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探幽】回龍灣(散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題記。
回龍灣座落在安岳縣境內(nèi)。扼渝蓉高速之要津,積江河之水而成湖。距我家僅一公里之遙,龍廟村因此而得名。
這里四季風光秀美,每到春天,從山下到山上花兒次第盛開。桃李爭艷,楊柳垂水,燕剪風云。魚兒溯流而上,在水草里擦出愛情的火花。無論你是來喧肺或靜心,寫生或賞景,都可尋幾分如意,幾分清歡。如是初春,行于道中,“柳眼梅腮,正覺春心動”就是寫照!
而到夏天,湖水生煙,山抹微云,你可在當?shù)匕肷降拇寰又凶咦?,看一池荷花的靜放,聽幾聲蛙鳴蟬鳴墜地的余聲,任湖上清風拂面,再好不過。不知你是想起愛蓮的周敦頤?還是忘了詠蟬的駱賓王、虞世南?也許,這些都無關緊要,浮生偷得半日閑,豈不快哉?
秋天,遍山都是黃金。金色的玉米,金色的檸檬,金色的稻谷,金色的夕陽;如果你愿意,都可以搬走。當然,在一只飛起的飛箏中,也可追尋你金色的童年和過往。
關于回龍灣,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是:蜀地多霧,群山傍湖而立,山勢蜿蜒曲折百里,狀如游龍回首。而平湖氤氤氳氳,時聚時散,散之若清風迎面,聚之若白云當空。百姓認為此處有龍脈之象,乃風水寶地也,才會人才輩出。南宋著名數(shù)學家秦九韶,北宋理學家陳摶,韓國皇后許懷玉皆是普州人氏,普州無處不是他們的足跡和相思。詩人賈島也到此吟詩賞景,最后卒于我的故鄉(xiāng)普州。故,在第一灣道處,取名“回龍灣”。
第二種傳說是:在清道光年間,蜀地大旱,糧食顆粒無收,湖水干涸,沿湖的村落均水井見底,無可飲之水,人畜面臨生存的危機。唯回龍灣有一水塘,卻有泉涌,取之不盡,水質(zhì)清洌甘甜。一傳十,十傳百,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來此取水,渡過了當年的一劫。坊間認為,此處必有潛龍在淵,得上天的庇佑,才有如此的福澤。“回龍灣”因此而功成名就。
某年有高僧游歷至此,見大霧之日,一道七彩浮光從回龍灣穿湖而過回環(huán)群山之首,鳥語花香,松柏翁郁,高僧詫異:“我尋找的修行之地難道在此?”
后來,高僧通過八方募捐,從回龍灣筑石梯數(shù)十級至山頂,在山頂建回龍寺,仰俯日月之精光,感受天地之靈氣。請能工巧匠雕塑菩薩和諸佛幾百尊,安心在此修行,青燈相伴,普渡眾生。附近的善男信女居多,常來此祈福。偶爾也有倦客騷人到訪,香火鼎盛,寺內(nèi)最多時有僧人七八個,打理得井井有條。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而回龍寺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幾經(jīng)歷劫,最后一次修繕在解放前,是本地有名的大地主“張大善人”(張興文)出資修繕的。
解放時,張興文因是大地主,擁有良田千頃,用于放租,傭人家丁上百,被政府判處槍決,而方圓幾十里,百姓卻對張興文感恩戴德。張興文雖然是地主,卻樂善好施,每逢災年,必減租,開倉放糧,逢年過節(jié),免費宴請百姓吃喝。本地人都受過他家的恩惠。
當判處張興文死刑的布告貼在毛店子(現(xiàn)為朝陽鎮(zhèn))時,百姓嘩然,數(shù)萬百姓聯(lián)名上書遞交縣政府力?!皬埓笊迫恕薄6鴱埮d文的槍決公判大會在高峰寺坡下執(zhí)行,當宣布完罪行后,馬上押赴刑場執(zhí)行槍決。而“槍下留人”的快馬公文還是遲了一步,槍響了……次日,為張大善人送葬的隊伍排到幾里開外,都是當?shù)氐陌傩?。這些,老一輩的人都愛提及,這就像他們心中過不去的一道坎……
解放后,因為各種原因,回龍寺被定為“封建迷信聚眾的場所”。很快被強拆了,而回龍寺的木材用于建龍廟村小學。而從龍廟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已有數(shù)十位,不知是沾了回龍灣的靈氣;還是得到上天的庇佑?還是地域風骨、周公吐哺,才有了這里的人杰地靈?
站在昔日的回龍灣山頂,只見少數(shù)沒入泥中的殘瓦礫石,取而代之的是遍山的檸檬花開,這花開一山連著一山,無邊無際,開在一百六十萬普州人的山頭,它是中國的名片——“中國檸檬之都”。渝蓉高速、資安潼高速、內(nèi)遂高速更像“中國佛雕之都”諸佛菩薩的幾根飄帶,無論你是歸人,還是游子,亦或遷客,佛菩薩的那一眼,千里就是咫尺。檸檬花開的那一身淡香,就是清夢。
(編者注:百度檢索為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