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一路有你(散文)
一
我學習寫作比較晚,年輕那會,我總認為寫文章、投稿那是文化人的事,整天摸爬滾打的我跟寫作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可我壓根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竟會起早貪黑碼起字來,有些拙文還被報刊、電臺、文學網(wǎng)站錄用。雖然至今,我也沒能寫出一篇與文學沾邊的文章,但寫作竟成了我退休后修身養(yǎng)性,打發(fā)閑時的主要手段。盡管我沒啥寫作基礎(chǔ),悟性也差,但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我卻得到了很多老師熱情而無私的幫助,每每想起他們,我的內(nèi)心就涌動著難以言表的情感。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到政治學院學習,迷迷糊糊地被寫作課老師領(lǐng)進了寫作的“門檻”。這位老師姓王,西北人,他身材修長,瘦長臉,挺拔的鼻梁上架著一副鏡片有瓶底般厚的近視眼鏡。他雖然不到50歲,但看上去卻已是60開外了。他年輕時曾是某步兵連的一位重機槍手,這也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經(jīng)歷。一提起當年當重機槍手時的威武,平時不茍言笑的他,竟有些眉飛色舞??赡艽┻^軍裝的人,對軍旅生涯都有著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在火熱的軍營里,展現(xiàn)著青春的風采,這種特有的青春印跡自然會伴隨一生。
王老師退伍那年,正逢恢復(fù)高考,他以蘭州大學第四名的成績進入中文系學習。畢業(yè)后,分配到政治學院任教。我入校時,他已經(jīng)是擔任寫作課教學的副教授了。
他給我們上的第一堂課并不是講如何寫作,也沒有講寫作的重要性,而是給我們開了一張長長的書單,書單上有一百多本中外名著。他說:名著是世界上寶貴的精神財富,讀名著不一定能讓你學會寫作,若連這些書都沒看過,你怎么能深刻地理解生活,了解社會呢?閱讀這些書是走進大師的內(nèi)心世界,聆聽他們對世界、對人生的解讀,這是學習寫作和做人的必修課……他講得情真意切??粗÷芬粯佑崎L的書單,當時,我著實被嚇著了,這些若摞起來有一幢小樓那么高,這么多書哪讀得過來啊。
我班的學員入學前都在其他院校學習過,而且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經(jīng)驗,王老師非常重視學員動筆能力的培養(yǎng)。常常課堂上出題,要求我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他隨機點名,讓學員朗讀自己當堂寫的文章。在教學當中,他特別注重寫作細節(jié)的教學,有時一篇文章就讓學員寫一根手指、一雙眼睛、一個微笑……這大概就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的道理吧。兩個月后,他便鼓勵學員投稿。一次,他看到我寫的一篇作文,下課專門把我留下,說文章結(jié)構(gòu)比較完整,也有些新意,叫我把文字再潤色一下,可以選擇一家軍內(nèi)雜志投稿。我把稿子修改后投給了《解放軍生活》編輯部。這本雜志在部隊影響很大,它下發(fā)到部隊的班。當時,我只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壓根也沒想到會被采用。
一天,放學回宿舍,墻上信件袋里有我一本雜志。我納悶:我沒訂過雜志?。课胰∵^長信封一看,是《解放軍生活》雜志社寄來的,我撕開信封,翻開雜志,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我的文章竟然被錄用了。捧著散發(fā)油墨香味的雜志,用“熱血沸騰”或“心潮澎湃”來形容我當時的心情真的一點也不過份。沒幾天,這本雜志上就密密麻麻地留下了我的指印。我知道,這篇文章的發(fā)表有很多的幸運成分,若是沒有王老師的細心,我就把它作為普通作業(yè)交了了事。寫作課結(jié)束后,我只要寫出自認為比較好的文章,不管王教授忙不忙,依然請他指教,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為我看稿,臉上從無不悅之色。
王老師有個大學同學在雜志社擔任主編,他還把我的文章推薦給他同學。王老師從教三十多年,我只是他眾多學生的普通一員,對我如此,我想對其他同學也是一樣的。天底下優(yōu)秀的老師對自己的學生無一不擁有一顆慈父慈母般的心。
二
為了激發(fā)學員的學習熱情,學校成立了好幾個興趣小組,經(jīng)王教授引薦,我加入了學校的寫作興趣小組。寫作小組會邀請西安媒體界的一些編輯召開座談會,也在那時,我認識了陜西省人民廣播電臺的編輯侯老師。侯老師40來歲,中等身材,留著齊耳的短發(fā),衣著樸素,在她身上絲毫看不出都市知識女性的優(yōu)越感。有一次,她來學校組稿,我把自己寫的一篇題為《家信》的散文交給了她。她粗略看了一下,微笑著對我說:“寫得挺好的,稿子我先帶回去,若被錄用,一周內(nèi)會通知你的。這是我的名片,我們臺還辦了張報紙,歡迎你投稿。”說著她遞給我一張和她衣著同樣“樸實無華”的名片。沒幾天,我收到了省臺的錄用通知書。自己的文字,第一次變成了的音符回蕩在三秦大地,那聲音在我聽來,如同天籟一般,陶醉其間,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我是給點陽光便燦爛的主,一篇閑文在省臺播出后,我就不知天高地厚了,誤以自己“文化”得不輕。到了周末,我兜里揣了篇文章,急匆匆地“奔赴”省廣播電臺。到了省臺門口,我被一個全副武裝的武警攔住。任憑我磨破嘴皮,他愣是不放行。那天我穿著配有上尉軍銜的軍裝,而站崗的是個士兵,看著新兵不給我這個老兵一點面子,我心里暗罵道:“新兵蛋子毛病多!”
我雖然在新兵面前吃了“閉門羹”,但轉(zhuǎn)念一想,哨兵就當如此,怨氣也就煙消云散了。正當自己無計可施之際,我忽想起自己口袋里還揣著侯編輯的名片,便就近找了部公用電話打了過去。見到我,她既感到意外,也顯得特別熱情。我跟著她走進了編輯部,這還是我生平第一次進編輯部??粗晃葑拥奈幕耍瑑?nèi)心的惶恐讓我有些局促不安。侯編輯給我搬過一張椅子,笑著遞給我一盤磁帶,“這是你上次寫的稿,我給你錄下的,你很幸運,你的稿是由路漫老師播的,他可是全國‘十大金話筒’獲得者。”說著,她把我介紹了路漫老師。因為緊張,我說話都有些語無倫次。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我忙從口袋里掏出自己寫的閑文遞了過去。她認真地看起了我的文章,看完后她對我說:“這稿子適合我臺的報紙,你若同意,我給你編輯,這個星期會見報的?!蔽颐Σ坏卣f好好好。盡管編輯部的老師對我蠻熱情,但我想,自己辛辛苦苦寫的稿子,好與不好,能不能錄用,全憑她的一句話。在一堆文化人面前,我感覺到自己的卑微,一種沉沉甸甸的壓抑橫亙在自己的心頭。交完稿子,我便急匆匆地離開了編輯部。
我在編輯部逗留的那會,下了一陣急雨,我來時干干凈凈的北大街已落滿了樹葉,陰濕的冷風嗖嗖地往我懷里鉆。時到晚秋,西北的天氣已盈滿了涼意。早上出門急,我只穿了件單衣。我捏著侯老師送給我的那盤磁帶,在編輯部里的窘迫消失得一干二凈。呼嘯的西北風撲面而來,在我的耳畔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嘈雜聲,我在嘈雜聲里,我好似隱約地聽到了路漫老師正用他那充滿磁性的聲音播送著我的《家信》,他那動聽悅耳的聲音馭著蕭瑟的秋風,飛向了我那遙遠而溫暖的故鄉(xiāng)……我感覺渾身都洋溢著濃濃的暖意。
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到編輯部送稿,侯老師依舊熱情地接待了我,聽說我曾在男女混編的通信連當過指導(dǎo)員,她問我能否寫篇關(guān)于女兵的文章。我想,自己帶了兩年女兵,寫她們生活的文章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我不假思索的答應(yīng)了。文章發(fā)表后,那篇被改得“面目全非”。文章雖是以我的名字發(fā)表的,可通篇都凝結(jié)著侯老師的心血,看了那篇文章,我心里除了羞愧和感動,再沒其它了。
我到省電臺編輯已熟門熟路了,只要有稿便往省臺送,心中再無初到編輯部時的局促不安。候老師待我依舊一如既往的熱情,她的眼里沒有絲毫的鄙夷和厭惡。
西安是個文化古都,大學林立,人才薈萃,我只是一個胸無點墨的寫作初學者,仗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那份沖勁,絲毫不顧及她們工作的艱辛。這么多年過去了,回想自己那段時間的投稿經(jīng)歷,我不禁有些愧疚,我覺得當年自己太自私,花兩毛買張郵票寄過去不就得了,如果每個作者都像我一樣了,這編輯部還不成了菜市場了。兩年里,她對我從未有過半句怨言,我想,這或許是文化人的修養(yǎng)吧。
我畢業(yè)離開西安時,在火車站我意外遇見侯編輯。列車就要開了,她拉著我的手,非常真誠地對我說:“小馬,你有一定的寫作基礎(chǔ),有時間好好寫,今生一定要寫一本屬于自己的書。”我知道,這是鼓勵的話,不能太當真,但她的真誠如同她送給我磁帶一樣讓我感動。列車啟動了,西安馬上就成為我人生旅途中一個過往的驛站,我再也得不到王老師和侯編輯的幫助。想著想著,我感到眼眶有些濕熱。
三
回到新單位,我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兩眼一閉還得提高警惕,早把候編輯對我的鼓勵拋到“爪哇國”去了。后來,工作稍微輕松一點,不曾想自己得了一場大病,從治療到理療竟花五年多時間。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哪還有心思寫文章。細細算了,整整八年,我未寫過一篇文章。侯編輯對我鼓勵的話雖然偶爾也會想起,但覺得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就像一個孤獨的老人看著天邊的晚霞,遙想著自己的童年。
一次一個朋友到我家借書,無意中看到了我收藏自己發(fā)表文章的剪貼本,他吃驚地看著我,好像不認識我似的。正巧,他們單位搞征文活動,他請我代寫一篇。我是一個虛榮心極強的人,被朋友一夸,就分不清天南地北了。沒寫時,覺得給單位寫征文還不是三個指頭捏田螺的事??勺聛韺憰r,才發(fā)現(xiàn)壓根就不是那回事,多年沒動筆,我的大腦就像一部銹蝕的機器。
兩天過去了,我絞盡腦汁才寫了300來字。這文章究竟怎么寫下去,我真的一點頭緒也沒有。我搔著頭皮責怪自己: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我除了買菜從不出門,一門心思地“閉門造車”,沒想到該文竟獲得地級市系統(tǒng)征文特等獎。真的,聽到獲獎的消息,我和第一次發(fā)表文章時一樣開心,我真的有一種重生般的感覺??伸o下來一想,我那鉚著勁的興奮就像輪胎被戳了個眼。機關(guān)單位上班的,寫作能力比我強的人多如牛毛,他們哪有時間為一篇征文一個多月啥事也不做的,如果都和我一樣投入,哪還有我的“豆芽菜”。
在我生病療養(yǎng)的這段時間里,自媒體迅猛的發(fā)展,網(wǎng)絡(luò)文學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出來。對投身網(wǎng)絡(luò)文學,我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我清晰地記得,那是一個初春雪后的上午,充裕的陽光落在海西厚厚的積雪上,微風吹過,雪地上揚起了面粉般的雪末;幾只麻雀在雪上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歌舞著春天的快樂;大人帶在小孩在雪地里嬉戲,麻雀無視人們的存在,當人離它們不到一米時,才“吱”的一聲飛向湛藍湛藍的天空……這美景讓我觸景生情,我誤把海西當作了自己久別的江南故鄉(xiāng)。
回到家里,我寫了一篇題為《海西的春雪》散文,自覺文采和意境都還可以。過了兩天,我又寫了一篇題為《三個女人一臺戲》的文學評論。我把文章投給了江山文學網(wǎng)。我躊躇滿志,總以為會有“一炮兩響”的轟動效應(yīng)。未曾想到,兩天過去了,網(wǎng)上一點動靜也沒有。又苦苦等了三天,終于發(fā)現(xiàn)有我的兩封飛箋,我迫不急待地點開,竟是兩封退稿信,我頭腦“嗡”的一下,兩篇文章全挨“斃”了,這樣的結(jié)果是我做夢也沒想到的。散文的退稿信上說,網(wǎng)站對錄用文章的字數(shù)是有要求,請內(nèi)容充實后再投。因沒達字數(shù)要求稿而被退,這也罷了。第二封退稿信的退稿理由是:觀點模糊,邏輯混亂。這是編輯客氣的說法,說白了就是通篇胡說八道。我在紙質(zhì)媒體上發(fā)表了不少閑文,咋投稿文學網(wǎng)站竟有這般“禮遇”。我連抽兩根煙,重新閱讀自己寫的文學評論??粗粗?,不由地頭上沁出密密麻麻的細汗珠。文章中引用的東西全憑記憶,很多都與原著有著很大的出入,文章毫無章法,所得結(jié)論漏洞百出,其實,編輯退稿信已經(jīng)給足我面子了。
我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為何把這么粗糙文章就投稿了,一方面是自己寫作能力低下,加之好久沒有動筆了;另一方面是自己對網(wǎng)絡(luò)文學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文學網(wǎng)站門檻低,只要文章有點模樣就能發(fā)表。思想上的毛病找到了后,我寫作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像當年給報刊寫稿那樣,認認真真地寫稿,稿寫完之后,又反復(fù)地修改。病愈后的第一篇小說《回家》投給菊韻社團,小說很快就發(fā)表了,沒過幾天還評上了“精品”。想著兩次投稿天壤地別的待遇,我想,有些時候,“態(tài)度決定一切”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
小說《回家》發(fā)表后,我大有一發(fā)而不可收之勢,幾乎每周都有新文推出。我的語文基礎(chǔ)差,標點符號運用不規(guī)范,別字也很多。有的是自己粗心,有的是習慣所致。粗心的倒還好說,自己認真點自己能糾錯,而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自己是很難糾錯的。我投的每篇稿,葉雨社長都給我細心修改,若沒有葉雨老師的修改,我的文章是很難被評為精品的。記得小說《煙雨馬鎮(zhèn)》投給社團時,葉雨腰傷正在康復(fù)中,當時她還不能坐,她是站著給我改稿的。一篇小說一萬多字,編輯完得花多長時間啊。社團編輯是沒有任何的報酬的。他們因編輯文章,常常耽誤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為了文章增色,他們還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思想和佳句融進作者的文章中。他們無私的奉獻是給作者搭建一個良好的創(chuàng)作平臺,增強他們寫作的自信心,同時,也是為網(wǎng)絡(luò)文學的繁榮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