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新】那些年流行的雜志(隨筆)
江山文學網(wǎng)最近在進行鬼故事的征文活動,讀了其中的幾篇,和朋友談論起鬼故事的話題。不禁共同提及了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故事會》,最初的許多鬼故事便是從此處讀到的。
一本小小薄薄的書,是雜志區(qū)最熱門的書,在報刊亭里總是擺在最顯眼的位置,許多報紙和雜志成了它的陪襯。買雜志,在那個時候是有些奢侈的事。偶爾存點零花錢,買上一兩本,算是對自己的獎勵了,大多數(shù)時候,都要靠“借”。自然,這其中的方式有許多。圖書館是最佳的去處,可惜,書太熱門,僧多粥少,能借到的概率很小。余下的便是最常見的方法,向同學借閱。
初中的兩年里,運氣很不錯,鄰居訂閱了全年的《故事會》,她家離得近,我們的班級也離得近,絕對是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我記下了每一期書送到的時間,然后掰著手指頭數(shù)日子,琢磨著開口借書的時機,這也成了我們彼此往來的重要紐帶。那時候的《故事會》,確實有很多的故事可讀,有不少的鬼故事,總之分外吸引人。夏夜里,我們會在她家的陽臺上,借著幽暗的光,一起讀著《故事會》,不時交換彼此的故事。漸漸地不覺得夜有些遲了,起身歸家。其間隔著一條小巷,放眼望去,遠處的山上有著幽微的燈光忽明忽暗,心里頓時生了幾分不安。路面是昏暗的,沒有路燈,腦海里會閃現(xiàn)故事書中的鬼火之類的情形,不由得加快了腳步,甚至奔跑進了家門,再回望身后,才漸漸地平定下來。夏夜因此添了些陰森的氣息。
高中之后,圖書館里可讀的書多了,發(fā)現(xiàn)更有意思的讀物,便對這本雜志漸漸地淡了下來。許多年后,依舊是學校的圖書館雜志區(qū),再次看到《故事會》,它顯得落寞許多,幾乎少有人問津。
那些年里,我們讀過的印象深刻的雜志的確不少。
上個世紀九十年到中后期到二十世紀的初期,大概是報刊雜志最盛行的時期。高中之后,流行的雜志變成了《讀者》和《青年文摘》,兩者的風格相近,閱讀群體也相似,其中有許多直擊心靈的文章,也有不少美麗的詞句。課間或是體育課,最愛的就是找一本來讀。老師也會在課上給我們分享一些從中讀到的文章,或者我們去摘抄其中的好詞好句。記得有段時間做摘抄,很多內容都是從雜志里找到的。那時候的許多文章或溫暖而感人,或充滿著積極的正能量,讓我們感受生命的美好。
相較而言,更喜歡《讀者》理性和睿智的風格。那時候,報刊亭是熱鬧的去處,尤其是到了雜志發(fā)行的時間,買書的人三三兩兩。與《故事會》一樣,《讀者》擺在了最顯眼的位置,一站在亭子前,你就立刻能看到它,而后翻著目錄,不自覺地就買了。當手里拿著飄散著油墨香的書時,心內顯得特別歡快。當然,上學時買書只能是偶爾,當手里有余錢,便去買上一本,可以來回翻閱,甚至在喜歡的句子下畫橫線。
第一次訂閱全年的雜志,是開始工作之后。拿到報刊目錄的時候,第一個毫不猶豫地找到了《讀者》的刊號。等每一期到的時候,迫不及待地在當天晚上就讀完了,然后再回頭翻看。連續(xù)訂了三年的《讀者》,但還是應了那句“書非借而不能讀”。漸漸地,閱讀的欲望弱了,有時,當月的雜志過了好久才會讀完,孤零零地被放在書桌的書堆上,不停地被其他書蓋過,逐漸被淡忘。這其中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時候雜志刊登的文章在質量上有了明顯的下降,讀起來沒有了吸引力,感覺開始走了下坡路。
而后“移情別戀”,改訂了《青年文摘》,相較而言,文章更加有可讀性,故事的講述更有意思,貼近現(xiàn)實。也許是因為閱讀的方式增加了,可選項豐富了,不久之后,這本雜志也開始不招人待見了。記得最后一次訂閱的《青年文摘》,我至今收藏著,放在書架上。它們陪我跨越了千山萬水,到了陌生的城市,像是對過往生活的一種見證。閑暇時,斷斷續(xù)續(xù)地翻看了幾本,但其中還有一些從未翻閱,束之高閣。
電子閱讀的興起,漸漸取代了紙質閱讀,許多活動都被手機取代,這是一個時代的變遷。自己一直喜歡紙質的閱讀,喜歡手捧著書,一頁頁地翻閱,似乎能在指縫間感受時間的流逝。
再次想起《讀者》,是在去年的夏夜。
傍晚,站在陌生的北京街頭,路燈逐漸亮起,天色依然帶著白亮。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站在十字路口,百度了要去的地方,給出的路線沒有地鐵直達,只能換乘公交。習慣了手機支付,包里沒有準備零錢,頓時有些急了。望了望四周,也未看到便利店。此刻,一個小小的亭子進入了視線,猜想或許是可以換到硬幣的地方。走過了一道長長的斑馬線,靠近這個矮小灰色的建筑,果然是報刊亭。
眼前所見,更是莫名的熟悉。報刊亭絲毫沒有與時俱進的心思,里面的陳設和過往幾乎沒有不同。雜志報刊掛了整一面墻,密密麻麻地排列著。亭子前面的橫欄上擺著暢銷的雜志,一眼便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名字,習慣地翻了翻目錄,最后選了一本《讀者》。雜志邊上還擺著一些小日用品,看起來褪去了些顏色,顯得舊舊的。發(fā)現(xiàn)了心心相印的餐巾紙,那種濃重的綠色包裝,泛著熟悉的味道,已經(jīng)許多年沒有見過這種包裝,忍不住拿了一包。付了錢,找回幾個硬幣。公交車站很快便到了,站在路燈下等了一會,車來了,是喜歡的雙層巴士。走到了樓上,挑了個靠窗的座位,翻開新買的雜志,隨性地翻著。
人在旅途,時常買了《讀者》或《青年文摘》來打發(fā)時間,一則不占地方,二則文章也不長,可以隨性閱讀。我的旅行箱里常年可見它們的蹤影,后來,出門少了,買的自然也少了。曾經(jīng)的候車室或者是車上,許多旅人常會帶上一本,偶爾行程久了些,還會和鄰座進行交換。這兩本雜志是印象最深的,也是普及率最廣的。
而今,它們依然在發(fā)行,但是已經(jīng)淡出了許多人的視線。雜志有過高光時刻,現(xiàn)在黯淡了許多,時代的洪流沖走了許多記憶,也帶給我們許多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