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元宵節(jié)(散文)
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自秦朝起就有這節(jié)日,古時叫上元節(jié)。到漢朝的漢文帝時,劉氏宗室為紀念平呂之亂,特下令改為元宵節(jié),一直延續(x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說唐傳中不是有個鬧元宵節(jié)的章節(jié)么——唐朝本有禁宵規(guī)定,但是正月十五,卻是放宵三日,普天同慶。說兩遼王薛丁山的三子薛剛,性格剛強,好惹事。在元宵夜,見太子強搶民女,暴打不平,打死了太子;萬歲爺正在城樓觀燈,聞報太子已死,身子一哆嗦,也跌下城樓——書中有說道:薛剛打死太子,驚崩圣駕。闖下大禍,薛家遭滅門大罪。這也就反映唐朝元宵賞燈很盛行。唐朝詩人蘇某有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詩人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面。
到明朝,更是自正月初八,延至十七日,整整十天,張燈結(jié)彩,歌舞升平,天子與民同樂。
元宵是民俗大節(jié),有猜燈謎,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打蚌殼等節(jié)目,當(dāng)然也離不開美食——元宵。元宵也即是演變?yōu)楹髞淼臏珗A,以白糖、芝麻、豆沙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下鍋煮食,意為團團圓圓。
元宵民俗,大同小異。我們這里好像不是吃湯圓,而是吃雜菜粥。菜是到野外油菜地里,盜取別人家的油菜苗尖,與吃剩的肉、大蒜、蔥一起煮粥。這大雜燴的菜粥,里面有臘肉,也就很香了。當(dāng)然這種傳統(tǒng)習(xí)俗早已沒了,只是依稀有點印象。
正月十四日上午,家家戶戶磨米粉;下午,全家人都忙著做燈粑。把磨好的米粉,用水調(diào)好,再用調(diào)揉的粉團,捏成各種形象的燈粑。燈粑的種類很多,家禽畜生模樣的燈粑,獅子粑、猴子粑,做燈粑很有講究,男人一般是捏大雄雞,水牛,獅子等雄性的動物。大公雞要高高的雞冠,粗長的脖子,昂首挺胸,樣子雄壯威武;水牛要膘肥體壯。女人一般是捏母雞,雞窩里母雞帶小雞,魚呀,豬呀,狗呀····我的媽媽捏的豬頭最好看,嘴巴翹翹的,有幾道橫皺紋,大耳朵邊緣還有些毛,都是用竹簽給弄的??粗鴭寢屇蟮呢i頭,我說:‘這豬頭好看’,媽媽馬上糾正說:‘這叫神福(豬頭的雅稱)?!赣H有時也捏禾稈堆,稈堆頂上還站著一只麻雀,母親還在圓錐形的稈堆上,用剪刀剪些毛毛,還真像禾稈堆似的。我跟奶奶學(xué)捏母雞,奶奶說,下蛋的母雞不怕多,盡量捏吧。我沒捏好的,就又揉搓掉再捏,幾回后,也能捏得像個樣子了。所有捏好的燈粑,都要安上眼睛。這作眼睛的,是從野外一種廋藤上結(jié)的,小紅莢角里的,綠豆大小的黑籽,黑亮黑亮的有光澤,無毒,可以吃,還有點香(俗稱雞眼睛籽)。村里還有捏塑技術(shù)高超的藝人,專門巡回去給別人家,捏什么獅子、猴子等比較難捏的燈粑。整個下午,全村喝彩聲、歡笑聲,真的是此起彼落。燈粑都要經(jīng)過不斷的揉捏,吃起來很有彈性,有嚼勁,比糯米粑好吃,大家還都是喜歡吃燈粑呢!
元宵這天的下午,男主戶帶著小孩,提著裝有燈粑、草紙、香、爆竹的小籃子,去各處墳地祭掃——我們這里叫散燈。散燈的目的,一是紀念祖先輩;二是祈福,祈禱新年全家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還有一層意思是結(jié)束春節(jié)休閑期,開始做自己的事。俗話說,燒得年宵紙,各人尋生意——說的就是散燈的意思。這散燈是元宵節(jié)的主要事項,后人必須祭祀先祖,不能忘記自己的根本,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嘛。
老人總愛說,三十夜的歲火,十五的燈。大年三十,要燒好守歲火;正月十五夜,則要多點亮燈。就是家里的走道,所有房間,都要點上燈,并且讓燈亮到天明。熄滅燈要說圓燈,不能說吹滅燈,正如大年夜不能將上床休息,說成是‘困呀、酣呀’,要說‘享?!趴?。這是有禁忌的。
無論村子大小,十五夜一定得舞草龍燈籠——驅(qū)魔除怪,祈求太平。用禾草扎草把,尺把長,三寸丁粗,然后,插上竹棍或木棍作柄,很像長柄榔頭,加上草把龍頭與龍尾,用草繩串起連接,人多就多扎幾個草把兒,不過龍燈的盞數(shù)要單數(shù)不能雙數(shù),七、九、十一,或二十一,或三十一。草把上插香火。
我們村有長長的布龍,每節(jié)布龍都配上電池?zé)簟|S龍(草龍)為大,走在前;布龍在后。帶路的在前,按規(guī)定順序領(lǐng)著龍燈去各家門口轉(zhuǎn)悠;樂隊在后敲鑼打鼓。龍燈一到門口,就鳴爆竹迎接燈龍。帶路的唱彩詞:‘龍頭進門笑嘻嘻,拿把剪刀剪龍須,剪得龍須生貴子,生得貴子著朝衣·····’每唱一句,大家跟著和一聲:‘好哇’。同時,這家的主婦把新點的小把香換取龍頭上的香火,再將這換來的龍頭香火分插在廚房、豬欄、廁所里,以示辟邪。
龍燈在村里要游走三遍:第一遍祈福,第二、三遍驅(qū)邪趕魔鬼。最后到村外將草龍燒掉。舞龍燈也就結(jié)束了。
小時候我還依稀記得村里來了高蹺隊。好高好高的高蹺子,人踩在上面,可以夠得著屋檐。踩高蹺的人都穿著紅綠色的衣服,臉上涂抹胭脂花粉,裝扮成妖艷的女人,很是風(fēng)騷逗人,好玩極了。表演后,我們村里人都拿糖糕、果品招待他們,還倒糖水、茶他們喝。
八十年代初,我們也走家串戶舞大龍、舞獅子、打蚌殼、劃旱船。村民都熱情地拿出糖糕果品招待我們,村長們還送紅包給我們呢。村里的曬谷場上早就擺好了八仙桌,是專備我們舞獅用的。我在舞獅隊,其時也就三十來歲,也是個練家子吧,腳一踮,就輕飄飄的上了八仙桌,南少林的八字拳引獅子上山崗(八仙桌);獅子在八仙桌上表演獅子舞;一個武術(shù)者表演倒穿襠,人的雙腳在前,身子水平懸空直穿八仙桌面,也就是從獅子襠下穿過,叫穿襠戲獅子;我的一套五虎斷門槍也耍得有模有樣,殺得獅子左躲右閃就地十八滾,也贏得觀眾陣陣喝彩聲。哈,嘴是兩塊皮,單吹少年時。不過,現(xiàn)在憶起來也是蠻有趣的。
元宵前后,也時不時的有別村的龍燈到來,或夜里,或白天。如果你家有他那邊來的女人,即使是老太婆,也是要給龍燈頭披掛一條彩紅綢。當(dāng)然,他們事先也會打招呼,龍燈來了,也會特意到她家門口照面一下,以示關(guān)懷。
人們在鞭炮聲中告別了元宵節(jié),懷揣美夢,奔赴前程?;騽?wù)農(nóng),或務(wù)工,或?qū)W習(xí),信心十足地去展示自己新的藍圖······
{這是前幾年寫的,那時的爆竹也就千響,而五六十年代的爆竹就更少,長的三百響,小的五十頭,大爆竹也就筷子粗,其污染也就忽略不計,而且那時也沒環(huán)保意識嘛?,F(xiàn)在不同,我們已經(jīng)知道環(huán)保的重要性,是直接關(guān)系到你我他的大問題啊!玩龍燈,有鑼鼓敲打也非常熱鬧,也有傳統(tǒng)的記憶,年的味道?。。ňW(wǎng)絡(luò)搜索非原創(chuàng)首發(fā))
2015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