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情】《大學》《中庸》讀后記(散文)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明善誠身”“素位而行”,這些警句雖然耳熟能詳,且常常掛在口頭,但我卻淺薄地不知道詞語的出處,更不理解其深刻內涵及相關聯(lián)的論述。近日讀過《大學》《中庸》,方才有了一些了解。由此真正體會到,閑下來靜心讀點書,的確長見識,如果懷著對一本書的好奇和探求欲,抓住感興趣的地方深進去研讀,更會有“另番滋味涌心頭”。
早些年,我對《四書》《五經》也曾崇拜過,記得是1987年初,曾一時沖動,萌發(fā)了讀點古書的想法,花2.6元買了一本宋代朱熹著的《四書集注》,豎排版,從右到左,打開書翻了幾頁,就感覺“頭暈眼花”,只能束之高閣,壓在書櫥幾十年。退休后,有了“空閑時間”,也有“適閑生活”,再次興心讀點國學古書,鎖性新買了一套中華書局出版的《四書》《五經》,原文附著題解、注釋、譯文,讀起來相對輕松。一天三頁兩頁或十幾頁不等地看,前后對應,翻來覆去,不為任何應試或為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讀,也沒有什么名利或圖謀而學,無考試的壓力,無牽扯工作的煩勞,也不摻雜任何人際關系,隨時間、隨興致而讀,有清茶、有香煙相伴,自由又自在。
我看書有個習慣,喜歡在讀前先弄清該書的前前后后、來龍去脈,就像給女兒找婆家,不僅選女婿,還要打聽一下他的家庭情況,免得糊里糊涂。這次通過上網扒拉學習,還真漲了很多知識,并刻意的記了下來:《大學》《中庸》原來是《禮記》中的文章,北宋時期,這兩篇文章倍受重視,程顥、程頤兄弟將其從《禮記》中剝離出來,編次章句,極力推崇;至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更是推波助瀾,稱之為“前圣之書”,把《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并作章句,廣為鼓吹普及,成為歷代科考的書目。關于兩書的集成者,按照一般的說法,《大學》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記,《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記,都屬于“孔子之遺言也”,傳承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洞髮W》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知道了這些脈絡,再加上之前讀過《論語》的印象,把“相互比較”作為這次讀的由頭,從而減少了枯燥,增加了興趣和探求欲。
我看書還有個習慣,喜歡在通讀細讀前,先由前往后瀏覽一遍章節(jié)、題目,掌握一下書的體裁形式,布局結構,然后再細嚼慢咽。之前,一提起《大學》《中庸》的書名,就認為十分玄奧,艱深晦澀,只能望而止步。這次下決心讀過后,我個人認為,此兩書在全部《四書》中屬于“篇幅小、內容單一”的,相對來說,算是比較易讀易懂的?!洞髮W》11章僅2200多字,《中庸》33章也只有3500多字?!洞髮W》其書名是根據(jù)讀者對象而命名,即“大人成人之學”,是相對《弟子規(guī)》《女兒經》之類的兒童啟蒙書而言的,與書的核心思想無關,與現(xiàn)在學校規(guī)格之類的“大學”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從內容上來講,就是圍繞“三綱八條目”展開嚴密的論述征引,循序漸進,既不復雜也不深奧。而《中庸》在思想性上則相對寬泛,與《論語》有很多聯(lián)系或相近,全書有半數(shù)章節(jié)是完全引用的“孔子曰”,其次引用的是《詩經》。在內容上強調的是以“中庸”“至誠”為核心的為官從政之道。二書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但細細品味,兩者立論的層次卻是不同的。如果用個不貼切的比喻,那么《大學》是“二本”,《中庸》則是“一本”。
先說我讀《大學》的收獲和淺識。這本書或者說這篇文章,屬于一篇散文風格的論文。全書“經”一章,“傳”十章,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第一章屬于“經”,開宗明義提出“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首先將大學之目的與過程進行了精辟概括,繼而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作為實現(xiàn)“三綱領””的實踐步驟,以循環(huán)說理的方式論述了“八條目”。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字面理解起來并不難,如果細細體會起來,其本身的深邃思想還是極為深刻的,至于是否人人都能做得到那就是另回事了。就思想而言,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竊以為,拋開現(xiàn)實因素不談,一個人之所以需要去讀書、去踐行,其修身意義之在,便是追求大善之智慧。但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止而定,定而靜,靜而安,安而慮,慮而得。”每個人在沉淀的時候總是最為靜美的,做任何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必須具先要去掉燥火,才能滋生實力;每個人在遇到困境時最能讓心靈去思考,因為只有在這些時候,才會遇見最真實的自己,才會卸去塵世的鉛華,通往至善之道。而作為像我一樣的布衣草民,?很難有資格評說“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還是應值得學習和努力爭取的。何謂格物?就是探索事物之理。一個人若要有對萬事萬物有自己的理解,便不得不靜下心來研究眼前的東西,探索出個所以然。很遺憾,我乃一個膚淺的人,大半生只停留在自我的意識狀態(tài)中,極少靜下心來研究事物本端,往往對事物的認識總停留在一種淺薄的狀態(tài),對于生活更是一種粗淺的態(tài)度,自慚形穢。應該說,“??誠意正心”是每個人的基本素質:誠其意者,不自欺也;正其心者,思無邪也。但凡“修身者”是理應追求做到的,“擇其善而固之”,“誠于中,形于外,必慎其獨也?!奔幢銢]有那么高的境界,更難以做到,知道這些“絜矩之道”,對自己的人生也不無益處。
我很欣賞《大學》的書寫特色,它不僅有著嚴密的邏輯論證體系,更具有著獨特精湛的文學修辭特色。按照我的理解,從整體上看,邏輯推理循序漸進,條理清晰,論證嚴密;在形式上很有氣勢,在內容上,一層比一層深刻。論述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排比、對偶、比喻、頂真,反復運用,使的文章既有節(jié)奏性,還達到了突出主題思想的效果。論述中的大量“征引”筆法尤為突出,我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全文兩千多字,其中引用《詩經》12處,引用《書》7處,引其他人等言論6處,其征引率非常高,既符合論述文的要求,也極大的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這樣的書寫特色讀后很受益,也值得學習借鑒。
總之,我的體會是《大學》短小精悍,易讀易懂,讀《四書》之類的古籍,先讀此書是由淺入深的第一個臺階。
再說我讀《中庸》的收獲和拙見。這本書深奧于《大學》,近同《論語》風格,形式上很散,內容上很集中。全書圍繞“中庸”主題,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重要性,講述了何為中庸、怎樣實現(xiàn)中庸,傳授的是儒家道統(tǒng)心法,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初讀《中庸》不好理解,如有基礎或者深進去并不太困難。真正難的在哪?難在對“中庸”的認識再認識。包括我在內的不少人,對于中庸思想的認識僅限于“中庸”二字的表面意義,甚至淺薄的認為“中庸”具有消極思想,屬于“騎墻派”“和稀泥”狀態(tài),并沒有明白其中的真正含義。那么,中庸思想到底是什么呢?翻遍《論語》與《中庸》,找不到直接的答案。事實上,孔子并沒有給中庸下過完整定義,所以一般的理解,只是注重對于“中”“庸”的字面理解:“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縱觀全書,以我理解,這樣的看法有失偏頗,真正的中庸思想是??“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允執(zhí)其中”,中是隨時處于變動之中的,因此守時才是根本。這就是《中庸》里所說的“君子而時中”的“時中”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敝杏共粌H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處理問題最正確的思想方法:用中和之道處理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之舉,而是時時、事事、處處都能自然符合中和之道,這才叫做中庸;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對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養(yǎng)自己就是中庸。
??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等的道德標準。同時,孔子也認識到追求中庸是不容易做到的,需要有強烈的執(zhí)著精神,“明知其不可而為之”。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道其不行矣夫?!薄熬又浪?,丘未能一焉”。書中孔子的這些話,都是在說實現(xiàn)“中庸”的難度,并且以自我為例,承認在孝、忠、悌、信四個方面沒能夠做到,只能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币馑际钦f,在生活中實踐平常德行,謹慎平常的言論,改正欠缺不足的地方,言談不說過頭話;言論與行為相符,行為實踐說過的話。做到這樣,就算得上忠厚、誠篤的君子了。
看到這里,我心生疑惑,既然難以達到“中庸”,為何又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翻來覆去多看幾篇,前后聯(lián)系起來領悟,就會有新的認識。所謂的中庸之道,其實就是要按照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內在規(guī)律去行事,依據(jù)事物本來的自然秉性而為,做到無過又無不及,既不能夠做得過分,又不能夠做得不到位。事物本身的自然規(guī)律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任何行為舉動都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以達到一種高度和諧的調和與均衡的事物狀態(tài)。然而,現(xiàn)實中的人們都有一種欲望的本能沖動,包括貪婪、自私,這種人性的欲望和追求阻礙了自然規(guī)律?!吨杏埂返拈_篇要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意思是說,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yǎng)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靶浴⒌?、教”三個層次,落腳點是“道”,實現(xiàn)的途徑是“教”。教什么?《中庸》一書自20章之后進行了重點論述:“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大體意思是,天下普遍共行的大道有五種,而實行這些大道的美德有三種“智慧,仁愛,勇敢”,這三種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原則,其中包括修養(yǎng)自身、尊重賢能、親近雙親、愛民如子,招納工匠等。而實行這些大道和美德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至誠”,這也是《中庸》后半部分的論述重點,把“誠”作為實現(xiàn)“中庸之道”的關鍵?!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擇善而固執(zhí)者也?!币馑际钦f,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誠之者”應當選擇好善的目標執(zhí)著追求。這樣的論述很多,如“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薄罢\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闭\就是自己形成自己,道就是自己引導自己。誠者也是事物從發(fā)展之始到其最后的終結?!白悦髡\,謂之教。”從明確的去做事而到達到“誠”,就叫做教化?!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些都是教化的內容?!罢\則明矣,明則誠矣?!薄拔ㄌ煜轮琳\,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只有天下至誠,才能完全發(fā)揮萬物的本性,發(fā)揮事物的本性就能參與天地化育萬物的活動。
《中庸》一書的學問很多很深,如果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么也可以套用一句,“半部《中庸》可濟世”,未尚不可。然而,我很愚鈍,看過一遍兩遍的根本悟不透,更難說對那些深奧理論說得明白,只能知道點皮毛的東西,記住幾句名言警句,這也就達到目的了。
讀一本書,謅一篇文章,既回味讀書看書的樂趣,也增加一點記憶,還留下這個過程的影子,不枉一讀,不失一得。讀罷,寫罷,另有一番滋味!
2022年仲秋于怡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