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野菜(散文)
紅米飯呀么南瓜湯呀么嗨咯嗨,挖野菜呀么也當(dāng)糧呀么嗨咯嗨……大凡會唱這首歌的人差不多都是六零后。我們六零后也是餓怕了的一代,雖然不像三年自然災(zāi)害那陣子餓死那么多人,但也大多都缺吃少穿。
記憶深處,小時候吃過不少野菜。那時候感覺吃野菜說出來很丟人,因為那都是喂豬喂長毛兔的食材。用我們當(dāng)時的話說,吃的是豬狗食,穿的是破爛衣。可是在全民富裕的今天,這些野菜卻成了高檔飯店的壓軸菜,真有點不可思議。
自從三中全會實施土地聯(lián)產(chǎn)責(zé)任制以后,土坡,荒田,塘埂,路邊,凡是可以開荒的地點都被見空插針,基本沒有了野菜的生長市場。很多野菜也隨著土地的開發(fā)而銷聲匿跡了。
春天到了,萬物復(fù)蘇。麥苗經(jīng)過一冬的霜凍雪壓,慢慢地昂起了頭。細一看,伴隨麥苗成長的還有我們熟悉的身影:密密匝匝,柔柔嫩嫩的,那便是薺菜。每當(dāng)看到薺菜時都有一種親切感。你看,三三兩兩的小姑娘、崽娃子們提著藍子,掂著鏟子,低著頭在慢慢地搜尋。草叢里,菜畦里,只要有薺菜的影子,人們就能一眼認出來。薺菜不擇場地,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菜園、花盆,只要有土,它便生長。薺菜有很多種吃法,下面條是最常見的吃法,其實,用它做餡包餃子或包包子都很美味。跟薺菜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兩種野菜,一種叫崗崗地(形如辣菜)一種叫小米泛(葉子如米粒般大小,莖稠而密,故此得名。),不過比起薺菜來,這兩種野菜的味道就遜色多了。
小時候在塘坊小學(xué)讀書,老師大多是本村人。學(xué)校是一個大四合院,南北東三方都是清一色的土墻草頂?shù)姆孔?,西方是一溜院墻,大門正西,坐南朝北的那一排房子的房頂上,正脊檁的茅草上是用泥巴壓的頂,天長日久,泥巴上長滿了青苔,一到下雨天,青苔上便長出一層厚厚的地皮菜,老師們就用長長的竹竿綁上破蘿圈子往下扒拉,于是地面上便有了一層摻雜著草沫的地皮菜。那時候,我父親也在學(xué)校任教,少不得弄些回去。我母親便費勁吧啦地收拾那些地皮菜:用簸箕簸,用篩子篩,那些粘在地皮菜上的碎茅草很難清除,就一點點的往外捏。好不容易才把這滿滿一竹筐地皮菜打理干凈。吃不完的,便曬干收藏起來,等再吃的時候用水泡一下就可以炒了。地皮菜真是好吃,軟軟的,肉肉的。
地皮菜在野外也經(jīng)常能夠見到,我們也叫它地渣皮,還有的地方會叫做雷公屎、地耳。地皮菜屬于一種真菌和藻類的結(jié)合體,和我們平時吃的黑木耳泡發(fā)之后的樣子很像,但是要比黑木耳粘,看上去很像是膠質(zhì)的薄膜在地上鋪展開來,顏色和木耳的顏色很相近。地皮菜生長的地方一般都比較潮濕陰暗,尤其是剛下過雨之后的低洼潮濕的茅草地上更能夠見到成片的地皮菜。地皮菜還喜歡長在羊糞旁邊。很多人認為地皮菜不干凈,生長的時候褶皺多,容易包裹泥土,清洗的時候很不方便,所以很少有人去專門撿地皮菜。不過,我記憶中的那一竹筐地皮菜應(yīng)該是很干凈的。、
我們上小學(xué)那陣子,沒有家庭作業(yè)之說。放學(xué)后,書包一扔,挎起籃子就出去挖草,挖野菜。當(dāng)然,這些事情沒有明顯的分工,可以是專門挖草,可以是專門挖野菜,也可以兩種活計同時進行。有些野菜可以生吃,比如小蒜(又名狗尿苔),狀如韭菜,也有小蔥的味道。大人們說,這是狗尿撒在蒜苔的種子上才長出來的菜,我們才不管這些呢!只要看見了,我們就挖出來,洗一洗,成把地吃。還有一種叫做雞骨爪的野菜,根部就像人參的樣子,挖出來,剝下皮就可以直接食用,甜甜的很筋道,我想這大概就是野參吧!
夏天到了,旱莊稼地里(如棉花地,黃豆地或紅薯地)會長出很多的馬齒莧和狗尾巴菜,起初,根本不知道這些菜可以吃,大多是挖回來以后煮熟了喂豬。有一次,鄰居二大娘說馬齒莧是可以炒著吃的,我們便如法炮制,結(jié)果看到那如蚯蚓般的莖,很倒胃口,酸酸的味道也不美氣。后來,不知誰研究了一種新的吃法:把馬齒莧過水燙一下,在太陽下爆嗮,曬干的馬齒莧收藏起來,什么時候想吃什么時候吃。泡開了可以炒著吃,也可以做包子餡,那實在是難得的美味。不過新鮮的馬齒莧焯水再炒也是挺好吃的。
馬齒莧不光好吃,它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調(diào)節(jié)人體內(nèi)糖代謝的過程,從而具有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穩(wěn)定的作用,所以常吃馬齒莧對糖尿病有食療作用。除此之外,馬莧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能促進上皮細胞的生理功能趨于正常,促進潰瘍病的愈合。
除了這些常見的野菜,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只要沒毒,我們都吃。也應(yīng)了那句俗語“天無絕人之路”。在那糧食緊缺的年代,野菜都長的特別茂盛,成了我們飯碗里不可或缺的食材。諸如:灰灰菜,小狗咬,苜蓿巴,菜本菜,蒲公英……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地提高,大魚大肉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我們也不再為二斗老稻米而低眉折腰了。從養(yǎng)生學(xué)的角度出發(fā),吃四條腿的不如吃兩條腿的,吃兩條腿的不如吃一條腿的。因此,吃野菜成了時髦,粗糧也身價倍增。過去的喂豬草成了城里人的待客菜。難免讓人感慨:野菜也會有“三十年河?xùn)|四十年河西”的那一天……
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生活中似乎都少不了野菜。相信人們會越來越多的發(fā)現(xiàn)野菜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如今,小米飯,南瓜湯依然是我的最愛,野菜已不用再當(dāng)糧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