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走進穿風坳(散文)
2019年7月11日,有幸參加赤水文聯(lián)組織開展的“不忘初心,永跟黨走——重走川黔仁岸古鹽道丙安穿風坳長征路”采風活動,我終于可以走進穿風拗,撩起它神秘的面紗了!
穿風坳,是陛詔至丙安鹽茶古道的最高點。兒時,在婆的嘮叨中,我第一次知道了穿風坳的大名。解放前,因有急事,婆從元厚出發(fā),經陛詔,走穿風坳,到丙安,至赤水,全程四十里左右。天沒亮就走起,中途沒有歇稍,邊走邊吃自己帶的干糧和茶水,天黑才到達赤水,腳痛了好幾天。
熟悉赤水歷史的袁老師再次給我們講起穿風坳那條古道。清朝光緒五年,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時期,為了振興四川經濟,讓川鹽進貴州、云南;為了鹽道暢通,差四川候補道唐炯,招請民工,一邊修理疏通赤水河航道,一邊修路、架橋。丁總督新修了丙安經穿風坳至陛詔的官道,并在元厚的陛詔設義渡。新修的官道是寬一米左右的丹霞紅石板路,并在穿風坳修建了寨門,有官兵把守,確保鹽茶古道的安全。從此,商賈來往,絡繹不絕,穿風坳成為川南黔北最重要的鹽茶官道之一。
初中的一個暑假,和父母一起從旺隆的鴨嶺寺坐竹筏過赤水河,翻山越嶺,到丙安荔枝溪舅公家玩耍。聽舅公講,穿風坳就在離此處十里處。解放前,穿風坳樹木茂盛,陰風慘慘,土匪常常殺人越貨。解放后,政府剿匪,殺了不少土匪,土匪聞風喪膽,有的投降了,有的嚇跑了,有的改邪歸正。從此,穿風坳太平了。不過,一般人都是三五成群,結伴而行,相互照應。
師范畢業(yè)后,我在穿風坳一側的陛詔小學教書。一次,進陛詔溝,過天恩橋,到古家擂一學生家家訪,知道再往前走,就是元厚與丙安交界的穿風坳。
前幾年,在收集整理《紅軍長征在赤水》的有關文獻資料時,我了解了一些有關穿風坳的歷史。一九三五年一月,紅軍長征來到赤水,林彪率領紅一方面軍攻占元厚,在元厚建立赤水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紅一軍團的一部分軍隊,經穿風坳行軍下赤水,在復興和黃陂洞受到敵軍猛烈阻擊,不能前進。而駐扎在土城(當時屬赤水縣)的紅軍主力在青杠坡與敵軍惡戰(zhàn),傷亡慘重。毛主席審時度勢,改變原計劃,命令林彪率紅一軍團,從丙安經穿風坳返元厚、土城回援,與紅軍主力部隊會師,從土城、元厚強渡赤水河,前往四川古藺,開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的“一渡赤水戰(zhàn)役”。
穿風坳,這個地名,與之相關的一切,都引起了我的好奇與聯(lián)想,期盼有一天,走進她,揭開她神秘莫測的面紗,一睹她的真容。
此次赤水文聯(lián)組織開展的“不忘初心,永跟黨走——重走川黔仁岸古鹽道丙安穿風坳長征路”采風活動,這真是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
滂沱大雨中,我們啟程,到達丙安,雨已停。簡短的講話后,換乘車出發(fā),重走穿風坳鹽茶古道長征路。乘車從丙安古鎮(zhèn)至瓦店溝長征遺址,中途在白龍?zhí)丁w仙石、梯子巖、豬兒墳等地下車參觀,并在瓦店溝長征遺址向長眠于此的紅軍烈士默哀致敬。
上午10:20,我們從瓦店溝長征遺址開始徒步,目的地穿風坳,全程約5公里,再原路返回。
每人準備了一根竹拐杖,作輔助,這一路往返十公里,小小竹拐杖可是幫了大忙。準備了攝影攝像工具,記錄沿途的所見所聞。
丙安鎮(zhèn)工作人員自豪地介紹,全國有二十條紅軍長征體驗線路,穿風坳古道是其中之一。前幾天,為了迎接一個團隊體驗重走長征路,丙安鎮(zhèn)將長滿雜草和竹子的古道進行了清理,這些路才顯露出來。過幾天,還有一個300人的體驗團隊來重走長征路。
我沒有走過長途路,但是我會學習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有信心完成這次“長征”體驗活動。
古道一直沿著山溝上坡,山溝彎彎曲曲,小溪彎彎曲曲,古道也彎彎曲曲。古道邊翠竹亭亭玉立,把路遮蔽得嚴嚴實實。路邊和山坡上、小溪邊,有粉色的小野花,紅色的小野果,還有打著卷的厥草嫩芽。一片綠色叢林中,最耀眼的是印著“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字跡的旗幟,沿路每隔二十米左右,就有四面鮮艷的旗幟,分插在路邊。血一樣紅的旗幟,在綠色中分外引人注目。那一面面飄揚的紅色旗幟,是指路牌,是引路人,指引我們跟著紅軍的足跡,堅定信念,勇敢向前。
古道邊,竹林里、野草下,偶爾可見房屋的地基、石磨、瓦片等,是以前的客棧、飯店的遺跡。解放前,解放初,穿風坳繁華依然,一年四季,商賈、行人,熙熙攘攘。工人們身背肩挑貨物,汗流浹背,步履匆匆。有生意頭腦的人,在官道邊開一個豆花飯店,或者一個簡陋的客棧,方便客人,也賺點小錢。解放后,赤桐公路修通,赤水河航道暢通,來往穿風坳的客商急劇減少。仁赤高速公路修通后,就鮮少有人走穿風坳古道了,沿途的客棧、飯店沒有客人,紛紛關門走人。天長日久,房子倒塌了,只剩下地基,地基里長滿了荒草。
路,沒有人走,就不是路。最后,古道荒蕪了,連那一米寬的丹霞石板路,也被野草侵襲,隱藏在荒野里。這條熱鬧繁榮了幾百年的古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躲在深山人未知。
這條古道,不坎坷,但也不好走。雨,在下;風,在吹;汗,在流。雨后,石板路有點濕滑。領隊叮囑我們走紅色的,不要走綠色。紅色是丹霞石,綠色是石上青苔。同行的姐姐,一不小心就踩著青苔滑倒了,趕緊把她扶起來。這幾段全是泥巴路,一踩就陷進去,留下一個深深的腳印,鞋子都沾滿了紅色的泥巴;那幾段,就是小溪上的幾個跳石墩,一踩,就不停搖晃,幸好,我們用竹拐杖作為支撐,還有同行老師在旁邊守護著;這一段路,是在一塊陡峭的石頭上鑿出幾步梯子,只能放一雙腳,比較危險,旁邊的同行者,不管熟悉不熟悉,都會停下來,伸出手,牽一把,扶一下。
飯點已經到了,肚子在咕咕鬧革命,可惜,沒帶干糧。同行的王長育老師,把自己帶的面包,與我們分享。他笑呵呵地說:“一人一片面包,都可以堅持一個小時?!边€有的老師,把自己帶的水果,分給大家,以解燃眉之急。
音協(xié)的小帥哥、小美女為了鼓勵我們,志愿當文藝宣傳兵,一路走,一路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戰(zhàn)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再渡赤水,你還是那樣美。云上赤水,我是云終化成水。哦,愛上赤水,你我赤誠,赤誠相對……”一首首情真意切的歌謠,在長征路上響起,回蕩在竹林里,飄飛在山澗里,激起了心底的浪花,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
我們一邊走,一邊談論當年紅軍長征的艱辛。前有阻兵,后有追兵,天上有敵機轟炸,缺衣少食,每天急行軍,還要與敵人戰(zhàn)斗,每天都有傷亡。紅軍真是鐵打的漢,千磨萬擊還堅勁!他們,用血肉之軀,為新中國做奠基石。共和國的旗幟上,有他們血染的風采。而我們重走長征路,就是發(fā)揚傳承長征精神,心中有信念,顧全大局,團結協(xié)作,不斷挑戰(zhàn),不達目的不罷休!
中午12:30,團隊中歲數(shù)最長——78歲高齡的袁必茂老師最后一批到達穿風坳,我們不約而同為他鼓掌祝賀!“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我們歡呼雀躍,歡喊聲驚天動地!
站在穿風坳——陛詔至丙安鹽茶古道的最高點環(huán)視,兩邊是高高的山峰,中間是一個狹窄的山坳。風,穿山而過,風,呼嘯而來,夏天都有冬天的寒意,所以稱為穿風坳。在山坳上,有一個石寨門,是清光緒年間修路時建的,全是用巨大的丹霞條石砌成,可惜歲月久長,石寨門已經塌陷了一半。紅色的條石凌亂地散落在陛詔段的古道上,默默無言,見證了古道的繁華、滄桑。
站在穿風坳,一覽眾山小。這里,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勢。心里不由得感慨萬分,幸好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穿風坳時,川軍沒有在此埋伏,不然,戰(zhàn)斗將比青杠坡更激烈,傷亡更加慘重!“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月!”風,呼呼地吹著;紅旗,在風中嘩嘩飄揚;心潮,澎湃不已!
在穿風坳合影休息后,我們風雨兼程,原路返回。下午2:30,到古鎮(zhèn)旁邊的農家樂吃午飯,結束一天的長征之行。
“不忘初心,永跟黨走——重走川黔仁岸古鹽道丙安穿風坳長征路”采風活動圓滿結束了,在我的心里,只是拉開活動的序幕。跟著紅軍先輩的足跡,邁開萬里長征路的第一步,身心得到鍛煉、洗禮、升華。“古道林中行古道,長征路上學長征”,未來的路上艱險多多,也學紅軍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