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既往】斷橋(散文)
一
我們是快半夜的時候,到達丹東的。當車窗外一片燈火輝煌的時候,方才覺得那黑夜的大幕被徐徐拉開。在漆黑的江面上,鴨綠江大橋像是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昂首發(fā)出一聲長吟,隨時都將會騰空而起,躍升九天。讓原本旅途困頓的人們,不由得為之一振,立時精神百倍。
住宿就安排在江邊的旅館。我們的樓層在五樓,這里只與大橋隔了一條街,有著非常好的視角,大橋能盡收眼底。
長時間的熱烈注視,讓這魅人而唯美的畫面,產生極強的吸引力,似乎在暗示著我,這里曾經是世界為之矚目的地方,這燈火璀璨的光影里,似乎還隱藏著烈火焚燒般的苦痛。煅燒與淬煉,讓骨骼增強了無限的硬度,也讓肌群有了更加完善的彈性。暗夜沉沉,這兩座大橋,如同兩條筋脈,讓巨人的這條臂膀集聚著一股神奇的力量,隨時都將迸發(fā)出驚人的能量來。
丹東市曾經有個舊名,叫“安東”。安東是民國時期中國東北地區(qū)的一個省,在東北的東南部。1947年將偽滿時期的安東、通化二省合并為安東省。1965年經國務院批準,安東市改為丹東市,意為“紅色東方”。
在丹東市還叫安東的時代,通向對岸的朝鮮新義州市的兩座橋,便已經架設在鴨綠江上了。下游的那座橋建于1909年,為當時的日本設置在朝鮮的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十二孔,長944.2米,寬11米,這座鐵路橋,能以橋墩為軸心,讓大橋平行旋轉90度,為超高的航船通過大橋,讓出航道來。
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后,出于侵略和掠奪資源的需要,又在第一座橋的上游,開始修建第二座橋,并于1939年竣工。
能夠看見兩座橋,對于我們而言,是莫大的幸運。原本我們是結束了漫長的旅程,從營口鲅魚圈往回趕路的。走到丹東附近,有人提出,為什么不順路去丹東呢?這個提議得到了全體人員的贊同,我們的大巴車便轉道來到丹東。
此時,我站在高高的樓頂,注目著這向往已久的兩座大橋,不禁心潮澎湃。那閃閃發(fā)光的一條亮體,仿佛照亮的是一條黑暗的通道,深邃而幽深。沿著這條通道走下去,竟然能走到一個意想不到的天地間。
這里有著開闊的視野,天空透明,干凈,展現(xiàn)出宇宙的浩渺,博大。這里的時空總是在重復著激越而洶涌的震響,一遍遍地回蕩著,慢慢地化為雄渾的低吟,在耳邊久久地回響著。
這一夜注定無眠,我愿意陪伴著兩座橋,一起迎接黎明的到來。
二
晨色漸明,昏黑的江水映照著鐵橋的冰冷。低徊的江風,卷起一陣陣的寒意,浸透單薄的衣服,讓心里感受到無限的冷峻。我很早便出門來,于江邊行走著。大橋在不遠處,我在慢慢地接近著,大橋所擁有的氣場,隨江流涌動,一起灌輸到心懷之中。
半截的江橋讓目光斷掉,只能去孤立的橋墩上跳躍著,搭建起一條橫梁。我的思緒非常沉重,沒有在上面停留一秒鐘,便掉落到江水之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zhàn)爆發(fā),美國即派兵入侵朝鮮,并將戰(zhàn)火一直燒到了鴨綠江邊,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翱姑涝?,保家衛(wèi)國”,這個口號就是這個時候發(fā)出的。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元帥臨危受命,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zhàn),打響了保衛(wèi)國家,保衛(wèi)和平的第一槍。
由于大橋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具有交通大動脈的作用,美帝國主義便千方百計地對其施行破壞活動。1950年11月8日,美空軍派出百余架轟炸機,對大橋進行狂轟濫炸,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的鋼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軍又派出轟炸機,對大橋再次轟炸,朝方三座橋墩被炸毀,至此大橋癱瘓,成為一座廢橋。中方所剩四孔殘橋,一直保留至今,被人們稱為“鴨綠江斷橋”。
游人如織,人們來到這里,都想去橋上走走,去領略一下大鐵橋的風采。我在橋下,便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有一對青年男女,在為去不去橋上而爭執(zhí)著。
兩個人很顯然是一對戀人。男人想去橋上看看,感受一下大橋所帶來的氣韻。女人卻很是不屑,她是這樣說的?!澳巧厦嬗猩犊煽吹模吭跇蛳虏皇嵌寄芸吹絾??”
她的發(fā)問,不禁提醒到了我。是??!那上面究竟能看到什么?那里有著與橋下一般無二的風景,我們還能看到什么呢?
我是懷著異樣的心情走上江橋的。迎面便有一組雕像,吸引住我的腳步。為首的那個人,只見他手握望遠鏡,凝神佇立,兩眼緊盯著遠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彭德懷元帥。臨危受命的他,肩負重任,面色凝重,表現(xiàn)出更多的從容與淡定。他一生戎馬生涯,無數次戰(zhàn)火硝煙的洗禮,讓他多了一份自信與堅定。
在他的身后,是一排排威武的戰(zhàn)士,雄赳赳氣昂昂,邁著整齊的步伐。他們來自于身后的祖國,滿懷著報效祖國的宏大志愿和保衛(wèi)和平的強大決心,走上朝鮮戰(zhàn)場的。
那時候,我們的戰(zhàn)士剛剛從解放戰(zhàn)爭中走過來,急匆匆換上新軍裝,便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他們扛著打蔣匪軍的小米加步槍,去與美帝國主義為首的十六國聯(lián)合軍的飛機大炮對抗,我們能行嗎?這個問題,世界也在問。
中國人民志愿軍卻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讓整個世界為之驚嘆。在朝鮮戰(zhàn)場上,有無數個中國勇士,以血肉之軀捍衛(wèi)著祖國的尊嚴。楊根思抱起炸藥包,奮不顧身地沖向敵群;黃繼光用身體堵住碉堡的槍眼;邱少云用鋼鐵般的意志,忍受烈火的焚燒,保證了最終的勝利……
山河嗚咽,大地含悲,為我們的烈士致哀。一個烈士倒下了,卻打開了勝利之門。千萬個烈士的前赴后繼,視死如歸,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新紀元。
三
走在橋上,我仿佛走進了那段曾經的歲月。無數個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就是從這里走向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并從這里走向了戰(zhàn)爭的勝利。那段歲月已經在江水的陪伴下,流淌去了七十年,斷橋是最好的見證。讓我們至今都不能忘懷的是,那場戰(zhàn)爭因此讓我們擁有了七十年的和平。此時陽光明媚,鮮花爛漫,人們在祥和的環(huán)境里安居樂業(yè),這些卻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我迎著風,一直向前走著,那是踏在先烈們走過的足跡上,也讓我有了全新的認識。
江水靜靜地流淌在廣袤的大地上,以水的姿態(tài),塑造著泥土與人的另一種形象。泥土芬芳,生長的力量在其中滋生著,每個人都是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這個形象注定會銘刻的山水之間,注定不會流散。宇世間閃耀著這段時間的光芒,它靈犀的觸覺,鋒銳的思想,它不動聲色,了無痕跡卻又無處不在。
我站在斷橋的斷裂處,那斷裂的鋼鐵,舊痕猶新,似乎在向我訴說著那份遙遠的痛感。不知道什么時候,身邊不遠處多了一位老人。他一步步,踽踽而行,滿頭白發(fā),面容清癯,一身洗得發(fā)白的舊軍裝,胸前還掛著幾枚陳舊的軍功章……
從老人的舉止來看,他一定是那場戰(zhàn)爭的親歷者,是一位老兵。他在一位老婦人的陪伴下,登上斷橋,來這里憑吊。他兩眼久久地凝望著對岸,有些渾濁的眼神里,似乎在尋覓著曾經的過往。
他的眼睛里,閃爍著一點點的光亮,好像那里已經燃起一小堆的火苗。小火苗的搖搖晃晃地閃動著,江風旋起,似乎要將它撲滅。然而,小火苗卻越燃越大,他也從萎靡的狀態(tài)里,抖擻起精神來。
他的眼里滴下了淚水,流淌到面頰上。老婦人拿個手絹,欲幫助擦去,他卻執(zhí)拗地扭動著頭顱。他的眼神里,并非只有規(guī)訓,也有不屈不撓的光焰。
他的右臂在慢慢地抬起來,吃力地向上抬舉著。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老人的右手不見了,只剩下一條光禿禿的手臂……
讓我更加驚異的是,我分明看見那光禿禿的手臂好像是一根光潔的木棒,有血管的交織,好像是木質的紋理那樣縱橫交錯。又像是一段鋼柱,浸透著硬度的顏色與鋼性。這條手臂所包含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那是力挽狂瀾的一根船槳,引導著船只駛向勝利的彼岸;那是一根擎天的立柱,能擔負起千鈞重量;那也是一把犀利的鋒刃,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只是,他這個年齡,已經不能很好地運用自己的手臂了。只見他顫顫巍巍,哆哆嗦嗦,手臂愈發(fā)沉重,卻依舊堅持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老婦人忙伸出手來,幫助他把手臂抬起來,擺正到齊眉處。原來,他要行個軍禮,要以這種方式,來抒發(fā)和表達自己的心愿。
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出發(fā)是有的。但是,在這座橋上的出發(fā),更多的是指向未知。未知前路的兇險,未知每個人應有的命運。這時候我才想起所有的心愿與祝福都被證明,是多么的簡單與可笑。當我們把一種死亡稱之為犧牲時,我們才明白,那次的出發(fā)是多么的大義凜然,是多么的義無反顧。當戰(zhàn)爭因為死亡而沉淪,卻因犧牲而榮光的時候,這個意義便非同尋常起來。眼前的這位老兵,讓我看見了那一輩人的風采,歲月可以老去青春,卻不能老去精神!
老兵與斷橋,在此刻已經化為一座豐碑,矗立在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