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脫貧攻堅在會理》后記(隨筆)
俗話有言:“眾人拾柴火焰高?!备骷壐鞑块T,社會各屆,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幫扶干部、政協(xié)委員和廣大群眾,積極踴躍來稿,并提供了圖片、文件、書畫等,為順利編纂打下堅實基礎,故此在這里表示衷心的感謝。
古語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睍r間短,任務重。編輯部余啟華、黃明志、周發(fā)海、蒙瓊英、羅才梁、孫志強和戴國富等七位業(yè)余編輯,放棄節(jié)假日休息,或利用“八小時之外”,或利用退養(yǎng)晚年時間,在縣政協(xié)和編纂委員會的統(tǒng)一領導下,在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的全力配合下,按照新時期政協(xié)文史編輯工作的要求,以“力做上士,最次也要確保做中士,絕不做下士”的信心和決心,甩開膀子,攻堅克難,抽絲剝繭,通過共同努力,終于在不足三個月的時間里,編纂脫稿了這本《脫貧攻堅在會理》政協(xié)文史。
這本政協(xié)文史,圖文并茂,資料翔實,書前精選一組圖片,專設脫貧攻堅掠影欄目;書末特辟書畫選欄目;書中主要部分《文史》62篇文章,重文體文本;《概貌》33篇文章,偏史志,屬全境式展示。全書涵蓋關懷情、走“干親”、啃“骨頭”、搬家記、外援到、內力生、扶文衛(wèi)、移風俗、蹲點行和脫貧啦等方方面面,較為生動地記錄了脫貧攻堅在會理這一偉大工程,這一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這一壯麗的史詩篇章;它既具有“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獨特作用,又是一部愛國主義鄉(xiāng)土教材。
按常規(guī),一本書稿在業(yè)已編纂完成,就要付梓印刷,與廣大讀者見面之前,都要云耳幾句,弄個后記。同樣,這本政協(xié)文史也不例外,也是應該嗟感一番,有個后記。同時,大家都知道,無論什么事情,都存在一個宣傳、普及和應用的問題,不然,就會讓人不清楚不明白“這件事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等等諸如此類的不必要爭論的問題。當然,也自不待言,我們編纂的這本政協(xié)文史,是既注重了政協(xié)文史文體文本意識常規(guī)要求,又結合新時期政協(xié)文史要求,進行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書中的《概貌》部分,也包括《文史》部分的若干篇文章在內,就是這一探索嘗試的產(chǎn)物。
為此,在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和全面小康的新時代,面對常規(guī)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和課題,我們不打算“常規(guī)出牌”,按照“后記”通常的寫作范例,以“大談編纂中如何的撥玄鉤沉、淘砂瀝金”,“大寫編輯中如何的探索嘗試、銳意創(chuàng)新”這種常見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后記”,而打算帶著對“什么是政協(xié)文史”進行普及一下的這樣一個微小的愿望,來對待這個“后記”,并期望在正確“認識文史、理解文史和對待文史”等方面,能對讀者有所幫助和裨益。
所以,接下來要談的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文史?文史,就是文化歷史,或者叫作歷史文化,就是在歷史的行進中產(chǎn)生的文化。這句話,這個概述,當然是正確的,但卻并不完善,也還有某種缺失。文史,一般來說,包括三大類。一是文書記事,二為文學、史學的著作或知識,三指文化歷史、詩話、文論之類的書。而政協(xié)文史,是新中國成立十年后,即1959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倡導的一種新文體。
這種政協(xié)文史,有一個最重要的獨特作用,就是“存史、資政、團結”和“育人”;有一個最鮮明的典型特征,就是“三親性”,即:親身經(jīng)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說通俗點,政協(xié)文史是介于正史和野史之間;按文體文本意識來說,這種文章就相當于我們當學生時,經(jīng)常所作的作文“記一件最難忘的事”。如果硬要說政協(xié)文史相當于史上文史的哪個種類的話,按追本溯源來說,它應該為文史中的“文書記事”類。
無庸諱言,實干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前事不忘,后世之師。留下記憶,并有待于來者。所以,記憶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同時,我們深知這本政協(xié)文史,雖在鑄造民族靈魂記憶,特別是在鑄造會理靈魂記憶方面,是能起到一些微薄的作用;但由于編者所學有限,所識有限,能力有限,水平有限,再加之時間關系,就肯定會如世上本就沒有什么完美主義一樣,有遺珠和瑕疵之憾,故此敬請大方之家、有識之士、政協(xié)委員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并指出斧正為謝。
大詩人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噙滿了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真誠?!蓖瑯?,我們在面對會理這片土地,面對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脫貧攻堅,面對這本政協(xié)文史時,也是以一顆真誠的心,來編纂定稿,并疙疙瘩瘩寫出上述幾段話,而是以為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