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珍惜】金刀出鞘(影評) ——不肯慢下來的“藝術”
《金刀出鞘》能獲得第17屆倫敦世界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的確令我很意外。要不是觀看這部影片,想為它評下個人觀感,不去翻查影片的詳細信息,的確不知道這部電影的獲獎成功是因拍攝技術、抑或故事情節(jié)、又或者是演員們的演技……總之,它獲得了認可,是我觀后始料不及的。也許是劇本的問題,但也存在演技的拙劣,但最讓人詬病的是劇情發(fā)展得太倉促,沒有給人留下想象空間,演員們過于急切表達劇本中的故事,破壞了現實生活中的常理性,很難契合生活去觀賞,看到的,只是演員們表演的技法。
比如男主仲文被師弟仲武誘入黑市格斗,間接使臨盆的妻子在醫(yī)院難產致死,恩師的責怪讓仲武癲狂,不惜決裂恩情與師兄情,獨自去追逐名利。這一走,便是十年。而仲文因對亡妻有愧,決定退出格斗和摔跤的舞臺。盡管他有諸多光環(huán)和耀眼的過去,清楚格斗和摔跤能帶來名譽,也能帶來內心的貪婪,故心無顧戀,就此告別舞臺的生涯,做一名普通的快遞員,艱辛撫育妻子用命換來的女兒——歡歡。影片的轉折看點因男主女兒歡歡得了白血病,急需用錢保命,不得不重登格斗的舞臺:于私為了獎金救孩子,于公為了打敗日本摔跤選手,為國爭光。
影片大致圍繞這個主線來拓展,男二號仲武只是為映襯男主的光環(huán)做著各種犧牲。先不討論劇本的優(yōu)劣,我來說說演員們的演技,在這部影片中,算是三線明星的技藝。他們的表演看得出個個都很用力,但因用力過度,難免有失真的嫌疑。尤其男二號仲武,人設應是一個性情暴躁易怒且欲望強盛的人,一心想要沖出亞洲的格斗舞臺。與日本選手的一場對決,被對方一招制服,失敗使他內心的魔鬼又一次原形畢露。女友Wendy勸慰他,有比賽就有輸贏,不可能有永遠的贏家。但仲武敵不過心魔的操控,把身邊這個唯一關心自己的人,出言傷她,最終離他而去。仲武將這個自私自利冷酷無情的角色通過情緒和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由于他太注重情緒的渲染,我只從這個人物的表演中,看到刻意的成分。即是你很難通過他的表演與情緒一致的內心感受。反倒被一種突兀、失真的觀感包圍。
Wendy與仲文的感情升溫也沒有很自然的過度,只在結束時一個吻就讓劇情落幕。這是最讓觀眾無語的處理。前男友仲武與仲文的對決,并沒有很好地展現出兄弟情的往事疙瘩,彼此就決斗的勝負讓仲武認識到內心的失衡與孤獨,流著悔恨的淚,痛哭不止。而女友出場擁抱仲文親吻,仲武也覺得理所當然,毫無芥蒂。這些都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反常表現。有些情節(jié)并沒有用心去過渡就呈出來,純粹是為了拼湊成影。如仲文和仲武的手下在小巷打架,敗后叫仲武登場,兩兄弟的相識也沒有讓兩個手下露出出乎意料的表情。倒是一種早已知曉事實的熟悉感。既是藝術表演,就要切實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蓪а莶蝗プ⒅剡@些細節(jié),往往一部影片,很多時候敗在細節(jié)上。娛樂成分一旦偏高,就會讓人看不到影片的深度,其要傳遞的精神就不復存在。
影片還有一點要批評的,我認為養(yǎng)育之恩大于一切,但導演不想在這里費心傳遞它的精神。既然男主和男二號都是師傅收養(yǎng)養(yǎng)大的孩子,關系決絕十年,在兄弟化解恩怨之后,卻沒有向恩師愧疚承認自己當年的沖動與無知。在仲文妻子的墓前,仲武其實是責怪師傅對仲文有偏袒,對自己的愛少了而生恨,說到底,是與師傅決絕,而非對師兄仲文。但影片卻是本末倒置,“恨”的是仲文,恩怨的化解也只有仲文。對恩師的栽培沒有只言片語,連一筆帶過的情節(jié)都懶得置上。這種有頭無尾的編劇,使整部影片致觀眾一種囫圇吞棗之感,根本感受不到影片中的真、善、美。全然以刻意做作的表演盡興,不理會電影的核心價值,到底是傳遞人性向善精神還是人性膚淺精神?
說到精神層面,我倒欣賞李連杰主演的《霍元甲》。在這部影片中,他傳遞的不止是武學精神、還有為人處世的學問、家國兼負的責任。由于武藝深厚,目中無人的他自傲自大,好勇斗狠,不聽朋友規(guī)勸,因此失去母親和女兒。當人遭受劇烈的打擊后,往往會進入涅槃的蛻變:要么繼續(xù)沉迷,要么置死而后生,霍元甲選擇了后者。當然影片在這個蛻變的過程,導演頗具耐心去打造一個失去希望與信心的人物。他讓主角脫離浮躁的圈子,回歸大地與自然的懷抱之中。人本該就要敬畏大地與自然,與它們親近、感受萬物的呼吸與愛。無論你是善還是惡,大地一樣承載,它需要人的謙卑、敬重、維護與供奉?;粼捉涍^大地、樸實的人群的“洗禮”,終于獲得涅槃。導演于仁泰善用耐人尋味的生活哲理楔入影片的場景,以達到與觀眾的心捆綁成為共同的結,它是如此平常,但又如此深刻,令人觸動。
《金刀出鞘》與《霍元甲》較之,明顯不是一個檔次。前者注重表演,后者則注重深入人心的品質。少了這些質地,影片很難被傳頌為經典。
我個人認為《金刀出鞘》這部影片是失敗之作,雖然它獲得17屆倫敦世界電影節(jié)獎項的認可,但它在豆瓣獲不到好評。深究影片,它難以被人接受,大部分原因是“倉促”。一部值得人思考、深省、回味、對照、帶來意識升級的作品,它不是單憑表演來獲勝,它一定要貼近生活、貼近觀眾的心、貼近觀眾能夠抵達的高度。但倉促的事物,歷來不會讓人留下深刻的記認,它就像車窗外的風景,一閃而過,如此罷了。如同現在手機、網絡隨處易得的知識資源,它便捷的表達方式催生膚淺的思維,一切都變得快速,各種信息渠道分布、流動、消解……人們逐漸失去耐心,看一本書,能夠一目十行絕不逐句逐字去看,最終演變成看梗概、圖解、濃縮,填塞欲望的空洞,使之膨脹得到索求的閾值。
他們以為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填充思維,故不再累積、深化、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卻不知它只是表象文化,不能強化生命的進程。電影傳遞的藝術,也應注意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