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文璞書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擺渡】“灶王爺”記憶(散文)

編輯推薦 【擺渡】“灶王爺”記憶(散文)


作者:未名書屋屋主 進士,10949.3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241發(fā)表時間:2022-01-29 19:28:45

【擺渡】“灶王爺”記憶(散文)
   小年是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灶王節(jié)、祭灶。如果春節(jié)是一臺大戲,小年可謂拉開這場戲的帷幕。一過小年,年味就愈加濃郁了,春節(jié)的歡樂氣息便撲面而來。
   在我的老家響水,古代過小年一直流傳著“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tǒng)習俗。從趙匡胤建立有宋,官家也就是趙家,過小年是臘月廿三,普通百姓家是在臘月廿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廿五。民間對小年(我們家鄉(xiāng)稱之”廿四夜”)特別重視,所有的春節(jié)的食品比如舂米粉、腌咸魚、腌咸肉等都在之前準備好,然后喜滋滋地等待小年的到來。
   各地過小年,都有不同的習俗。在響水,小年的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人類最本質的追求,不外乎求生存、求繁衍、求仁德。而生存的核心是求食,這是維持生命存在的基礎。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古人格外重視吃的問題,古往今來,也形成了一套關于“吃”的文化,而灶王爺,就是這種吃文化中的一個顯著標注。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這個官不大,但卻管的具體,直接進入家家戶戶。據(jù)說,灶王爺就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小年到來,灶王爺都要上天稟報這家人的善惡,所以人們要將家里打掃干凈,意在讓灶王爺把灰塵和晦氣帶走。
   一個“小年”通過神話敘事,形象表達了人們對善良的內心追求。
  
   二
   掃年,即除塵,響水人叫掃塵。
   響水人的掃塵,一般都在十八、十九兩日,謂之“要得發(fā)掃十八,要得有掃十九”。那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大掃除。打掃衛(wèi)生更多是清理東西,把那些用不著的東西扔掉,也就是除舊迎新。人們一一清理家具底下的灰塵,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忙得不亦樂乎。由于兩代人觀念有異,小孩子更多關注的是物品的新舊,而老年人則注重物品是否有用。記得,當年在我們小孩清理扔掉的東西,經(jīng)常又被我老媽撿回來。長輩人總是念舊的,很多破舊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卻是寶貝。這種念舊的情愫,來自于對經(jīng)年累月生活的熱愛。當然,以前過慣了清苦日子,總是想節(jié)儉一些。有一年,我把院落里一個有裂紋的舊瓦罐丟在院門外,可一轉眼的功夫,母親就把瓦罐捧回來,一邊走還一邊擦拭上面的灰塵,那珍惜的樣子,讓我困惑不解,在一旁撓著頭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早起掃年,中午祭灶。祭灶,就是送灶神升天。過去在江南老家,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shù)纳裎?。灶王爺稱之為“司命菩薩”,它是中國民間最富代表性、具有廣泛基礎的流行神。祭灶,就是寄托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摆w”“灶”同音,我們趙氏家族更把灶王爺奉若神明。
   祭灶時,先把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的墻上,兩邊配聯(lián)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灶王像前供放灶糖、清水、料豆等,其中灶糖是玉米炒熟后與麥芽糖粘結起來的糖塊,為了讓灶王的嘴甜些,升天后多說好話;后兩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準備的食料,也就是馬匹喝的水和吃的料。
   祭灶由男人主祭,即所謂“男不祭月,女不祭灶”。這是沿襲古代陰陽學說,因為月為陰,灶為陽。陰陽錯亂,祭灶就不靈了。祭灶時,灶前放上跪墊,也是男人先拜,女人再拜,程序嚴格。小時候不理解,總覺得應該由女人先拜才對。原因就在于女人一天到晚圍著鍋臺轉,與灶王接觸最多,關系也最密切。好在那時父親在江北工作,回家過年往往趕不上送灶,我們就在母親的主持下祭拜,形式也就簡單多了。傳統(tǒng)正規(guī)祭灶是,祭拜人懷抱公雞,跪于灶王前。雞是灶王升天所騎之馬,紅公雞謂之“紅馬”,白公雞謂之“白馬”。焚香斟酒后,高喊一聲“祭”,然后用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棱有聲,說明灶王爺已經(jīng)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須再澆。然后口中念念有詞,叩上三個響頭。
   我們孩子對這套繁縟程序不感興趣,倒是覺得有些冗長。我們的眼睛始終在那些好吃的祭品上打轉轉,唯恐一眨眼睛功夫,那些東西就消失。后來,接觸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知道祖宗神仙都是不吃祭品的。它們只是“歆享”,也就是嗅。用鼻子嗅一嗅祭品的香氣,就算接受了人們的祭拜。跪拜灶王爺后,我們也總是找由頭賴著不走,心里記掛著那幾顆酥脆香甜的灶糖。但往往是徒勞的。母親從舍不得把灶糖分給自家兒女,總是要藏到大年初一才變戲法似的拿出來,招待前來拜年的親朋喝糕茶后打打牙祭。那時,我們才能沾光解解饞。灶王爺不饞,從不貪吃祭品,這也是我從小就一直覺得灶王挺親切的緣故。
   祭灶過后,還要祭祖,在已故先人的牌位前擺上四碗菜一碗飯,戮上筷子,從長輩到晚輩依次跪拜,感恩先人,祈禱平安。同樣,祖先也不會動那些祭品,估計也只是“歆享”一番吧。
   到了晚上,月亮升起,母親就從灶墻上虔誠地把灶王神像請下來,再用糖塊堵住它的嘴,然后放進用紅綠紙糊成的灶轎里,領著我們到外面焚掉?;鹈缭诤⒆觽兊臍g呼聲中燃燒起來,祭灶到此結束,一家人皆大歡喜。那時,我總是想看看灶王是怎么張嘴把糖塊吞進肚里去的,可始終沒有一無所得?;鸲阎兄挥幸淮卮匦苄苋紵幕鹈?,很快就黯淡下來成為了灰燼,所以每次我總是失望。
   整個祭灶過程看似神乎其神,儼乎其然,其實也不盡然。老輩人大多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對灶王爺神色穆穆,誠惶誠恐,仿佛煞有其事。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不過是個老輩兒傳下來的儀式、程序。其實,老輩人也不是完全相信真的有那么一個灶王存在,他們的虔誠和恭敬,倒是出于一種對民間習俗的尊重和賡續(xù)。對于我們小孩來說,只是覺得這個過程又莊重又神秘,好玩又有好吃的。即使在祭神的時候,還是相互推推搡搡,擠眉弄眼,只有在老輩人瞪眼制止的時候,才會吐吐舌頭,老實片刻。
   文化習俗的傳遞,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背景的延續(xù)。在漫長的農(nóng)業(yè)大國歷程中,吃飯問題始終如一片陰云籠罩在歷史的天空,讓人們憂心忡忡,久久難以解頤。于是,古代文化就造就了一個“灶王”出來,福佑灶臺爐火熊熊,飯香氤氳,滿足人們對豐衣足食生活的終極向往。
  
   三
   中華民族從不缺幽默感。不同地區(qū)民間對灶王爺?shù)膫髡f有多種版本,褒貶不一,亦莊亦諧。記得有一出小戲叫《陶三春打灶王》,與灶王爺開了點小小玩笑,把個灶王爺形像打造得形神兼?zhèn)洌铎`活現(xiàn)。這日恰值小年,想到這些,不免有所感慨,戲為灶王爺作詩一首:老兒本是凡間客,雞犬升天便作官。汝等平時無供養(yǎng),何祈事事保平安。
   歲月悠悠,時代更迭。關于小年以及灶王的記憶,也僅僅是一個記憶罷了。吃飯問題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問題,人們再也無須對灶王頂禮膜拜、戰(zhàn)戰(zhàn)兢兢了。那片浮在中國人額頭上的陰云早已被時代的風吹得不見蹤影。所以,關于過年就是吃喝的少年記憶,也成為一種唏噓的歷史。
   而今,年味淡了,有人甚至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小年了,就在于抽離了其中饑餓貧困的歷史內涵。祭拜灶王爺?shù)幕顒右呀?jīng)鮮見,當代人已經(jīng)不用土灶臺了,只有農(nóng)村還偶爾看到燒草的土灶。然而,城市卻總會看到土灶臺飯館,有的還堂而皇之地供上財神爺趙公明元帥的神像,須知那位尊神與灶王爺可不是一路神仙喲。
   不過也好,這畢竟是一種記憶,關于饑餓文化的記憶。
  
   2022.1.26

共 2926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一篇很有文化歷史內涵的散文作品,散文回憶舊時小年,農(nóng)村家里祭拜灶王爺?shù)那樾?,通過詳盡描述掃年和祭灶活動的過程,介紹這種傳統(tǒng)習俗,一方面揭示了人們的落后與愚昧,另一方面,深刻挖掘出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從側面再現(xiàn)落后農(nóng)業(yè)大國艱難貧困的歷史,從而引申出對時代的贊美歌頌。散文立意深刻,言在意外,表面看似乎是講述過去,實際上是贊美時代。尤其可貴的是,從文化歷史角度來揭示陳舊習俗的來源,進而提升散文的格局和品質。散文語言樸素、簡潔,結尾含蓄,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有助于升華主題。散文以記敘為主,其中穿插作者的議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感謝作者賜稿擺渡,推薦閱讀?!緮[渡物語編輯:沙漠孤月清】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2-01-29 19:31:15
  欣賞未名書屋屋主散文,用筆簡潔,敘事清楚,意境深刻。期待新作!
回復1 樓        文友:未名書屋屋主        2022-01-30 10:12:17
  謝社長精到編評!寫作本文只是對古老年俗的追記,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對江南故鄉(xiāng)的懷念,對今昔變化的客觀記敘,也沒有刻意歌頌什么。社長謬獎了。
2 樓        文友:寂寞看風        2022-01-29 19:42:33
  年俗令人回味,文章簡潔生動。
3 樓        文友:靜凈        2022-01-29 21:05:26
  一篇立意深刻的散文,小年祭灶是中華的歷史文化。
4 樓        文友:月亮之巔        2022-01-30 07:49:44
  現(xiàn)在總感覺年味越來越淡,樸素的民族風俗,也隨之淡化。讀了此文,增長了見識。點贊!
5 樓        文友:龍泉劍客        2022-01-30 10:07:11
  文章讓我回到小時候。
曾經(jīng)的鄉(xiāng)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筆寫我的過往,我的現(xiàn)在,甚至我的將來,分享我的喜極而泣,悲從中來,甚至是吊兒郎當。
6 樓        文友:未名書屋屋主        2022-01-30 10:14:26
  謝謝各位老師留玉!?;⒛昕鞓?!
喜怒哀樂,人生百味皆成文。春夏秋冬,走過四季都是詩。
7 樓        文友:優(yōu)雅如楓        2022-01-30 21:47:39
  一種文化習俗的回憶,更是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對故鄉(xiāng)情節(jié)的追憶。文筆流暢,文化精髓蘊含其中,欣賞學習了。
喜歡伴隨著晨曦的腳步聆聽世界的聲音,聞著文字的馨香穿越時空的隧道,做一個靈魂有香氣,骨子里有正氣,舉止優(yōu)雅的女子。
8 樓        文友:飛不高蝴蝶        2022-01-31 16:48:30
  長知識了,學習了灶王爺?shù)膫髡f。本文旁征博引,敘事中穿插神話故事,增添了文章的可讀性和文化底蘊,文筆樸實。欣賞學習!
9 樓        文友:未名書屋屋主        2022-01-31 17:39:22
  謝謝優(yōu)雅、蝴蝶兩位老師!除夕快樂!
喜怒哀樂,人生百味皆成文。春夏秋冬,走過四季都是詩。
共 9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