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與魂】【云水】閑談潮汕習俗(散文)
◎娶親
在潮汕地區(qū),在婚俗中,有一個很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晚上娶親。
其實,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婚俗。
最通常的說法就是“婚”字,左為“女”,右為“昏”,日落黃昏,天也開始黑了起來。但是潮汕地區(qū)多山,交通多有不便,特別是在古時,也常常有匪患,因此娶親也就選擇在晚上,以免新娘被搶走了,這也是另一層含義。
但是,也不是所有娶親都在晚上,在白天也是有的。不過,在白天娶親,還需要去請算命先生推算是否是良晨吉日,以免白天碰上白事,也是不吉利的。
潮汕婚俗中也從“六禮”逐漸簡化為“四禮”,即文定、請期、送聘、迎娶。還有一個婚俗,就是合八字。自古以來,都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交換各自的生辰八字,合婚之后是否相生相克。可如今時代不同了,也大都廢除了交換庚帖婚俗,畢竟現(xiàn)在講究自由戀愛,婚姻自由了。但是潮汕大部分地區(qū)還保留著講究八字,即使不講究八字,也會以生肖來匹配是否“六合”或是“三合”。
記得家姐出嫁時,姐夫家請先生寫了婚書,直接就來下聘提親,家姐迎親是在白天。也許,家姐出嫁時,也多多少少有請算命先生算過的,才簡約了不少。但是堂姐出嫁卻不一樣,堂姐出嫁時是在夜里凌晨,堂姐夫直接過來迎娶回家的,擺酒宴請親人,則是在白天,在堂姐娘家里,很簡單的一頓飯而已。記得,那時候我還在上小學,還都不好意思去吃飯呢!
每個地區(qū)都有每個地區(qū)不同的風俗習慣,但是夜里娶親,似乎只有潮汕地區(qū)一直保留著古代傳統(tǒng)吧!
◎普渡節(jié)
據(jù)說,農(nóng)歷七月為鬼月,這個月陰曹地府會打開陰間大門,讓孤鬼野鬼們到人間游玩。
中元節(jié),也就成為了我們祭拜祖先的日子。但是在故鄉(xiāng)的村莊里,不會在中元節(jié)這天祭拜祖先,而是在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一這天,被稱為普渡節(jié)。
普渡節(jié)是一種古老的民俗信仰,也包含了宗教文化。在《金門志》有過記載:“七月朔起,各社延僧道設(shè)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這是在閩南地區(qū)的普渡節(jié)的記載,閩南地區(qū)和潮汕地區(qū)根源相近,但是在潮汕地區(qū),卻略有不同。在故鄉(xiāng)的村莊里,普渡節(jié)不會從七月初開始,只有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一這天,祭拜的并不是“孤魂野鬼”,而是自家逝去的親人。
記得普渡節(jié)這天,吃過早飯后,母親就得開始準備祭品,有煎魚、“三公”(豬肉碗、煎豆腐塊和煮鴨蛋或是煎鴨蛋)、炒青菜等等,祭品沒有講究,有葷有素,有水果有點心都可以。最重要的還有就是“元寶”(用紙錢折成元寶形狀),但是“元寶”需要提前折好,而折“元寶”就是我們孩子的活了,我經(jīng)常跟姐姐比賽,誰折得又快又好看,還多!
等吃過午飯后,大概在午后三點,由一個阿婆或是嬸娘帶頭走街串巷地叫喚著:“走嘍,祭拜咯!”連連幾聲,母親也將祭品等都放在籃子里,拿起擔子跟著人們一起挑著祭品到村口的路邊祭拜。祭拜很簡單,找好位置之后,就開始點香,點香需要一整把,點好后要朝東西南北四面朝拜,嘴里還得低聲細語著,說著什么也都不知道。拜完之后需要沿著公路兩旁插檀香,一段距離一柱香,最后剩下三五支檀香就插在自家裝祭品的籃子邊之類的。這時,一眼望去,這筆直的公路頓時香煙環(huán)繞,人來人往,無不熱鬧……
酒過三巡,香也要過三巡。最后一巡就需要獻“元寶”了。普渡節(jié)需要進行兩三個小時,等祭拜結(jié)束,阿婆嬸娘們都挑著祭品回家了,把祭品再炒熱就可以作為晚餐了。
普渡節(jié)成為村莊獨有的風俗習慣,如今的風俗還繼續(xù)在演繹著。
◎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qū)和客家地區(qū)的一種成人禮。
出花園,指的是未成年的孩子還待在花園里,到了十五虛歲的時候,就需要將孩子“牽出花園”,寓意讓孩子獨立生活,成年之后需要獨自面對生活了。
在古代男孩十五歲束發(fā),女孩十五歲及笄,而在潮汕地區(qū),出花園似乎就是束發(fā)和及笄的另一種演變。
出花園,在潮汕地區(qū)的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經(jīng)歷的一個階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出花園。那么,是否需要出花園,那就需要請算命先生推算孩子的八字。記得父親請算命先生給我跟姐姐算過,說我們不需要出花園,只需要換上新衣服,在門后吃豬肚,俗稱“換腸肚”,再拜別“公婆神”,丟棄香爐即可。不過,我有一個同學經(jīng)過算命先生的推算,需要出花園,好奇的我便向他詢問,需要出花園是怎么樣的?他說,在出花園這天,要先洗澡,需要放入十二種不同的植物花卉,然后穿上新衣服,拜別床腳下的“公婆神”,寓意成年。接著需要在床上坐一天,不能下床。三餐吃飯需要十二道菜,也稱十二道碗菜(用碗裝),然后扔掉香爐碗,表示已長大成人。
說起“公婆神”,是潮汕地區(qū)未滿十五歲孩子們的保護神。相傳,宋代潮汕地區(qū)有一婦女,愛惜孩子,也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深受街坊鄰居愛戴,頓時聲名遠揚。當時皇宮一皇子啼哭不止,皇帝著急忙慌,下旨尋天下賢婦。不久,皇帝下旨的消息傳到了潮汕婦女的耳里,她想上京一試。沒曾想,皇子在她的細心照顧和調(diào)教下,皇子不哭不鬧,也乖順了??删瓦@時,皇帝想來看看皇子時,婦女害怕,不知道皇帝的到來是福是禍?頓時婦女倒地昏了過去,氣絕身亡了。最后皇帝嘉封她為孩子神,專門保護幼小孩子的生命與健康,并尊稱她為“阿婆”,再經(jīng)過歲月年代的口口相傳,“阿婆”也就成了如今的“公婆神”,而出花園的習俗也延續(xù)至今。
潮汕出花園這一習俗已流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海外國家,也是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喪葬禮
人去世之后,我們總會給去世的親人辦一場喪禮,場面越大越好,證明家族人興丁旺。但是在潮汕地區(qū),并不是所有去世的人能夠舉辦盛大的喪禮的,需要根據(jù)逝者的年齡來確定,比如逝者是耄耋之年的人,喪禮可以要隆重一些。當然,也有可能很簡約,這個要看逝者家人的經(jīng)濟情況而定。不過,一般來說,逝者不過半百者,是不辦隆重喪禮的。
我在鎮(zhèn)上讀高中的時候,曾偶遇到鎮(zhèn)上人家正在辦喪禮。只見左右兩邊長長的隊伍,隊伍最前面的人們穿著孝衣,中間的人們圍著白布或身穿白衣,最后的人們則是藍上衣黑裙子。還伴著鑼鼓喧天,鈸聲連連,哭聲陣陣。經(jīng)過了解,送喪隊伍是有講究的。站在隊伍最前面的是人們只能是逝者的兒子、孫子、曾孫等男性直系親屬。中間的人們則是逝者最親近的兄弟姐妹、同族的人。最后的人們則是逝者的兒媳、孫媳或是同族的女性晚輩等等。這一場面可謂壯觀,都在哭送逝者的最后一程。從哭喪場面看,足以證明,逝者應(yīng)該是個上了年齡的老人家。
記得父親去世那年,還不到五十歲,問了村里上了歲數(shù)的阿婆說,不過半百者,不入祠堂,需要等孩子長大成家后才可以請入祠堂。除此,父親的喪禮也極其簡單,不敢大操大辦,只由我穿孝衣,請人抬棺,從祠堂一路跟著抬棺送到車上,最后送往火葬場,拿了骨灰埋在土里,僅此而已。
據(jù)說,人去世之后,到了第七天會回到生前的家再看看,也就有了頭七。頭七需要祭拜去世的人。經(jīng)濟好的人家,可以請和尚誦經(jīng),經(jīng)濟不好的人家就簡單燒紙錢就行。除了頭七,還有百日(逝者去世的整一百天)。百日也同需要祭拜,如果百日在農(nóng)歷六月初五之前,那么這家人在來年的春節(jié)游神活動就可以參加。如果百日在六月初五之后,那么這家人在來年的所有游神活動都需要有所避諱。因為在六月初五這天逝者要過奈何橋,要按百日來算時間的。還有逝者的家人,需要過了百日才能去別人家,沒有過百日是不能隨意進別人家門的,以免給別人家?guī)聿患氖隆?br />
我想,逝者年齡不同,送喪隊伍的衣著不同,要看逝者家人的經(jīng)濟條件,還要以農(nóng)歷六月初五判斷是否有百日,那么喪禮過程也就有會所不同,這也許就是故鄉(xiāng)村莊獨特的喪禮習俗吧!
◎路頭公
故鄉(xiāng)的路神并不是吳地地區(qū)所信仰的民間路神。在潮汕故鄉(xiāng)的村莊里,不稱路神,而是稱“路頭公”。
拜路頭公不在初一十五,而是在每個月的農(nóng)歷二十九這天。
每個月的農(nóng)歷二十九的下午四點左右,鄰居阿婆總會挨家挨戶上門要鹽和米,可以一把鹽和米,也可以一碗鹽和米,多少并無講究。到了日落黃昏時分,阿婆嬸娘們都紛紛提著貢品往村路邊走去。到了村路口,不需要把貢品拿出來,只需要將裝貢品的竹篾子或是塑料籃子蓋稍微打開即可。
點香拜完之后,由年歲大輩分高的兩位阿婆,一人將收集起來的鹽和米沿著公路撒,另一人則灑石榴花枝水,嘴里念著祈福的話語。等阿婆們將水、鹽和米撒完之后,才算祭拜結(jié)束。
我聽長輩說,這路頭公是掌管路上的孤魂野鬼的神,拜路頭公是祈福著自己家人出門和歸家都能平安,而灑石榴花枝水、撒鹽和米是為了供養(yǎng)(也有說是鎮(zhèn)壓)他們。據(jù)說,村莊里的小學建三次,倒塌三次,不得已用鹽和米來撒,才將學校建起來,并在學校里種了兩棵大榕樹,為“公婆神”樹,庇佑在學校上學的孩子們的平安。
不管有沒有路頭公,在故鄉(xiāng)的村莊里已傳承許久,也逐漸成為了故鄉(xiāng)獨有的習俗。
注:“公婆神”樹和出花園是“公婆神”是同一位公婆神。一般家里沒有“公婆神”位的,那么需要在孩子未滿十五歲時,每年的七月初七這天,都來祭拜一次。還有另一種說法,如果經(jīng)過算命先生推算的孩子需要認親的,那么就需要認學校里的兩棵“公婆神”樹為親,來保佑孩子茁壯成長。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