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情】那家理發(fā)店(散文)
那家理發(fā)店開在公司旁邊,在我沒上班的時候它就存在了。雖說時間上有些久遠,但是對于這樣普通的門店,我時常存有一些偏見,并沒有去過一次。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待人處世上也有了佛系心態(tài),只要是不觸碰底線的事情,我也不再刻意去較真。直至有一天,一個同事告知我,那家理發(fā)店換了老板后,我便帶著好奇之心,前去一試。
那日午后,我攥著員工理發(fā)票,敲開了他們的店門。店里冷冷清清,只見一個瘦高個子中年男人,忙著整理衛(wèi)生。他見我進來,便問我理發(fā)嗎?我說是。從開始到結束,大約用了半個多小時,面對粗糙的手法和敷衍的服務,我認定自己是倒霉的試驗品,自這次體驗后,也成了最后一次。
春去秋來,匆匆又是幾年過去。聽周圍的人說,那家理發(fā)店又換了一個老板。不知道為什么,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總是能不經意地走進耳朵里。大概是這些年外面的理發(fā)店價格太貴,又或許是手中多年的理發(fā)票積攢下來,比較過于實惠的原因,便又帶著一顆好奇心,再一次推門進店。
店里相較以前,并無多大變化。只是從一個理發(fā)師變成了兩個理發(fā)師。一個60多歲的男人和一個60多歲的女人,一看便知他們是夫妻倆。我進來,他們也不招呼我。我說,理發(fā)。男人說,等一會兒吧。之后就沒了下一句。一個理發(fā)師竟然如此傲慢無理,近而有想離開的心思,看看時間還有些閑余,我勉強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環(huán)顧四周,簡陋的水管,隨意丟放地上,墻邊一個大水缸空空放置,旁邊地面上還零亂著一些顧客剛剛被剪落的頭發(fā)。此情此景,讓我在心里又一次告訴自己,又要上當了。
在等待的時間里,我想起了這些年在外面理發(fā)的情景。那些高級的美容美發(fā)店,年輕的俊男靚女,身著白衣藍褲,發(fā)型前衛(wèi),精神飽滿,熱情周道,呼之老師,呼之兄妹。從里到外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代城市的魅力與氣質。一會兒向你推薦染發(fā)套餐,一會兒又向你推薦特惠年卡,仿佛你就是他們無限的開發(fā)資源。
近而再看眼前的理發(fā)師,顯得如此土里土氣。男人膚色黝黑,中等身材,身著舊式中山裝,退色帆布鞋。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覺得眼前的理發(fā)師,怎么也體現(xiàn)不出什么別致優(yōu)點。正在思忖著,卻不知聲音來自何方?過來吧!左右觀察,才明白是在叫我。他給我裹起圍布,并沒有細看和多問,便提剪修發(fā),那把剪刀好像和眼前師傅的年紀一樣蒼老無力,雖然力道適中,但是時不時地會帶一兩根頭發(fā)下來。當我提出意見時,老師傅竟然笑了,他問我疼嗎?我說,你這是木頭剪刀啊!能不能換一把好剪刀!他見我有些生氣,就拿出磨刀石,磨了幾下,又上了一點潤滑油。之后,再擱頭發(fā)上使勁時,好似瞬間就變成了一把利劍,吹毛利刃,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我這才發(fā)覺不僅是剪刀鋒利的原因,這提剪收剪,干脆利索,一定是個老把式。一番體驗下來,這技術絕不遜于市面上那些被稱為“老師”的人。不到半個小時,他就將刀入鞘,結束任務。他還不忘站在我腦袋后邊,壓低身子對準前面的鏡子,仔細端詳,他左看一下,右看一下。不緊不慢,好像我的頭,成了他的藝術作品,最后他問一句,洗不?我說不洗,他這才解下圍布。
之后,和一同事聊起這家不起眼的理發(fā)店時,對于他的評價,竟然與我不謀而合。我成了他們店里的回頭客,時不時地總要去剪一次頭發(fā),一來而往就與老師傅熟悉了。從他的只言片語中了解到,他并不是本地人,因為兒子在此上班,又因為給兒子照顧兒子,才搬來。然后,又重操舊業(yè)。他還告知我,這一輩子都是在從事這個行業(yè),一直干了30余年......
老師傅從不過問顧客的私事,有時候你不說話,他也不說話,時間靜的能聽到墻上時鐘滑動的嘀嗒聲。每次剪發(fā),他從不引誘你焗油什么的,他只是專心剪發(fā),直到讓顧客滿意。當然他還有一些業(yè)務就是刮臉,我曾見過一些來店里的老者,他們剪完頭發(fā),便要躺下來,讓師傅刮一次臉。刮臉需要從額頭到下頜,從正臉到側臉,從后腦到脖頸,徐徐推刀,反復數(shù)次,從不倉促,即便是有十多個顧客在等待,老師傅也要慢慢刮擦。他技藝專注神態(tài),讓我不由得想起在電影中才曾見到過一些的畫面,那些舊時的理發(fā)匠,個個精通絕活,推拿、按摩、點穴、打眼、捶背、剪鼻、挖耳、擺脖筋、扭麻筋等等,我想眼前的老師傅,也一定深暗其中路數(shù)吧。
人們常說,“理發(fā),雖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何如?”自古佳句,多有傳頌,為理發(fā)這門生意,增添了許多的文化氣息。
許多人不禁要有疑問,一個理發(fā)哪來的歷史文化。其實,是有的人不曉得而已,這門行藝,還真是頗有來頭。據(jù)資料記載,辛亥革命之后,清宣統(tǒng)帝正式下詔退位,人們便剪掉辮子,開始剃頭、刮臉。當時理發(fā)匠并無固定門店,他們走街串巷,手拿“喚頭”,喚頭相當于賣豆腐人手中的梆子,形如鑷,鐵材質,可以發(fā)出很長的“嗡嗡”聲。理發(fā)人就挑著擔子走村竄巷,“喚頭”一打,聽到聲音的人們就曉得理發(fā)到村來了。據(jù)傳,我們當?shù)赜幸焕戆l(fā)之鄉(xiāng),還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理發(fā),是有歷史文化可以追溯的。
由于老師傅技術精湛,近幾年,這個不起眼的小門店,客人也漸漸增多。人們在理發(fā)間隙,高談闊論,聊農事、聊生計、聊奇聞軼事。煙火氣味濃郁,盡現(xiàn)生活本色。
大概也是從那家理發(fā)店開始,我方才識得民間流傳的手工技藝,不僅代表著那些傳統(tǒng)手藝人的智慧,也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被保護和重視,在繼承的基礎上革弊創(chuàng)新,將其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