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人生家園 >> 短篇 >> 雜文隨筆 >> 【家園】人生與讀書(隨筆)

編輯推薦 【家園】人生與讀書(隨筆)


作者:風之丐 秀才,1569.8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336發(fā)表時間:2023-08-05 16:30:28


   一
   閑來無事,手機懶得看,睡又睡不著,通常會讀一些紙質(zhì)的書。老婆常說“有你在,家里就亂”。嘮叨過很多次,但枕頭邊仍舊會放幾本書。這次或許是睡得早,五點剛過就醒了,不愿起床,順手就拿起了其中的一本,是《古文觀止》。隨便一翻,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文章不長,一字字讀下去,讀到“好讀書,不求甚解”,居然有了一種碰到老朋友的感覺。這句話,年輕時每次新結(jié)識的朋友看到我半床的書時,我給他們解釋的話中總會用到這句。那時也只是從一篇文章中讀到過,隱約知道它和陶淵明有關(guān)系,覺得“符合”我的狀態(tài)就用了。奇怪的是《古文觀止》經(jīng)常看,好像以前一直沒有注意過這句話居然就在這篇短文里。讀到接下來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想起了以前自己的種種理解,有了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羞愧,通身大汗。
   以前的我說“不求甚解”時,除了個別情況下是謙虛自己讀書不認真,有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的意思;更多的情況是一種自夸,表示自己讀的書很多,所以好多內(nèi)容就不是那么容易記住?,F(xiàn)在突然覺得把“不求甚解”理解成“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這是把古人拉到自己的時代來理解的結(jié)果?;钭钟∷⑿g(shù)出來后,書多了起來。那么多的書,要每本都看,都理解,聽上去很厲害,其實不可能。這樣把讀書“不求甚解”理解成讀好多書只能知道個大概才有物質(zhì)基礎(chǔ)。陶淵明由于出身的原因,他有書,但肯定不像我們,說有書就是有好幾書架。書本來就不多,愛讀書的話,一本一年讀幾遍甚至幾十上百遍就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這種情況下,想要“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也是不太可能的。也應(yīng)該是有一定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人想到了這點,把它理解成“不做過分的解讀”。原因是古人解讀更古的書,尤其是所謂的經(jīng)書時,過分的解讀太多了。這種現(xiàn)象在陶淵明時代已經(jīng)成為了常態(tài)。但這種理解是脫離了傳統(tǒng)后,對傳統(tǒng)反思后的理解。陶淵明是想到了他心目中更好的世界-桃花源,但要說他在那種普遍迷信書的環(huán)境中能跳出來,說出和當時不一樣的觀念,我總覺得可能性不大。那時的書,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一般被認為是前人用生命或者至少也是用鮮血寫成的。用現(xiàn)在的標準來說,流傳了上百年,公認的名著中的一部分大略等同于那時的書。就那一些經(jīng)典的名著來說吧,要真正理解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書中的好多事,讀者要是經(jīng)歷過,有切身的體驗,才能讀懂。這就如你聽一個人說他人生中最悲慘的故事,你或許會落淚,但你要是沒有那樣的經(jīng)歷,你根本就不明白那故事到底有多悲慘。真正能讀懂名著的都是有豐富經(jīng)歷的人,而不是文學博士什么的。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是說喜歡讀那些書,不求一次就能全理解;只要在不斷讀的過程中,有那么一次有所感悟,就能高興得忘掉一切。“每有”很容易誤解成“每次都有”,其實應(yīng)該是“有會意”的“每次”。要是“每次都有”,估計他家可以節(jié)省好多飯了。這表明陶淵明很實在,他在不懂時,不強迫自己馬上去弄懂,而是等待時機。這應(yīng)該是所有熱衷讀書的人都該有的特性。或許有些人(或者他們的書)你一輩子也讀不懂,那你也得認命,說明這書或者說它的作者的人生與你無緣。就如這篇《五柳先生傳》,我在年輕時好像背誦過,但那時的我根本沒有理解它,就等于這篇文章在我和沒存在過是一樣的。只有在這次,在我真正讀懂它時,它才成為我生命經(jīng)歷中的一部分。
   現(xiàn)在再想以前的我,確實是現(xiàn)在意義上的“不求甚解”,連基本的道理都沒弄明白,只憑隨便聽到的一句話(像這里是半句話),覺得恰好符合自己的想法,也不管正確不正確,就到處亂用。盡管我不是老師,不至于誤人子弟,但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卻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瞧不起的。也就是由于這種內(nèi)心的羞慚吧?什么“朝聞道,夕死可矣”,或者說“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之類的道理,我能說出好多來,可仍舊不能停止渾身的冷汗。
  
   二
   想起了以前讀過的一則西方寓言。
   說是兩個園丁,各自得到了一塊相同的園地,也就可以各自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按照自己的興趣,在自己的園地上大展手腳了。
   幾年后,一個園丁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園地也越來越肥沃。另一個園丁的日子卻越過越悲慘,園地也早已經(jīng)荒蕪成野地。
   悲慘者找到了紅火者,想找到其中的原因。
   紅火者說:“這些年來,我黎明即起,每天都在園地里勞作,是什么時候就做什么事,沒事了就喝喝酒、唱唱歌。園地也確實沒虧我,每年都給我豐厚的報酬。你呢?”
   悲慘者說:“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研究園地怎么才能長出植物,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讓這些植物長得更好,優(yōu)良的種子收獲后怎么處理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益。我還在百忙之中竭盡心智想要搞清楚人怎么生活才能幸?!?br />   “等等!”紅火者喊住了他,“這么多的事,你弄清楚了沒有?”
   “我已經(jīng)發(fā)表了好幾本專著了?!北瘧K者有些自得地說。
   “那你的園地怎么會荒蕪呢?”
   “我沒有時間去耕作?!?br />   第一次讀這故事時,是否嘲笑過這位寫了好幾本書的作者,現(xiàn)在已經(jīng)記不清楚了。但當時恰逢勵志書流行的時候,幾乎所有書店醒目的地方都放著這類書,我當時也很沉迷過這類書。所以那時的我肯定沒有嘲笑過那些書的作者。但現(xiàn)在,我?guī)缀醪辉偃辏虍斎皇俏抑罆曛械慕^大多數(shù)書就是這則寓言中的悲慘者那樣的人寫的。這些書的共同特點是: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卻能把它寫成書,一副導(dǎo)師的架勢指導(dǎo)別人去做那些事。
   這故事也讓我想到了莊子,他也曾講過一個關(guān)于書的故事,現(xiàn)在變成了成語,叫“輪扁斫輪”。說是齊桓公在讀書,一個叫扁的車輪匠人走到他跟前,問他讀什么。
   他回答說:“圣人之書。”
   扁問道:“圣人在嗎?”
   “死了?!?br />   “那你只能讀到古人的糟粕?!?br />   “你一個做輪子的小人知道什么就敢誣蔑圣賢?”齊桓公很生氣。
   “大王,我用我做輪子的經(jīng)驗來給你說這個道理。我想把我的手藝傳給我兒子,簡單的一些過程都沒有問題??梢菭砍兜阶铌P(guān)鍵的一些地方,比如榫卯的大小,怎么才能做到榫卯松緊適宜,是不能用言辭表達出來的,全靠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從這可以知道,真正的精華是無法表達給別人的,能表達出來的都是一些基本無用的東西。而文字記錄的只能是能表達的東西,所以那些通過文字記錄流傳下來的就只能是古人的糟粕了?!?br />   莊子這故事后來被換了個說法: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當然會被有些人說成是神秘主義什么的,大有不值一辯的意味。我不是太贊成莊子的那個觀點,但我也不認同批評者的看法。過了知天命的我,在讀過很多很多根本不值得讀的書之后,想說的只是:專注于自己的園地,在那里勞作,在那里唱歌,在那里喝酒,在那里痛苦,當然也在那里死去。別人的園地,是別人的事,讓別人去操心。至于書,要讀就去讀用生命寫的,至少也應(yīng)該是血寫的。其它的在實在無聊時可以翻翻,但也僅僅是翻翻而已。
  
   三
   經(jīng)歷了一定的歲月,總會有一些人不敢面對;也會有一些事不愿重提。只是在午夜夢回,聽著其他人的鼾聲,想到時,會讓自己汗出如漿,心如刀割……
   有時會想,要是能重新來過,有那個能穿越到過去的“月光寶盒”該多好!記得扮演至尊寶的周星馳沒有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在月光寶盒的幫助下,一遍遍地回到過去,想阻止白晶晶自殺。電影中除了至尊寶,其他人在這個過程中都一次次地重復(fù)那些既定的動作,特別是扮演二當家的吳孟達,還很搞笑地來了句:“我怎么說‘又’了”。電影在當時很火,現(xiàn)在看來也還不錯,但應(yīng)該被好多人尊崇為經(jīng)典吧?因為在其后就有了許多無腦的穿越故事。作為電影,就一個多小時的故事,何況還是喜劇,看過了,笑過了,也就完了??梢^起真來,還是會覺得不對。別人都在重復(fù)過去的動作,就好像事情第一次發(fā)生時一樣。至尊寶怎么不重復(fù)以前的動作呢?難道穿越后,其他人都只按原來的情節(jié)行動,而他卻不會變成以前的那個他?要是他也變成以前的那個他,他當然也就對沒發(fā)生的事不清楚,那他怎么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要是所有的條件都是以前的,我也只是以前的我,就算那個機會放在我跟前,我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平心而論,我沒有那么自信。
   現(xiàn)實世界里,只要我們還活著,其實就一直在選擇。每一天、每一時都面臨著選擇,只不過有些選擇我們覺得是本來就該那么做的,所以被我們忽略了。有些選擇卻由于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被我們有意無意地放大了。而只要是選擇,結(jié)果當然只能是好或者不好,走上了獨木橋,就不會踏上陽光道。想通了這點,我們就不應(yīng)該苛求自己的每個選擇都是最好的,只希望那個選擇在當時是自己最想去做的,或者在那種情況下只能那么去做就夠了。這樣在選擇過后,該發(fā)生什么就讓它發(fā)生什么,我們都該平靜地接受。而不是無聊地說什么對不對,討論什么后悔不后悔??鬃诱f“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是智者的方式,也是負責任的人該有的方式。只要我們負責任,知道做選擇時自己的想法,結(jié)果的好壞就不該成為判斷過去選擇的依據(jù)。如果必須有一個真理一樣充足的理由才能讓你心安,那這個理由也很現(xiàn)成:這個世界上,只要是活過的人,還沒有一個能做到所有選擇都是對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后,我把午夜夢回交給了昨夜。
   世界安靜了,我的世界真的安靜了。

共 3809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篇隨筆,靈動的思緒,厚重的內(nèi)涵,訴說關(guān)于人生與讀書的感悟。文中敘述自己對讀書的熱愛,作者深夜讀書,談古論今,更有自己的讀書經(jīng)歷和體會。內(nèi)涵厚重的文字,感謝發(fā)文分享,推薦閱讀共賞!【編輯:秋覓】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秋覓        2023-08-05 16:35:01
  內(nèi)涵厚重的文字,訴說關(guān)于人生與讀書的感悟,抒發(fā)自己對讀書的熱愛。感謝賜稿,欣賞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覓
回復(fù)1 樓        文友:風之丐        2023-08-07 08:07:42
  謝謝點評!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