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一蓑煙雨任平生(隨筆)
“詩”到唐朝已是極致,“詞”到宋朝已是巔峰。蘇軾、蘇東坡,更是宋朝書畫之雙劍合璧,宋詞大家之文壇翹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边@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最能解讀蘇東坡面對逆境窘迫時,淡然、無畏、從容、鎮(zhèn)定、達觀之品性。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自然風景之描述,更是東坡心境之寫照。
二十歲便在文壇聲名遠揚的蘇軾,真的應了張愛玲的那一句“出名要趁早”。1057年父子三人一齊中榜。主考官歐陽修以為蘇軾的試卷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本欲錄為第一,為避嫌,在參考的三百八十八人中錄為第二。
直至解封時,才知文采過人的不是曾鞏,而是四川眉山的青年才?。K軾。宋仁宗親自主持的制策考試中,蘇軾被賜予最高等級,整個宋朝歷史上,只有蘇軾一人獲此等級。
此時,“蘇軾輕松愉快,壯志凌云,才氣縱橫而不可抑制,一時驊騮長嘶,奮蹄蹴地,有隨風飛馳,征服四野八荒之勢……”
無論哪一個朝代,都會有不同政見的政客同朝為官,宋朝亦不例外。政治上,蘇軾更傾向于司馬光保守派的做法,王安石的變法并沒有得到蘇軾的完全贊同。在朝為官,持有不同的政見,便會有政治紛爭。兩個文壇巨匠,雖無個人恩怨,因為政見相左,便也有了朝堂上的分歧。
王安石說服神宗發(fā)動變法之時,蘇軾上萬言書,直陳變法弊病,遭王安石及變法派排擠。于是,便有了令蘇軾命運多舛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雖然此前,蘇軾政績斐然,建造蘇堤,造福百姓,美化西湖,流芳千古。依然因詩問罪,被小人迫害入獄。仁宗的皇后即太后于十月病逝,去世前替蘇軾求情,宋神宗下旨,蘇軾被貶兩級,釋放。
蘇軾被貶到黃州時,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窘迫,但是他并沒有畏懼和退縮,而是,一蓑煙雨任平生,迎著風雨,笑傲人生。
在黃州,他脫下了長衫,穿上農(nóng)夫的短打,號召全家,在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個土坡上開展耕種,并把自己就叫做“東坡居士”。他的名號“東坡居士”也因此而來。
仕途不順,面對貶謫、困境,蘇東坡卻樂在其中,把被貶的日子過成了有酒有詩又有遠方的人生……
在黃州的日子,塑造了他文學藝術的巔峰。《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書下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這些在文壇流傳千古的佳作,見證了他身處逆境的豁達、瀟灑和從容。
在黃州期間,他以苦作樂,游山玩水,泛長江,吊赤壁。他飲酒賦詩,他煮“東坡羹”,做“東坡肉”,釀“東坡酒”……在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獲取了真正的個性自由,生命中的豁達得到了真正的綻放。
縱觀歷史長河,蘇東坡無疑是位偉大的詞人。他的創(chuàng)作將宋詞這一種文學形式,從柔腸粉淚的婉約,兒女情長,幽怨愛情的泣訴,轉化為對人生的思考,注入哲學的內(nèi)容,豁達而豪放。
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鄉(xiāng)村野夫,無論是患難相伴左右的朋友,還是烏臺案中敵對的政客,無一不對他的作品贊嘆不已。在當朝,擁有東坡的詞作,就是一種榮耀。盡管政敵們總拿他詞中的遣詞造句來找他各種麻煩,但卻私藏他的詞作暗暗贊嘆。
蘇東坡的詞是豁達、豪放、樂觀的,特別是在黃州那段閑云野鶴般的勞作生活,更讓他的作品汲取了大自然的所有精華。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大江東去的滾滾氣勢;前后《赤壁賦》以賦為創(chuàng)作,有節(jié)奏且讓人讀起有著音韻之美,更將人類在大自然中那種極其渺小的真理折射在詞中?!兑褂纬刑焖隆泛蛷垜衙褚黄鹨褂蔚挠崎e、豁達……
仕途坎坷,蘇軾卻安之若素,甘之如飴。在外奔波十余載后,神宗駕崩,哲宗即位。時年12月,結束17年的顛沛流離,蘇軾回京都任中書舍人。
宋神宗在位的17年,可以說是蘇軾最黃金的年齡階段,卻如此的跌宕起伏,他在困境中逆行,卻依然豁達、樂觀、從容。
身處逆境,千回百折。蘇東坡卻用一部部絕世佳作宣告著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盛世繁華”,為人處世中的從容、淡然、豁達。真可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