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春秋鄧國今何在( 雜文) ——河南鄧州市與湖北鄧城村地望之爭淺析
鄧國是楚莊王十六年楚滅鄧歸楚以前、上至夏仲康封子于鄧,位于漢水以北、南陽盆地南部的一個具有一定經(jīng)濟文化水平的古國。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鄧,置秦鄧縣。關(guān)于鄧國的都城所在,以及秦、漢鄧縣的所在有較多的爭議。僅《春秋》記載為“鄧”的地名就有三個,《春秋地理考實》卷下,鄧條下載:“【魯?shù)亍侩[十年公會齊侯、鄭伯伐宋盟于鄧?!静痰亍炕付瓴毯钹嵅畷卩?。成九年鄭伯會楚公子成于鄧。昭十三年楚人奉蔡公以盟于鄧【穎達曰此非鄧國之鄧,釋例以為蔡地】?!緡炕钙吣赅嚭顏沓厩f十六年為楚所滅】?!倍鳛閲泥?,漢魏六朝時期的記載,以及后人的諸多考證都說是在當(dāng)時的鄧縣,后人對這一點亦無異議。但對秦朝時的鄧縣以至春秋時的鄧國究竟在今何處,則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rèn)為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另外一種說法認(rèn)為在今湖北襄樊市以北漢水北岸的鄧城?,F(xiàn)考證如下:
一、古鄧國之“鄧”指河南鄧縣(今鄧州市),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一脈相承。
鄧州之鄧,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一脈相承。一是有源自于神話傳說《夸父追日》中的鄧林?!渡胶=?jīng)》海外北經(jīng)第八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史記·禮記·集解》也稱,鄧林,鄧祁侯之國,在楚之北境?!蹲x史方輿紀(jì)要》卷五十一亦稱:“(鄧)州,古所稱鄧林之險?!庇址Q:“《淮南子》亦曰: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春申君曰:楚之右壤,皆廣谷大川,山林溪谷不食之地。說者謂自鄧以西耳。今其地西控商、洛,南當(dāng)荊、楚,山高水深,舟車輳泊,號為陸海云。秦之末也,沛公自南陽入武關(guān)。后之有事關(guān)中者,往往圖武關(guān),圖武關(guān)而州為孔道矣。又自州而南,徑指襄陽,兩驛而近。南北有事,襄鄧為之腰膂。三國之季,魏王昶為揚豫都督,以宛去襄陽三百余里,有急不足恃,乃徙屯新野。后魏盛時,亦置荊州于穰縣,以控臨沔北。其后宇文泰欲經(jīng)略江漢,使楊忠都督三荊,鎮(zhèn)穰城,而沔口以西,遂拱手取之矣。唐以襄、鄧為重鎮(zhèn),恃以震懾淮、沔。至德二載,史思明遣兵寇鄧州,魯炅悉力拒守。炅?xí)r為南陽節(jié)度使,經(jīng)年,賊不能陷。其后,炅以糧援俱盡,突圍走襄陽。時賊欲南侵江漢,賴炅遏其沖,南夏得全。其后淮西拒命,兵鋒輒及于鄧州,及蔡州之平,功亦集于唐、鄧。黃巢之入長安也,懼荊襄之軍起而制其后,遣朱溫陷鄧州,遂據(jù)之以扼荊襄,事在廣明二年。溫旋為官軍所敗,引還長安。溫既篡位,因置鎮(zhèn)于此,以犄角山南,屏蔽荊、湖。其后襄沔有變,實恃此以挫抑之。石晉天福六年,安從進以襄陽叛,舉兵攻鄧州,敗還,高行周等自鄧州進擊,遂平之。迄于晚宋,蒙古由此以傾金人之汴、鄭,尋復(fù)道此以陷宋之襄、樊。虞允文有言:鄧州,襄漢之藩籬,而實秦楚之喉嗌也。豈不信歟??!?br />
鄧林即今鄧州市林扒鎮(zhèn)。在1960年《鄧縣志》載:“林扒鎮(zhèn)古稱鄧林鎮(zhèn)?!瘪樍⑷骸多囍莨糯房肌贩Q:“今鄧州市林扒鎮(zhèn)古稱鄧林鎮(zhèn)。鄧墟、鄧地、鄧邑、鄧國、鄧縣、鄧州,一系相沿以‘鄧’所為之名,即源于此地有古代傳說中的‘鄧林’?!?br />
二是有舜遷鄧之墟。舜遷至鄧之墟,在(宋)胡宏撰《皇王大紀(jì)》卷三、(宋)許月卿《百官箴》卷二、(明)徐元太《喻林》喻林卷三十四、(宋)江澄《道德真經(jīng)疏義》、周·莊周《南華真經(jīng)》、元·王守正《道德真經(jīng)衍義手鈔》、(清)吳士玉《御定子史精華》卷一百三十一、(宋)林光朝撰《艾軒集》卷四、(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八十一、(宋)王安石子王雱撰《南華真經(jīng)新傳》中均有類似的記載。
宋紹定庚寅廬陵進士歐陽徳隆撰《增修校正押韻釋疑》載:“鄧州,取鄧國名。莊:舜三徙至鄧之墟?!?。《河南通志》巻五也稱唐申鄧之墟。
由上載可知,鄧之墟就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駱立群《鄧州古代史考》稱:“舜伐三苗至鄧墟,(墟,居也,有人居之處),有秀士七人,即:雄陶(雛陶)、方回、續(xù)牙、伯陽、東不訾(董不識)、秦宇(秦不虛)、靈甫,皆不辟而至,為舜之“七友”。后舜受禪,當(dāng)了天子,七人皆走。今鄧州市趙集鄉(xiāng)朱崗?fù)醮逡粠?,民國時期還叫“舜友鄉(xiāng)”,并有“七友墟"的地名,村內(nèi)有“大舜七友處”碑一通?!?br />
三是:鄧姓的兩個重要來源,出自河南鄧縣(今鄧州)
夏仲康封子于鄧。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官常典宗藩部會考載:“按路史帝仲康支子封鄧”?!稑欠孔余囀霞易V》載:“昔在夏時,帝仲康有子孫封鄧國,后世子孫以國為氏,遂稱鄧氏。夏之始祖大禹為姒姓,故鄧姓出自姒姓,此其一也?!奔尉浮多囍葜尽份d:“帝仲康封其子于鄧(史記云:鄧曼姓侯國,夏仲康子所封,鄧之名始見于此。)”
武丁封湯之裔孫于鄧(另一說封地在河北)。明·王相《百家姓考略》稱:“商武丁封叔曼季于鄧,后以國為氏?!保ㄋ危┼嚸雷豆沤裥帐蠒q證》卷三十四載:“【鄧】出自子姓商髙宗武丁封其季父于河南為鄧侯別賜姓曼春秋時楚武王鄭莊公皆娶鄧女謂之夫人鄧曼而鄧侯吾離嘗一朝魯魯莊公十六年楚文王滅鄧祁侯子孫以國為氏”
《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南陽[郡]十姓:[鄧]州。張、樂、趙、滕、井、何、白、鄧、姬。”下注曰:《古今姓氏書辨證》卷三四:“鄧,出自子姓,商高宗武丁,封其季父于河南為鄧侯?!訉O以國為氏,而仕楚,……鄧況始自楚遷徙居南陽新野?!薄锻ㄖ尽な献迓浴钒?、葉、翟、井、趙、姬、仇等姓有南陽郡望,《廣韻》韓、鄧、宗、岑等氏望出南陽?!对托兆搿窐?、韓、鄧、宗、岑有南陽郡望。《太平寰宇記》南陽出十一姓,九姓見本卷,張、何二姓不見本卷。
四是:戰(zhàn)國楚秦鄧穰縣之設(shè)立和秦漢鄧縣之由來演變
公元前678年楚滅鄧國后,設(shè)縣是為楚國鄧縣。清洪亮吉《更生齋文集》在春秋十國論一文中提到:“十二年鄭伯對楚莊王曰:“使改事君夷于九縣”杜預(yù)注:楚滅九國以為縣,愿得比之。正義言:楚滅諸國見于經(jīng)傳者,哀十七年稱文王縣申息,莊六年稱楚滅鄧,十八年克權(quán),僖五年滅弦,十二年滅黃,二十六年滅夔,文四年滅江,五年滅(缺一字),六又滅蓼,十六年滅庸,凡十一國蘇氏沈氏以權(quán)為小國庸先屬楚除二國外為九也”從而可知鄧縣設(shè)縣在公元前678年楚滅鄧國后,即文王縣申息以后。時鄧縣屬春秋戰(zhàn)國楚。
公元前312年歸韓。駱立群《鄧州古代史考》稱:“韓、魏兩國(梁啟超《列國疆域形勢》稱:時楚北界,今“舞陽縣以北屬魏,內(nèi)鄉(xiāng)縣以北屬韓?!?乘楚軍大敗之機,乃南襲楚。韓取楚之鄧邑,鄧遂屬韓。(《清乾隆鄧州志》謂,“鄧入韓”,而《史記》之《楚世家》、《韓世家》俱不載)?!?br />
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鄧,置秦鄧縣。時鄧縣屬戰(zhàn)國秦。
公元前301年秦尋攻韓,占領(lǐng)穰城。鄧縣歸秦。
公元前291年《通鑒綱目》:赧王二十四年,秦封魏冉為穰侯,公子市為宛侯,公子悝為鄧侯。
公元前280年楚獻漢北及上庸地。〔漢北,謂漢水以北宛、葉、樊、鄧、隨、唐之地。上庸,曹魏新城,唐房陵郡之地?!?br />
前279(周赧王三十六年,魯愍公十八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楚頃襄王二十年,齊襄王五年,魏昭王十七年,韓厘王十七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燕昭王三十四年,衛(wèi)懷君四年)。秦大將白起攻楚,陷鄢城(今湖北宜城)、鄧城(今湖北襄樊)、西陵(今湖北宜昌)。
秦在此年設(shè)南郡。同時置穰縣。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合穰鄧為穰縣。
從上述記載可知,神話傳說《夸父追日》中的鄧林,舜三遷至鄧之墟,夏仲康封子于鄧、商武丁封叔曼季于鄧。都發(fā)生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境內(nèi)。充分說明鄧國之“鄧”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一脈相承。正如(明)李賢等撰《明一統(tǒng)志》一書中說的,鄧州(河南鄧縣),本春秋時鄧侯國。秦為穰邑。漢為穰縣,屬南陽郡。后魏為南陽郡治,又于此置荊州。隋初罷郡,改荊州為鄧州。大業(yè)初復(fù)改南陽郡。唐為鄧州,天寶初改南陽郡,乾元初復(fù)為鄧州。五代梁置宣化軍節(jié)度。唐改威勝軍。周改武勝軍。宋復(fù)為鄧州,屬襄陽府。金屬開封府。元屬南陽府。本朝以穰縣省入。足以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鄧國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有史料可考。
二、襄樊市以北漢水北岸的鄧城是楚滅鄧國后遷鄧國人而建之城,稱鄧城。是原鄧國的屬地。
(清)江永撰《春秋地里考實》稱:“鄧州,為鄧侯國。以襄陽之鄧城為鄧國地。豈楚滅鄧后遷其人于此,故有此城。與鄧城南八里有鄾城,為鄾子國?;妇拍陚髟疲亨嚹媳舌浫?。杜謂:鄾在鄧縣南,河水之北。是當(dāng)時鄾城仍屬鄧縣,北望鄧之國都。鄾正是其南方之邊鄙,非以鄾城在鄧城南八里,即謂之南鄙也。《匯纂》:因襄陽有鄧、鄾二城,鄧城即在鄾城北,遂舍南陽之鄧州以襄陽之鄧城為鄧國誤矣?!?br />
(清)髙士竒撰《春秋地名考畧》載:“晉志:有鄧縣屬義陽郡。注曰:古鄧侯國。又有鄧城縣屬襄陽郡,葢分置也?!?br />
以上兩條引文表明,襄樊市以北漢水北岸的鄧城,是楚國在公元前滅鄧國后將鄧人遷入而建之城稱為鄧城,鄧城原是鄧國的屬地。而鄧國則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
三、河南鄧縣(今鄧州市)為古鄧國,襄樊市以北漢水北岸的鄧城為鄧國地史料記載情況
1、記載河南鄧縣(今鄧州市)為古鄧國的史料有:
《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郡,秦置……鄧,故國,都尉治?!睉?yīng)劭曰:“鄧侯國”。
(宋)潘自牧撰《記纂淵?!罚亨嚒爸菅馗铮河碡曉ブ葜颍呵镟噰?,后并于楚,戰(zhàn)國屬韓,尋屬秦”。
(明)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卷三十載:“鄧州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本春秋時鄧侯國,秦為穰邑,漢為穰縣,屬南陽郡。?!?br />
《大清一統(tǒng)志》鄧州條載:“春秋鄧國地,戰(zhàn)國秦穰邑,漢置穰縣屬南陽郡,后漢因之。”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鄧州:“鄧國,今州治。楚析隈,在州南七十里”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鄧條下釋:“曼姓之國。左傳:‘楚武王夫人曰鄧曼’。則知鄧國曼姓也。前志曰:‘’鄧縣,故國。今屬南陽。南陽郡、鄧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是其地。”
(明)郭子章《郡縣釋名》載:“鄧州,秦穰邑,隨名,本春秋時鄧侯國也。”
2、記載襄樊市以北漢水北岸的鄧城為鄧國地的史料有:
《御批歷代通鑒輯覽》鄭莊公娶鄧曼下注曰:“鄧國,曼姓,今湖北襄陽府襄陽縣有鄧縣故城,春秋鄧國地”。
(清)儲大文《存研樓文集》在《襄陽論》一文中注稱:“《楚志》:本春秋鄧國地,唐置臨沮縣,又改鄧城縣”。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十九:“鄧城,府東北二十里。本春秋鄧國地,楚文王滅之而有其地。”
河南鄧縣(今鄧州市)是古鄧國,襄樊市以北漢水北岸的鄧城是鄧國地的記載,充分表明古鄧國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襄樊市以北漢水北岸的鄧城是鄧國的屬地。正如(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鄾條下注曰:“鄧國地也”,是說鄾是鄧國的屬地。如果說鄧城為鄧國地就是指鄧國的都城的話,那么同理我們豈不是也可以說鄾是鄧國的都城呢?顯然不是。那就只能說明河南鄧縣(今鄧州市)為古鄧國,襄樊市以北的漢水北岸的鄧城為鄧國地。
四、從公子悝封號可知,穰、鄧均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境內(nèi)
公子悝。戰(zhàn)國時秦國封君。秦昭王同母弟,名悝。封于高陵(今屬陜西)。昭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改封于鄧(另一說鄧在河南孟州)。而對于公子悝的封號,在有關(guān)史料中有記載為封公子悝為鄧侯的,也有記載是封公子悝為穰侯的。如:(唐)張守節(jié)撰《史記正義》卷四十五載:“穰,人羊反,鄧州縣也。郭仲產(chǎn)《南雍州記》云:“楚之別邑。秦初侵楚,封公子悝為穰侯。后屬韓,秦昭王取之也。”《戰(zhàn)國策》卷十八載:“穰侯魏冉為相;十六年,冉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冉傳云,免樓緩而魏冉...于穰與陶,謂之穰侯,又封公子市為宛侯,公子悝為鄧侯,從傳。又謂三子之封,皆取于鄰國……”。
總之,無論公子悝封號是鄧侯也好,是穰侯也吧。但他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公子悝的封地在秦時的鄧縣境內(nèi),即河南鄧縣(今鄧州市)。
同時下列記載也表明,穰鄧實指一地,兩者密不可分。如:1、(清)陳厚耀撰《春秋戰(zhàn)國異辭》在:“十一年秦伐我取穰”后注曰【穰本楚邑秦取之封公子悝后屬韓秦昭王取之也】。”
2、(明)李賢等撰《明一統(tǒng)志》卷三十一載:鄧州“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本春秋時鄧侯國,秦為穰邑,漢為穰縣,屬南陽郡……”。
3、《御批資治通鑒綱目》載:“鄧,古邑名,春秋時為鄧侯之國,秦為穰邑,漢為穣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