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征文“風雨七十年”】小站記憶(散文)
破爛不堪的村落,底矮的土坯房,田野里稀疏的莊稼,構成兒時對家鄉(xiāng)總體的記憶。隨著歲月流逝,這些模糊的記憶變得淡漠,但是村子東頭的那個小站依然記憶深刻。那時家鄉(xiāng)土地上到處都是坎坷崎嶇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是那時路況的真實寫照。也許正因如此,那條狹窄而平整的馬路才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馬路蜿蜒曲折,伸向遠方,讓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我知道了外面還有一個很大很大的世界。
公路從我們村東頭經過,加之村子大,這樣,我們村交通位置的重要性便突顯出來。在村東公路旁邊,設置了一個小站,路旁的牌子上是“南陽站”幾個醒目的大字。正是有了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周圍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出個遠門什么的,都要來這里等車,我們村便因了小站而遠近聞名。我們上學,放學都要經過這里,那時,從新河往返邢臺的車每天就那么一兩趟,車上的旅客人數(shù)很少,透過車窗看,車里總是稀稀拉拉的。那時普通村民一般是不便出門的,車站等車的,大都是腕子上帶塊手表,身著“皮底鞋,洋襪子,機器扎的汗褂子”的在縣城或外地上班的人,母親告訴我,人家是吃“上(商)品粱”的。那時我雖然不知道“上品粱”的真正含義,但從母親羨慕的語氣和神態(tài)猜測,那些人是比我們這些土里刨食的鄉(xiāng)下人高出一等的人。而我對這些人總是敬而遠之,外面的世界就像一個遙不可及的童話,神奇而令人向往。
讓我從灰色的童年記憶中解脫出來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首先是聯(lián)產承包,農業(yè)連年豐收,家里終于吃上了白面饃。改革開放的春風,同樣也吹醒了沉寂多年的小站。吃飽肚子的農民不再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調而枯燥的生活,一部分人開始順應潮流,卷起鋪蓋,打起麻包,走出小站,走向他們原本陌生的世界。正是這些時代的“弄潮兒”,靠黨的富民政策,靠自己的辛勞和汗水,白手起家,在城市這片陌生空間打拼著自我新的生活。來來往往的車次多了,乘車的旅客也暴漲了,甚至一個階段出現(xiàn)了人滿為患的情況。小站周圍也逐漸變得繁華起來,飯店,小賣部,服裝店,修車攤……紛紛涌現(xiàn)。
當他們再次踏回故鄉(xiāng)土地的時候,他們不但帶回了外面世界精彩的生活方式,更帶回來了實實在在的勞動成果。光棍娶上漂亮媳婦,窮漢蓋起了青磚瓦房。大姑娘、小媳婦穿上了時尚的衣服,錄音機、電視機、洗衣機這些以前城里人享用的東西,也堂而皇之地進入了農村的普通家庭。更有些成功人士,走出小站,在城里由小到大,扎穩(wěn)了根基,順風順水地發(fā)展起來。他們在城里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娶上城里的姑娘,安居樂業(yè),成了名副其實的城里人。他們敢于挑戰(zhàn)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人生大放異彩,為農村,也為小站增添了一道風景。
如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的步伐,中國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鎮(zhèn)化建設不斷發(fā)展,撞撞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鄉(xiāng)親們紛紛在城里買了樓房,住進了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的小區(qū)。國道,省道,鄉(xiāng)鎮(zhèn)公路,“村村通”,更是將城鄉(xiāng)連接成互惠互利的大網絡。青銀高速公路橫空出世,騰躍于家鄉(xiāng)的沃土之上,拉近了和大都市的距離?,F(xiàn)在,家庭小汽車已經相當普及,人們出遠門相當方便,我們村的小站,早已銷聲匿跡了。
小站,在我的心里,是一段難忘的記憶。她是一個縮影,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