卻無論如何看不出一絲奢華的痕跡,估計金家黃氏一生也是普通人家,只不過黃氏確確實實感動了世人。于是人們便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了對她的尊敬。
二、
他們說不清楚他們的祖先來歷,作為白氏后人,他們覺得有愧。據(jù)說他們祖上在南宋時,官做得有點大,后來被奸臣迫害,逃到新登。至于祖先為何姓白,他們也是一頭霧水。一個老人說,在遙遠的時候,有一天皇帝出巡,他們祖先陪同。在驛站住宿,半夜里皇帝夢見一條白魚,跟他說話,與他玩耍。第二天皇帝把夢境說給他們祖上聽,他們祖上是個機靈人物,把夢境圓得很美,皇帝一高興,就賜姓白。從此白氏一族開始繁衍,生生不息。
故事是人們對遠古不明之事,根據(jù)想象而臆造出來的一種美好推測。但許多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卻無法讓人否定。白氏祖上能夠留下來的東西,在這里一直傳承。但我又有些疑惑,在別的地方我經(jīng)常能看到的大多就是祠堂一類,而在雙聯(lián)村,卻看到了以白氏命名的殿、廳、堂,如此齊全讓人不可思議。唯一解釋,或許是白氏族人特有的文化傳承吧。
白家殿,一座普通的土地廟。廟里沒有晨鐘暮鼓,沒有香客僧尼。在所有的寺廟里頭,我覺得土地廟最讓人可憐同情。幾乎全是孤孤單單冷冷清清,廟里也就住著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就像如今農(nóng)村的留守老人。但就是這樣的土地菩薩,自始至終地守護著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的肥沃土地,護佑著這方養(yǎng)育我們的美麗山川。
白家殿也一樣,一條村道穿過白家殿兩個拱門。走進廟宇,一邊是供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塑像,從一些燃燒過香火蠟燭的痕跡看,不時地也有人來祭拜。另一邊是一個戲臺,戲臺造型講究。讓人驚嘆的是戲臺頂,居然是一個雞籠形狀,我不明就里。只能心里暗暗推測,估計是讓唱戲時的聲音可以散發(fā)出去,傳得更遠一些吧。
從白家殿里掛在墻上的記載看來,該土地廟年份有些久遠,始建于梁武帝時期。后被毀,清代康熙年間重新修建。頗為神奇的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周邊所有廟宇祠堂都被付之一炬,唯有白家殿幸免于難,得以保存。或許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祖先不怎么尊重,但對于神靈也有些敬畏吧。
離白家殿不遠的地方,白氏族人立了祠堂。大門進去一個天井,然后是正堂,正堂有兩層。樓上窗戶木格雕花,精細絕倫。正堂名為“光裕堂”,三間開,有些寬敞。
白家廳是白氏族人用來辦紅白喜喪事情的地方。白氏媳婦嫁入本村,都要在白家廳里拜堂成親,舉行宗族儀式。然后親戚朋友一起喝酒,一起歡樂,一起祝賀新人。幾百年的老規(guī)矩,一直沿革至今,到現(xiàn)在還在延續(xù)。
至于在白家廳里辦喪事,則大有講究。輩分大小,房頭正側(cè),從哪個門進,哪個門出,都有一系列的規(guī)定。在以前山高皇帝遠的鄉(xiāng)村,這些規(guī)則成了鄉(xiāng)民自覺遵守的一種約定。這些規(guī)則能一直遺傳下來,從另一個側(cè)面也反映了這里的人們,他們那種淳樸、善良,敦厚、規(guī)矩的性格,值得弘揚。
白氏宗祠,是白氏族人祭拜祖先的地方。在古代,白氏族人只有在祭祀或者懲罰某種罪行時,才開祠堂大門。如今只有在清明時,族人祭祖聚會,祭拜祖先完了以后,才能擺上宴席,一起開懷暢飲。白氏宗祠在我看來像極一位年邁的老祖宗,他好像是掛在雙聯(lián)村里的一幅畫像,也像是寫在雙聯(lián)村歷史書上的一部回憶錄。包括白家殿、白家殿,它們沒有成為雙聯(lián)村泥土間的化石,卻成為了雙聯(lián)村的古老雕塑,直到今天,還躑躅在村民家園中間的氛圍里,守護著雙聯(lián)村的每一個清晨和黃昏?;蛟S,這就是陶淵明說的:“托體同山阿”吧。
三、
我一直找不到,他們所說的“下馬石”的確切位置,據(jù)說在張家廳門前。所謂“下馬石”,就是一塊石頭,上面刻著皇帝的圣旨。在古代見到皇帝圣旨,如見到皇帝本人一樣,必須立刻跪拜。雙聯(lián)村的“下馬石”,上面刻著“掃地君”三個大字。文官路過要落轎,武官經(jīng)此須下馬。因為這是皇帝手書,大小官員經(jīng)此而過,當然得下馬跪拜。
張家廳顧名思義是雙聯(lián)村張家祠堂,因為靠近大路,許多路人官員都要經(jīng)過這里。從新登一路而來,要翻過百子嶺,路途遙遠。在張家廳不遠處有一處地方,叫餓死嶺。為什么呢?因為這里前不著店,后不著村,路人長途跋涉,到了那嶺上,已經(jīng)饑餓難忍,于是稱為餓死嶺。但只要堅持,沒多久就可以到達張家廳,也就可以歇歇腳,填填饑了。
據(jù)說,當初張家祖先也不是什么大官,只是一個皇宮內(nèi)的掃地清潔工。但他勤勤懇懇,不聲不響,把皇宮內(nèi)打掃的干干凈凈,清清楚楚。有一回,皇帝最喜歡的小太子在宮內(nèi)玩耍,一不小心把一泡太子尿尿到他頭上。他立馬跪下,說,太子童子尿,金貴無比,謝萬歲隆恩,謝太子賜尿?;实埤堫伌髳?,走到龍案之上,親手書寫“掃地君”三字,獎勵于他,一時傳為朝廷佳話。后來,張氏祖先年老體邁,皇帝準許還鄉(xiāng)。因為許多朝廷官員都知道這事,所以他就在張家廳門前,立了碑石,把皇帝手諭刻在上面,于是就有了后來的傳說。
雖然這個故事值得雙聯(lián)村一帶所有人自豪,他們也一代代地把這傳說講了下來。然而,這畢竟是一個掃地清潔工的事情,不像別處有宰相狀元,或者尚書工部之類,那么榮耀。于是先人們把一些文官武將的產(chǎn)生,歸功于自然山川的緣故。生生地演繹出許多神話,把村子周圍的自然現(xiàn)象,歸納出諸如風水之類的神秘中去。
在許多神話傳說中,雙聯(lián)村“三塔兩無頭,清官不到頭”的故事很有意思。說的是,新登有三座石塔,分別在三個山頭上。不知何時起,三塔只剩下一塔,就是在新登賢明山上的聯(lián)魁塔了,所以稱為“三塔兩無頭”。而從此,這一帶的官員清官也不多,大官也很少了。
那么,另外兩座塔去了哪里呢?原來都被天雷劈了。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新登三塔另兩座塔分別在如今的雙聯(lián)村、雙塔村。在造兩塔的時候,工匠師傅把兩塔造成了一雌一雄,當?shù)厝朔Q為“雌雄雙塔”。兩塔屹立山峰,受日月精華,四季寒暑,竟然有了人氣。再繼續(xù)修煉了好多年,終于成了精。它們看紅塵繁華,慕人間男女之情,沒多久相互產(chǎn)生情愫,像凡塵男女一樣恩恩愛愛起來。石塔愛情,天地不容。上天知道后,極為震怒,當即派出天兵懲罰。于是天雷滾滾,轟鳴聲聲,終于劈了兩個孽障。從此新登三塔只剩了一塔,另外兩塔消失人間。但雙塔的故事猶如夜空中的流星,留下的余暉,一直在人們腦海里揮之不去。
四、
雙聯(lián)村有些大,記得有好些自然村落組成,我能寫的只是零零碎碎的一丁點。我相信在每一個自然村落里,都有不少值得挖掘、傳揚的歷史積淀。據(jù)說站在村里的象鼻山和獅子山頭,遠遠看去整個村莊形態(tài)美麗,農(nóng)家相鄰,村道交錯。我想起在村里那棵榆樹下,當時正刮著風,榆樹上掉下一片葉子,恰巧從遠處也刮來一片葉子,他們在空中遇到一起,像極了一對兄弟,臉貼臉,背對背地落到我跟前。如果,我說的是如果,再回到從前,一個人站在象鼻山或者獅子山的頂上,恰好又是炊煙升起,那么我會看到一幕景象,那家家戶戶屋頂裊裊升起的炊煙,一定會慢慢靠攏,然后交織、融合。不管雙聯(lián)村的上百口古井,還是村里的千家之姓,到最后都會糅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美麗的新農(nóng)村故事,讓后人去傳說,去弘揚,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