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也說中國最早的報告文學(隨筆)
唐朝文學家蔣防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叫《霍小玉傳》,最早描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小說之一,先是進士及第的男主人公李益和女主人公京城名妓霍小玉愛得死去活來,神魂顛倒,海誓山盟,不離不棄。后來李益作了官,衣錦還鄉(xiāng),父母為他另聘高官之女為妻,作了負心郎。霍小玉愛恨親仇命喪黃泉,變成愛鬼報復李益,終于讓李益落了個失魂落魄,不得好死的下場。小說一開始便點出了男主人公李益的名字:“大歷中,隴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進士擢第。其明年,拔萃,俟試于天官。夏六月,至長安,舍于新昌里。生門族清華,少有才思,麗詞嘉句,時謂無雙;先達丈人,翕然推伏。每自矜風調,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諧。”
《夢溪筆談》有一篇《鸛雀樓詩》,其中寫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奐、暢諸三篇能狀其景。李益詩曰:‘鸛雀樓西百尺墻,汀洲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隨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知長。風煙并在思歸處,遠目非春亦自傷?!?br />
鸛雀樓在今運城市永濟市的蒲州鎮(zhèn),中國四大名樓之一,北周興建鸛雀樓時,本來是座軍事設施,瞭望敵情用的,到了唐代,由于地處蒲津渡渡口,交通十分便利,南來北往的蟻聚此地,加上國家統(tǒng)一,邊境線推向塞外,瞭望塔無敵可瞭,隨漸漸變成了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的旅游景地。站在樓頂,南可眺望中條山逸風,北可將黃河盡收眼底,于是,有才沒才的,官大官小的,都會吟詩作賦,并書寫在樓墻上,和今天“到此一游”堪有一比,不過要文雅得多了。這樣,從一層到三層,就都題滿了詩。沈括在北宋元豐年間出任延安知州的時候,來回經(jīng)常路過這里,十分注意這些詩,并對這些詩進行過一番研究,得出了“唯李益、王之奐、暢諸三篇能狀其景”的結論。
在沈括的眼里,李益的這首詩比王之奐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還要好一點,這體現(xiàn)在了排名上,他把李益的詩放在了王之奐的前面,就是一個證據(jù)。李益的這首詩題目叫《同崔邠登鸛雀樓》,崔邠,字處仁,清河武城(今河北故城縣)人,也是個才子,進士及第,官至禮部侍郎,顯然這是二人到鸛雀樓游覽時留下的。初讀這首詩,詩情畫意,哲理底蘊,確實不輸“白日依山盡”,不失為情景交融的上乘之作,但細細品味,則不如“白日依山盡”干凈整潔,意境清晰,特別是尾聯(lián),多少帶有春天的貓意,躁動而感傷。
李益生于746年死于829年,字君虞,出身在甘肅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大歷四年(769年)進士,當過縣尉,后官至禮部尚書,他和崔邠應該是禮部正副職的關系,從題目直呼“崔邠”,不稱“處仁”來看,他的官銜肯定高過崔邠。
我們回頭再看《霍小玉傳》的作者蔣防,此人生于792年,死于835年,做過翰林學士和汀州刺史,和李益、崔邠是同時代人,并且一度同朝為官。所以,他在寫《霍小玉傳》的時候,直接把這個甘肅人李益當成了原型,不但用了真名,還點出了籍貫和考中進士的時間,可見這《霍小玉傳》應該不是小說,而是中國最早的報告文學,蔣防,應該是中國報告文學的祖師爺。否則,當時李益官居禮部尚書,如果不是真事,恐怕李益也不會善罷甘休。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粗陋的看法,還待專家學者深入研究。
唐宋時期狎妓是一種時尚,今天為人們所熟悉和崇尚的詩人詞人,沒有一個不好此道,比如李白、蘇軾,就連總是一本正經(jīng)的王安石也不能脫俗。但當狎妓上升到愛情的時候,性質就發(fā)生了質變,拋棄愛情,自古至今,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李益,如此才華橫溢的一個大詩人,就這樣被蔣防釘在了《霍小玉傳》這根恥辱柱上了,且永無翻案的希望,報告文學的力量,比小說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