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星月詩話 >> 短篇 >> 雜文隨筆 >> 【星月】美味無恨事(隨筆)

編輯推薦 【星月】美味無恨事(隨筆)


作者:紅柳老松 童生,893.1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214發(fā)表時間:2019-09-26 21:03:57
摘要:由品嘗美味而想到的……

前段時間好友邀至一家大盆骨頭店,五斤大豬骨,確是大盆。骨大肉少,啃起來卻有滋有味,但須耐住性子,慢慢細心撕咬。友之一笑說,啃不上個滿嘴,似有恨不盡情之意。
   飲食界的恨事,古人早有探討,什么河豚多毒、鰣魚有骨、金橘凡酸等等,凡有特殊的美味者都有一種恨事。北方人尤其西北人喜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跟遼闊蒼茫的原野大地有關,體現(xiàn)著粗放豪邁和爽快暢達。南方人喜吃零碎的食物,廣東館子里的雞翅鴨掌,浙江小店里的魚頭小豬骨,江蘇羊肉堂鋪里的近百種羊肉小味,都是雞零狗碎、剝食半天沒吃到什么的,但好那一口的大有人在,手指剝一絲,筷子捅二遍,抿嘴吮三下,舌尖縮幾次,樂在其中。
   其實許多美味,就在繁瑣的剝啃過程中,省略了繁瑣的過程,就像缺乏暖身逗趣的預備動作,粗糙了氣氛,失去了余味。
   比如吃西瓜,多厭恨西瓜多籽,便有人把西瓜榨成汁喝,直接是直接了,但也顯得單調而且滋味有限。因為西瓜的滋味,在未切時用手指彈一彈,卜卜飽裂的回響已叫人等不及,切時又發(fā)出刀進一寸,縫裂三寸的脆響,隨之噴薄出津味爽鼻的甜香,然后鮮紅的,濃黃的瓜瓤飽了眼饞,一塊塊啃咬到翠皮白肉,邊緣齒痕深深的饞吻,才是完整的滋味。
   再說吃西瓜子,也多厭恨殼大仁小,便有人用機器剝妥了瓜籽殼,一包一包的,應了那句“瓜子兒上了碾臺,活出仁(人)來了”的俗語,省時是省時了,卻嫌單調而滋味有限。有首小曲《贈瓜子》里那“瓜子兒雖小不須多,一個個都在我舌尖上過”的濃情蜜意,在大把咀嚼瓜子仁時,全消失了。松籽仁也如此,不嗑光吃仁,舌根發(fā)黑還會苦好幾天。
   咬嚼甘蔗,就得齒齦咔嚓響地先剝皮,費時費力;剔食螃蟹,就得指尖舌尖并用;啃撕豬大骨,就得手指牙齒筷子全動起來,細撕細咬細品細嘗,抽空再滋一口酒,讓時間拉長而不易有盡頭似的,方可有滋有味。抱著骨頭啃個滿嘴,猶如嚼泥,哪有骨頭縫里吸髓剔肉的樂味!吐渣剝殼、抽筋吮汁的飲食恨事里,美味正伴著恨意一齊滋生,若想只取精華,可能反成糟粕。
   這跟讀書一樣,嫌讀厚重的書太深奧,太冗長,弄成淺顯的條理說明,好比將唐詩宋詞句句翻譯成白話口語,原味蕩然,怕是沒幾個人讀了。
  

共 890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都說凡有特殊的美味者都有一種恨事,你看它美味無比抑或色相誘人,恨不得立馬把它填進嘴里盡情享受。但它卻設下一步步門檻,需要剝啃挑挖吸吮等復雜的過程,才能嘗到其中的滋味。吃甘蔗的“吞吞吐吐”、吃骨頭時撕啃細嚼......殊不知,最有趣的卻是經(jīng)過這個繁瑣的步驟后,在咀嚼中尋到一絲耐人尋味的甜蜜。仿佛剝啃的過程為美食注入一種靈魂,失去了它,便失去了余味。過程有繁雜,但美味無恨事。讓人不禁想到,世間的一些事情,雖重在結果,但樂在過程。好文,推薦賞讀。【編輯:吳下阿蒙】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吳下阿蒙        2019-09-27 06:48:34
  很有道理的文章。問候作者,祝您一切順利。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