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恩】摟柴禾(散文)
初冬時節(jié),我騎車走在回老家的路上,看著原野上一片片未被撂倒的棉花秸稈、棒子秸稈或是一溝溝干枯的蘆葦,它們在寒風中搖曳,即像是向我招手,又似是對我點頭致意。由此,我不免心生幾分感慨:這年頭兒,人們真拿柴禾不當回事了。
說起柴禾,現(xiàn)在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可能不理解。柴禾,真的有那么重要嗎?的確十分重要,居家過日子,自然離不開柴米油鹽。柴,排在首位。正所謂,巧婦難做無柴之炊。農(nóng)家的一日三餐,離不開燒火做飯。柴禾,是農(nóng)家生活中的一件必需之物。
可是,在過去的那個年代,柴禾,在農(nóng)家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資源。唐山雖然生產(chǎn)原煤,農(nóng)家卻燒不起煤灶,只能靠柴禾,填滿灶膛。我為了母親第二天能夠做熟一頓飯,總是在放學后希望盡快摟一筐柴禾。而這個小小的愿望,當年竟是難以實現(xiàn)。
如今,我也住進了縣城里,不必再為燒柴忙忙碌碌。
我看著遍野壯壯實實的柴禾,回想當年,去哪找這么多的柴禾呀?柴禾,曾是昔年農(nóng)村每個家庭的必備,誰家燒火做飯也離不開它。只要進到村子里,便會看到在屋前房后,都會碼著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柴禾垛。即使女方相親,也要瞅一眼男方家的柴禾垛。柴禾垛的大小,最能證明這家人的勤勞或是懶惰。
記得小時候,田野里,溝渠里的葦草是不許隨便叫社員們割的,生產(chǎn)隊飼養(yǎng)著大牲畜,每天要吃很多青草,葦草一般由護青員負責看管。各村有各村的地盤,如果割了其它村的葦草,被護青員逮住則要交予大隊以偷論處,不僅要被罰工分,還要在大街上游斗。人們即使看到豐盛的葦草,從不敢越雷池半步,誰也丟不起臉面。
割草,尤其是在麥收時節(jié)割上來的葦草,叫麥黃草。當麥子一拉黃的時候,生產(chǎn)隊要組織全體勞力割草,曬干,垛起來,預備冬天喂牲畜。這時的葦草帶著一股油性最有營養(yǎng),曬干后會一股清香甘甜的味道,牛馬吃了長膘。社員們割了草之后,背到生產(chǎn)隊的收草點過稱,按斤記工分。
忘不了那一年的大秋前,我一天竟然割了一千斤的葦草,高高的草垛,令大伙瞠目結舌。那時,我剛剛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自認為有一膀子力氣,無論是干農(nóng)活還是割草,從不服人。我把鐮刀磨得賊快,使出渾身力量,創(chuàng)造了當年的最高記錄。如今,回想起來,內(nèi)心仍感驕傲幾分。秋后,生產(chǎn)隊會把各自管轄區(qū)域里的青草統(tǒng)統(tǒng)割一遍,幾乎留不下幾棵供社員們拾撿的柴草了。
柴禾,成為百姓家的稀有之物。就是生產(chǎn)隊分柴禾,也是按人頭分。麥秋時節(jié)下來的麥秸子按堆分,大秋后剝出的棒子皮按筐分,地里的棒子秸稈、棉花秸稈則是按捆分。人們分到后,大筐小筐,成群結隊往家里背。糧食不夠吃,柴禾不夠燒,日子過得萬般艱難。主婦們最害怕的就是陰雨綿綿,連著幾天下雨,天不開晴。做飯時,柴禾被淋濕,塞進灶膛里不起火只慪煙,嗆得做飯人透不過氣,這是每個農(nóng)家的煩心事。
那時,我還小,放學后,也不得不背一草筐,挒一個鋼齒耙子,在村莊附近摟大人們丟下的一些剩落兒。農(nóng)家的鋼齒耙子也有講究,大號耙子有三十二個鋼齒,摟柴禾時需將耙桿搭在肩上,用力拉動,入土三分,一般都是身強力壯的漢子們才擁有的。中號耙子有十六個鋼齒,使用比較普通,男女都可以手拉動。小號耙子有八到十個鋼齒,輕便一些,適合力弱或是孩子們摟柴禾使用。到了嚴冬,田野里一片光禿禿,連一根草棍很難見到。
摟柴禾,也有小竅門,柴禾里最耐燒的當屬蘆葦。
初冬,生產(chǎn)隊把一溝溝的蘆葦用釤鐮(較長的鐮刀)釤走了,這時的原野顯得空蕩蕩,它是自由的,徹底失去了你村我村的疆界之分。那會兒,人們會拿著鐮刀,在割過葦草的地方重新刷一遍茬。實際上,就是在生產(chǎn)隊割走蘆葦后,大多留下一尺來長的根部,人們起早貪晚用鐮刀在水里面齊刷刷地由根上割掉,這些葦根曬干后,便成為農(nóng)家最好的燒柴。
我總是獨自一人背上草筐挒著鋼齒耙子,尋找有柴禾的地塊、溝渠。有時,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大人們落下的一撮撮短小葦子。我如獲至寶,宛若揀了狗頭金一般心里樂顛顛的。最不禁燒的是“雞爪子草”和“苗楞葉”(長桿莊稼的葉子)。咋咋呼呼一大堆,裝滿一筐,軟了吧唧放進灶坑,幾把火便燃盡。這類柴禾火軟,最適宜烙大餅。
為了能摟到一筐硬實耐燒的柴禾,我最愿意到津唐運河埝上去。那里有一趟趟密實的槐樹林子,干枯的小樹枝被風一吹落在地上,摟一捆就能燒兩頓飯。樹枝子、蘆葦、棉花秸稈之類屬于硬柴,火旺。只是,這類柴禾極少摟到。
等我年齡稍大,跟隨村子里比我大幾歲的哥哥姐姐們,去十幾里遠的唐坊公社知青創(chuàng)業(yè)隊那邊去摟柴禾。知青創(chuàng)業(yè)隊的地里、溝渠里柴禾很多。知青們燒煤做飯吃集體食堂,他們無需燒柴禾。那時,就連遠在二三十里地之外的其他村莊老百姓,也似乎聞到了柴草味,拉著排子車到這兒地摟柴禾。我們呢,也不再用草筐背柴禾,而是拿一根麻繩子,既輕便又背得多。
在那個年月,莊稼人苦?。∧槼S土背朝天,廣種薄收,一年打下來的糧食,曬干揚凈,還要交公糧,余下的才作為社員們的口糧。莊稼人一年所剩的糧食除了玉米便是高粱,只留下少量的麥子磨成面粉,預備過年過節(jié)蒸白面饅頭,平常日子里幾乎離不開玉米面餑餑和高粱米飯。在三年困難時期,甚至還要以瓜菜代替糧食,把人們吃的浮腫,吃的沒精打采。更甚的是,不僅缺吃少穿,連做飯的柴禾也不能滿足自家所需。社員們失去了勞動生產(chǎn)的積極性,每天到生產(chǎn)隊出工不出力,消極怠工。難怪生產(chǎn)隊長不滿意,大叫,這是糊弄日本鬼子呢?是?。∷麄兡莻€年代的人自然經(jīng)歷過日本鬼子占領時期,知道如何磨洋工,糊弄鬼子??墒牵@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建設新家園,階級斗爭天天抓,硬是提高不了社員們的勞動積極性。
一晃經(jīng)年,農(nóng)村人終于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苦日子一直持續(xù)到改革開放,社員們分到了承包的土地,卸掉了束縛的枷鎖,自家的土地自由種植,干勁十足。同樣的人,同樣的土地,卻生長出不一樣的產(chǎn)量,著實佩服人類的聰明才智和科技發(fā)展。從此,人們的收入逐年提高了,糧食產(chǎn)量增加了,臉上有了笑容,這就叫,肚里有食不慌。這時候的人們開始講究生活質量,飲食上有了很大的改觀,多以大米精面為主,鍋灶也進行了改善,如今的農(nóng)家人用上了安全燃氣灶,再也不用為陰天下雨淋濕柴禾發(fā)愁做飯。
打這之后,我再也聞不到鄉(xiāng)村那種草木灰散發(fā)出的香氣,再也看不見家家戶戶裊裊炊煙相連的壯美景象,它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里。
其實,我很懷念摟柴禾的那個年代,它讓我感受到的不僅是一個苦澀的歲月,更讓我體會到勤勞之美和拾揀一草一木的那種喜悅之情。
問候老師。感謝賜稿支持八一征文!(^_^)
祝您生活愉快!佳作不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