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走向亞哈巴(散文)
當你找到亞哈巴,疲憊的心靈就會生出翅膀。
——月亮山民諺
一
走進怒江峽谷,轉(zhuǎn)眼已經(jīng)二十年了。這些年,我一直居住在江畔,左邊是山,右邊是山,前面是山,后面還是山,雖有滿目珠翠,兩耳潮聲,卻無一次能窮山之高而登,枉做了半世井底之蛙,甚覺辜負了這方真山真水。
因地處印支板塊和亞歐板塊對沖的縫合帶,造就了這片毗鄰緬甸的奇崛山水。它既是多民族聚居的生態(tài)走廊,也是珍稀動植物繁衍的寶庫,還有數(shù)不清的自然勝景,只是山重水復,猿猱愁度,一個桃源仙境竟生生被封禁在云霧深處了。
在數(shù)百里峽谷的中段,有一處響當當?shù)钠婢?,它生在怒江西岸高黎貢山一座海?300多米的山峰上,高聳的大理石山峰蝕成一個巨大溶洞,洞高60米,寬約40米,縱深百米,洞里涵養(yǎng)著日月星辰和萬斛煙雨,猶如嫦娥下凡,明鏡飛天,一年年懸掛在群山之巔。生活在這里的傈僳山民稱之為“亞哈巴”,漢語即石月亮的意思。關(guān)于石月亮,流傳著一則大洪水和血緣親的久遠神話,說一對傈僳族兄妹射穿山峰,擊退惡龍彌平洪水,并結(jié)成夫妻生下了怒江各族后裔。石月亮不僅是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是峽谷乃至緬甸周邊族群心中的一塊圣地。因道路極險,即是本地土著,一睹它真容者稀少。據(jù)老人講,人在石月亮里不能大聲喧嘩,否則將觸犯月神,招來風雨。沿東岸碧羅雪山茶馬古道翻修的美麗公路上行,有三處隔江望月點:一是自百公里外的匹河怒族鄉(xiāng)的記憶之城知子羅極目北眺,仿若月掛西樓;二是從月亮山下瓦洛村對望石月雙峰,晴空里月中枯樹歷歷可見,陰雨時山峰在云霾中盡失,此處政府筑有望月臺和仿古建筑,今美麗公路直行,望月臺游蹤凋敝;三是北行二十公里到旺基獨村,此處回望,但見西南山間的石月亮幻化成一只豎耳直立的玉兔,熠熠懸停在峰端,似欲乘風歸去。
結(jié)廬石月亮景區(qū),卻無緣登臨攬月。誰知星移斗轉(zhuǎn),政府謀劃鄉(xiāng)村振興,大力開發(fā)旅游經(jīng)濟,斥資從山腰米俄洛村的怒尺扎小組開始,于絕險處鋪設通往石月亮的石階步道和架設懸空棧道,棧道盡處,“月宮”咫尺可及。另擬建多條纜車索道,從巴金、拉瑪?shù)椎却逯边_石月亮,估計明年纜車運行,那時整個月亮山上空,游客將馭風飛行了。
今年國慶前夕,步月棧道落成,去往石月亮的旅人整日絡繹不絕。眼看長假將盡,我終于繃不住,決意攜妻去爬石月亮,了卻多年夙愿。
二
翌晨,落了幾滴雨,仰觀亂云漠漠。我發(fā)動面包車,妻招來同村人同行。一路聊天說笑,前行到機底村,傈僳語意漆樹最多的地方,這應是先民的一個美好祝愿,漆樹可割漆換錢,樹籽可榨漆油食用,然機底村卻尋不見一棵漆樹。在這里,寨名多是有寄托的,如望月臺下的瓦洛村,意為江魚聚集的地方;跨江拉索橋的黑批底小組,意為老鼠居集的地方,而傈僳人食鼠,黑批底當是幸福之所;遠征軍歸國渡江遺址的拉瑪?shù)状?,意為老虎出沒的地方;而我們即將抵達的下一站,半山腰的怒尺扎,可翻譯為飄來鳥獸氣息的地方,由此可體會此村占位之高,野味之盛;而我所居住的米俄洛村,意為太陽照不到的地方,因為它藏在一個陰濕的小山坳,貧苦灰暗。但如今的米俄洛依靠種植、經(jīng)營、打工為業(yè),早已脫貧,基本家家有樓,戶戶有車。
車過機底,轉(zhuǎn)過一個幾字形大彎,妻說從這里直通怒尺扎。路新修,但窄且陡,之字形拐彎一個接一個,剛加一腳油,眼前又是個陡彎,隨時都有沖出去的危險。那路坡度都在五十度左右,一側(cè)是隨時會有落石滑坡的陡壁,一側(cè)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有時彎太急,一把方向打不過來,還要在坡上進進退退地調(diào)整車形,一顆心就隨著忽上忽下……
終于到了怒尺扎,在一個相對平緩的山坡上,散落著幾戶人家,房屋簡陋,原來這里已規(guī)劃整體搬遷,只有少數(shù)人家留守。
我們沿著山坡石道行去,路面潮濕,片片落葉,到處樹木森森,藤蔓蒙絡,舉頭不見天日。心刷地靜下來,才發(fā)覺滿耳蟲聲鳥語,整個高黎貢山就像一張四季播放的碧綠唱片。
且行且駐,步步流連。后面陸陸續(xù)續(xù)上來不少游人,邊走邊聊邊拍照。有個胖男孩大喊“我是無敵神驢”,遂勇猛向前。一個六七十歲的老漢喘吁吁趕來,妻同他搭訕,他說自己是馬吉鄉(xiāng)的,因找不到車子,是一路走到怒尺扎的。還有兩口子背著竹簍,娃娃放在竹簍里也來朝拜石月亮。我倆走累了,站在步道轉(zhuǎn)角處喘息。這里山勢較緩,步道寬度尚可,卻沒了護欄。望著滿山花木,除核桃、油桐、楊梅外幾乎全不認識,深感大山之深奧,小子之鄙陋。
怒尺扎以上,再無村莊,但路邊林下時有豆角、南瓜生長,坡下澗邊更滿是潑沷灑灑的草果,如綠潮奔涌,高大的植株下結(jié)著累累紅果。近些年政府大力扶植草果產(chǎn)業(yè),要把怒江建成全國最大最好的香料產(chǎn)銷基地。每年收獲季節(jié),山民不顧危險,頂風冒雨,身背馬馱,日夜在絕壁上攀援釆運,餐桌上每一顆草果都浸染了他們的汗香。
越登越高,漸覺腿酸氣喘,步道卻怎么也走不到頭。問問明白的游人,現(xiàn)在還不到三分之一路程!山上的樹卻與來路上的古木猛惡有了區(qū)別,幾株玉米也黃瘦矮小。妻說,到了更冷的山頂,就長不起大樹了,只能生些灌木雜草,山下茁壯沖天的竹子到了石月亮里只有筷子粗,密匝匝匍匐在地面。但這細竹質(zhì)地堅硬,是山民制作樂器“笛哩圖”的上好材料。山頂還有草甸、高山湖,但這條通月步道是在一座座山腰間迂回蜿蜒,自是無法得見了。我想,這登山的層次就像生命的層次:山下安穩(wěn),然而庸常煩悶,想要提升自己,則要攀越頂峰,才有生命的千折百回和諸般滋味,生命才有全新的認知。只是此刻離山頂渺茫,腿腳酸沉卻前后無著,漸生退意而心有不甘。
三
忽而云霧來襲,冷雨淅淅。但很快雨就停了,我們走到那所木屋,見母雞正領著雞雛們在草里覓食,廚房門虛掩,妻走進去,在火塘邊往保溫杯里續(xù)水。山民素來好客,陌生人進到任何人家均可得到熱情招待,而滿山牛羊也不會丟失,貴重的東西放在路邊壓塊石頭,別人也不會拿。如今世道嬗變,古風漸漸淡了。
轉(zhuǎn)過一片松林,步道邊有塊平地,一對中年夫妻正從白塑料棚里鉆出來,把桶面、鴨腿、娃哈哈水、王老吉就地擺成陣形。他們說正在申請營業(yè)執(zhí)照,準備開一家搞漆油雞飯店,雖然身后窩棚寒酸,這對夫妻卻滿臉憧憬。
前方,步道上空支起巨大梁架,四股滑輪鋼索凌空消失在前方山坡,另四根鋼索越過懸崖林木,朝怒尺扎方向延伸。尋路再行,卻見道旁凸起一丘,上有小徑,登上原是一小小觀景臺。憑欄俯瞰,但見深淵萬丈,群山讓開一扇門扉,目光直摔進一線怒江,跌成空洞碎片。澗底那每日奔波的公路汽車,那休養(yǎng)生息的村莊均像上帝細小的玩偶,還蒙著一層讓令人心寒的浩氣煙霞。此刻云破日出,一抹金光灑在對面碧羅雪山坡上,讓人心頭生暖。
臺下水聲嘩嘩,只見一溪飛湍,自叢林流出,激濺起陣陣碎瓊亂玉?;狙谟持?,一伙男女簇在溪邊,各捧經(jīng)文,水中分列數(shù)人,拿著手帕。有個教堂知帕(牧師)閉目端立石上,對空禱告,眾人閉目應和。祝畢,只見人叢中幾名男女先后走入溪中,數(shù)人扶持,毛巾掩其口鼻,將他們一一仰放于溪中,浸洗拉出,遞予毛巾拭體,岸上眾人齊唱圣歌。儀式完畢,沿鳥道攀上來,徑尋路往石月亮方向去了。
看著那些雜沓而上的腳步,我的眼前幻化出無數(shù)遙遠的身影。他們是氐羌后裔,自唐、明、清為躲避戰(zhàn)亂、反抗民族壓迫,各時期均有遷入,并流布薪火到中南半島諸國。“居山林,無屋室,不事產(chǎn)業(yè),常帶藥膳弓弩獵取禽獸。其婦人則掘取草皮之根,以給日食”。然而在英人侵占片馬,倭寇襲擾國境之際,他們進行著堅韌的反抗,背干糧打赤腳參與修筑滇緬公路,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高高的石月亮,成為駝峰航線上的一盞明燈。
遙想我那年深冬進山,目睹衣衫襤褸的山民挎刀帶弩,赤腳從陡崖走下來趕街,有的抱豬,有的背柴,有的渾身掛鳥,街道狹窄殘破,公路坑洼兇險。物換星移,如今怒江這條巨龍開始翹首欲飛,每顆靈魂都在上下求索,每方火塘都在嗶剝?nèi)紵?,每條溪流都在尋找母親河。峽谷人羞澀內(nèi)向,卻但勇敢坦蕩,他們愛自由,向往光明,從未停止跋涉的腳步。
四
面前終于是登月棧道了!它像一條古銅色的長龍,在崇山峻嶺間時而攀附絕壁,時而凌空入云,時而急轉(zhuǎn)直下,時而振翼悲吟。人行其上,如馭亂云奔馬,如踩千山浪涌。下視群峰如筍,仰望對面山齊,峽谷萬丈無底,云海浩蕩奔馳。此刻大山不再擁你抱你,而是將你推向危崖,推向無際的遠方,仿佛間,“大地開始搖搖晃晃了/大風把大樹一棵呢吹倒咯/江里的洪水往回倒流咯哦/洶涌的潮水往山上翻騰啦……”
至此,你才領悟橫斷山脈的威嚴,怒江群峰的震怒,它具天山之姿,泰山之雄,秦嶺之險,黃山之奇,桂林之秀。它是三江并流的神域,青藏高原的伊甸園,人類不可冒瀆的秘境讖語。至此,你才領悟登山與意志的關(guān)系,大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圖騰與靈魂的關(guān)系。方覺人類如蟻,應收起貪婪,學會敬畏,山河方可無恙。
收攝心神,卻見一團云霧貼面沖天而起,阻斷視線。舉足欲登,但覺身軟腿顫,棧道仿佛欲傾,俯首之間,群山在無聲地顛倒旋轉(zhuǎn)。
閉目休息十幾分鐘后,感覺已無大礙,與妻相互扶持,緩緩前移。但雙腿如灌鉛,三步一喘,五步一歇。棧道上不時有人半途返回,也不時有人從我們身旁超過。已經(jīng)有登月成功的,邊回邊沖我們鼓勵:“加油,加油!”
我倆捱了幾步,從一個棧道缺口小心走到石崖下坐了,加水催熱盒飯,名為鹵香米飯卻辣得死人。勉強吃了,體力稍復,扶欄再行,棧道曲折起伏,往來行人頗多。崖生青苔雜草,枯株爬滿木耳,還有老樹偃蹇橫生攔在棧道上,甚至從臺階里鉆出,悠然地迎接遠客。邊走邊羞愧自己身心孱弱,又慶幸登山雖苦,卻能陶冶情操。難怪王石、黃怒波輩皆有登山之癖,更別說李杜、酈道元、徐霞客諸先賢了。然而人胸襟不同,蘇軾是大格局賞大風景,能登山情滿于山,觀海意溢于海,換一卑陋之徒則不可得,所謂仆人眼中無偉人,大格局者小處見大,小格局者大處見小,無格局者則滿目荒蕪罷了。
我想,自己屬哪種人呢?默默梳理此次亞哈巴之行的初衷,倘僅以石月亮形狀怪異而趨鶩,則是膚淺的獵奇。此行目的,一則面對造化神奇,對自然的理解,二則撫追峽谷民族卓絕的生存史、奮斗史和光明向往,三則面對在慶幸石月亮成為旅游吸金品牌的同時,亦須注重開發(fā)與保護的分寸,警惕物欲泛濫,將精神圣地庸俗化,使峽谷族群失卻本色。畢竟人是萬物的尺度,而這尺度會被欲望扭曲的。
或許,這些都是庸人之思。因為蒼山托盟,明月有邀,虔誠行來,一路自成風景。
五
正自思量,轉(zhuǎn)過山峰,忽覺崖壁上銀光一閃,亞哈巴出現(xiàn)了!
隨著棧道起伏,步步逼臨,舉頭望去,好大一個石月掛在面前。但見石崖壁立云中,青叢點綴。石月高闊,內(nèi)緣怪石嶙峋,像鏡周生著許多裂紋裝飾,又像隨時會坍塌落石。方知造物從不講完美的,這石月粗礪、狂野,有著不可馴服的野性,它大巧若拙,吐納山川,揮灑風云,睜著明亮的傈僳之眼,觀盡峽谷古今變幻,人間陰晴圓缺,閃耀光明信念。月前有漆黑發(fā)亮的枯樹守衛(wèi),狀若化石,又發(fā)新綠,只未曉吳剛何往,桂落何處。月中灌木叢生,狹窄如鯽魚背,凜然不可站立。
我和妻走完棧道,抓著堅韌的長草,踩著前人腳窩,奮力爬進石月,相互攙扶俯仰四顧,直覺云海翻騰,群峰振作。須頃,月宮里竟窸窸窣窣下起急雨來。疑惑月神不喜,惶愧而下,乃知偉大緣于苦難,圣物不可褻瀆。我們走回棧道,佇立望月,滿身雨水,默然無語,只在心中留下深深的敬畏。長風吹襲,衣袂上浸染著古來峽谷人跋涉的血淚,抗英抗倭的滾滾風云,還有新時代灼熱的光明心事……
妻眼含虔誠,撫膺祈福。我心凝形釋,神馳月宮,始知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登高攬月,自能明心見性,燭亮人生迷途。
俄而云破日出,斜陽如瀑,沐浴得石月金光燦燦,照徹天地。身畔棧道平臺上,那群潔身而來的男女,正換上傈人的頭飾服裝,翩翩起舞,唱頌古歌,聲遏行云,使亞哈巴連同這片神性的山川剎那生動起來……
遙祝安好!
老師若來,還您老酒。遠握
問候秋安……
遙祝冬安!
恭喜老弟獲絕!!
祝哥哥貴體安康,全家幸福。弟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