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與魂】【流年】城門遐思(散文)
一
小城的四月是醉人的溫暖,暮春的雨,忽晴忽陰,洗落了櫻花,澆開了桃杏。我站在西門橋頭,看梁溪河上,岸柳拂動,春風吹開陣陣漣漪。
四十多年前,也是一個春天。我從部隊退伍來到小城,也正是在西門橋堍。來接我的小弟對我說,哥,你先別回家,我?guī)戕D(zhuǎn)轉(zhuǎn)無錫城。小弟騎著自行車帶我沿解放環(huán)路轉(zhuǎn)了一圈,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就過西門橋出城去了。西門橋內(nèi)就是原本的小城老西門。
解放環(huán)路就是昔日的無錫城墻,城墻里圈的就是無錫古城。梁溪河也是護城河的一段,現(xiàn)在成了景觀河,已不再通航。過往舟楫相接,漁歌唱晚的景象再難重現(xiàn)。
西門橋一站,我心中有了莫名的感動。清清溪水,潺潺流淌,仿佛一條由流云織就的仙女身上的銀色飄帶,將我的心,帶向往古時代。
我是個急性子的人,有了想法就想著立馬動手。于是,我拿起手機找我的恩師老馮:馮總啊,我前些日子寫了錫城的老城歷史,反響不錯?,F(xiàn)在我想寫寫錫城四門的變遷,可是七十多年前無錫老城早就給拆了,加上這些年東拆西建的,原有的一點遺跡也不見了,我找不到老城門的確切位置了,您能告訴我嗎?
有問題找?guī)煾?,理所當然。老馮出生在無錫城里的書香門第,六歲習字,是錫城著名的書法家,他曾在日本大阪舉辦書法展,當?shù)貓蠹堄妙^版頭條報道,一時轟動東瀛。他家原住在南市橋巷,那是舊時無錫大戶人家的聚集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到過他家,走進院門,還有座噴水花壇。
八十六歲的老馮,依然中氣很足。他高聲說:你找我就對了。告訴你個簡單辦法。沿著中山路向南北兩頭走,和解放環(huán)路的交點,就是老北門和南門。沿著人民路向東西兩頭走,和解放環(huán)路的交點,就是老東門和西門。算不上十分精確,但也相差不多。老話說:多喊一聲哥,少爬十里坡。我?guī)煾颠@老爺子,是張錫城的活地圖呢。我?guī)煾党耸切袠I(yè)電氣專家,書法家,還是個小有名氣的美食家,但凡城里的小吃小喝沒有他不知道的,我猜想,他這個活地圖的功夫,十有八九是憑著一張饞嘴吃出來的。
二
搞清楚了東南西北老四門的位置,接下來,我要做的事,就是跟古人對話,跟他們開個座談會。
春光明媚,綠草如茵。帶著滿面春風,我去圖書館、檔案館,把老夫子們一個個地請回家。《越絕書》《吳越春秋》《吳郡志》《咸淳毗陵志》《光緒錫金縣志》《無錫光復門記》,午夜時分,老夫子們一個個從書中鉆了出來,他們中袁康、吳平、趙曄已是千歲高齡,范成大、史能之也都有了八百歲以上的年紀,王仁輔、周邦傑、李彭齡也都有幾百歲,就算最小的錢基博也是一百三十七歲了。夫子們圍燈聚攏,有的正襟危坐,有的身體前傾,有的侃侃而談,有的惜墨如金。從他們言談中,我慢慢地了解了無錫古城城門的前世今生。
袁康和吳平坐在《越絕書》上說,“無錫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門一,樓四,其廓周十一里二十八步,墻一丈七尺,門皆有屋?!睙o錫建縣后,第一座城建在漢高祖五年,那個時候國家很窮,所以建的是座土城,城墻是土夯的。分為內(nèi)城和外城兩層。內(nèi)城是縣衙門,很小,僅有零點九六平方公里,只有一座門。外城有四座門,東為熙春門,南為陽春門,西為梁溪門,北為蓮蓉門。這樣的形制,一直維持到唐宋年代。不過,大概在晉代,漢朝建設的一個門的小土城就湮沒了,以至于沒人曉得那個縣衙的門叫什么。
范成大是個詩人,他告訴我們:到了唐代,無錫城還是座土廓城,城墻不高,而且多有頹壞。唐朝詩人李嘉祐詩曰:“井近時澆圃,城低下見河?!贝筇铺鞂毮觊g,保定人郎士元遭逢安史之亂,避難江南,站在無錫北門也就是蓮蓉門上,賦詩一首:“秋興因危堞,歸心過遠山。風霜征雁早,江海旅人還。驛樹寒仍密,漁舟晚更閑。仲宣何所賦,只欲滯柴關(guān)?!睆奶迫说脑娮魃峡?,無錫城那時的城門已是破敗不堪。江南水鄉(xiāng),水蝕多雨,土墻容易傾壞。唐末,只好在縣城的東、南、西三個方向加固外廓,在原有四座正門的基礎上,又新開了顧橋門、新塘門、董家門三座偏門。小小無錫城,一時竟有了七座城門。
到了南宋高宗建炎初,無錫的土城經(jīng)不住風吹雨打,崩塌傾圮,以至叛軍南下,大將韓世忠隨扈高宗,五月一日過無錫,竟無城可御。后來倉促建城,將南門改名為朝京門,此時杭州已稱行在,即戰(zhàn)時首都。
元代元貞元年,無錫從縣改為州,城稱州城。流寓無錫的外地人王仁輔在他編修的《無錫縣志》中說,“今州城雖廢,跡有可見,城有七門”。這說明,從唐至元的數(shù)百年間,無錫城一直有七座城門。元代至正十五年,對破敗不堪的舊城進行了重修。這時已是元朝末年,起義的紅巾軍遍布大江南北,一時烽煙四起,再過十二年,元順帝倉皇北逃大漠,元朝滅亡。
至正十七年,來自蘇北的鹽販子張士誠,自稱吳王統(tǒng)治無錫。李彭齡指著《無錫金匱縣志》告訴大家:“偽吳張士誠增廣其制,以磚石,東抱弓河。周圍九里,城高二丈……舊三偏門筑城皆廢,止存四正門,水門三?!睆埵空\為了加強城防,廢止了三座偏門,重新了四個正門,保留了南北西三座水門,水門,無錫人俗稱水關(guān)。至此無錫城又恢復了四座城門的建制。
明太祖朱元璋滅掉張士誠后,于洪武元年,再度擴修無錫城垣。城周達到一千六百二十丈,在四個正門上都建有重檐的城樓。弘治初年,知縣榮華又修繕了三個水門。
明朝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屢遭倭寇侵擾,沿海城鎮(zhèn)常受倭寇劫掠,而此時的無錫城早已破敗不堪,難以御敵。嘉靖三十二年,無錫知縣王其勤率領(lǐng)軍民重建無錫城,用七十天建成新城。并對新城的四門重新命名,東門改叫靜海門,南門為望湖門,西門為試泉門,北門為控江門。四門完全按照無錫水鄉(xiāng)的特點,與地望有關(guān)。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倭寇進攻無錫,由于城墻修得堅固,倭寇攻了一個月依然進不了城,只得大敗而逃。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成功,錫金軍政分府開辟光復門,著名學者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撰寫《無錫光復門記》,刻碑立于門邊,著重記述了王其勤抗倭的史實。王其勤這次重建無錫城,結(jié)束了無錫城用夯土建城的歷史,全用磚石砌成,奠定了無錫城數(shù)百年后的基本城圈。
清康熙七年,無錫知縣吳興柞重修了城墻。康熙十九年無錫發(fā)生大水災,城墻受水浸泡,崩塌六十九丈。經(jīng)曾子駒、徐永言兩任知縣相繼修復。到清朝末年,無錫城墻已經(jīng)相當頹敗,已不適應這座新興工商名城的崛起,民間遂有拆城之議。一九一〇年,無錫的北門月城被部分拆除,改建為商店。這被后世認為,是無錫舊城拆城之始。一九二七年,地方政府拆除了西門外凸出的瞭望臺。一九三一年南門月城被拆除。一九三八年北門月城被拆除,并改造了城門。一九四八年二月,東門月城開始拆除,并改建了東門吊橋。一九五一年二月,無錫舊城城墻全部被拆掉,東南西北四門加上光復門全部被一并拆除,存在了千年的無錫老城門,自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走下歷史舞臺。
天明時分,我合上所有書卷,結(jié)束了和老夫子們的對話。他們又鉆進書中,等待著下一次聚會。
三
漢語是詩意的文字,古人給人、物起名,頗為講究,也甚是典雅。無錫最早的舊城四門,東為熙春門,是因為春天要出東門舉行迎春儀式?,F(xiàn)如今的人民路,古時就叫熙春街;西門為梁溪門,這是因為當時的西城護城河,名為梁溪河,因此,就連西門橋也稱梁溪橋。梁溪河得名于東漢時的名士梁鴻,據(jù)說他和妻子當年隱居在梁溪河畔,河水因而得名。他與妻子孟光互敬互愛、舉案齊眉的故事,一直到現(xiàn)在,還出現(xiàn)在小學課本上;南為陽春門,春陽在南,不難理解。北為蓮蓉門,當時的北塘一帶還是浩蕩的水面。據(jù)說遲至明代,無錫地區(qū)除太湖外,還有一個大湖叫作芙蓉湖,也稱無錫湖,湖水浩蕩,遠接蘇、常二州,湖中生長蓮藕,開滿荷花。
嘉靖年間,知縣王其勤重修錫城四門。分別改名為東為靖海,南為望湖,西為試泉,北為控江。這四座門易名也不是隨隨便便,而是反映了無錫城的地理特色。東門因為當年倭寇多從海上來,為確保海上方向,故叫靖海門;錫城南臨太湖,站立城頭,一片浩蕩汪洋,云霞孤鶩,白帆晚照,故南門為望湖門;城西惠泉山,多山澗甘泉,特別是天下第二泉名聞海內(nèi)。北宋大詩人蘇軾曾在惠泉山頂放歌曰:“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故西門為試泉門;北門之路直通江陰,路盡處便是滾滾長江,因此易名為控江門。
四門之外,無錫城在東門和北門之間,還修有一座新北門。民國元年,無錫建設火車站,為方便旅客進出而建。后為紀念辛亥革命成功,“以驅(qū)逐韃虜,恢復中華”為意,取名光復門。抗戰(zhàn)勝利,無錫縣政府改控江門為勝利門。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午夜,解放軍從北門,也就是勝利門進入無錫城,宣告無錫解放。
王其勤修建的無錫城,四個城門上都有翹角重檐、飛閣流丹的城樓。靖海門城樓叫對育樓,望湖門城樓叫撫熏樓,試泉門城樓叫序城樓,控江門城樓叫企辰樓。四個正門之外,還修有三座水門,俗稱水關(guān)。南水關(guān)和北水關(guān)修在城內(nèi)弓河的兩頭,西水關(guān)則設立在學前街前束帶河過堰的出處。一九二四年,市政當局在城東新開東水關(guān),原本是要解決城內(nèi)水路交通問題,但動工前沒有做好勘測工作,竣工后,才發(fā)現(xiàn)水關(guān)內(nèi)河床高于城外,河水自然向城外流瀉,遇到干旱少雨時,河內(nèi)水位清淺,使得船只航行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倒更加困難。執(zhí)政當局的智慧反不如幾百年前的明代知縣,一時成為百姓茶余飯后的笑談。不過也就是從此時起,無錫城在四座正門之外,又有了東南西北四座水門。
中國古代是農(nóng)耕文明,城市建設一般并不重視經(jīng)濟因素,而是以政治統(tǒng)治和軍事防御為重點。因為種地的農(nóng)民聚集在村落里,比住進城里更方便生產(chǎn)勞動。一般來說古代城市的形制多為四方形,但沿江河湖海建設的城池就必須因地制宜。無錫是個水鄉(xiāng),幾乎就是建在溪河湖沼中,因此,它不是方形的而是橢圓形形似龜背。它的四個城門及其水門,也都不在正南正北正東正西的確切位置上,也因此直到今天,無錫也沒有一條路能與指南針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方位重合,外地人一進城就調(diào)向。當?shù)厝私o旅客指路也從不說東南西北,而是告訴你左手、右手,左轉(zhuǎn)彎,右轉(zhuǎn)彎,聽得外地人一頭霧水。
明代王其勤修的無錫城,用磚塊條石砌成,堅固牢靠。城墻底座在三米到六米之間。城墻上可以跑馬,每隔一段路,就有一間房屋,用來住宿守軍。每隔幾間房即修建碟臺,全城共有四十個碟臺,既可瞭望敵情,也可做射箭或發(fā)炮的憑據(jù)。嘉靖三十三年,王其勤就是憑借城上碟臺發(fā)射火銃,將倭寇頭目“四大王”擊斃,從而取得防御戰(zhàn)的勝利。
王其勤修城,城門洞采取券門方式,用磚雕刻出門匾。其城樓都做成磚臺,木構(gòu)樓層,安全牢固,可以觀察進出城的人,瞭望遠處敵情。王其勤修的無錫城,在南北東三個方向都修有月城,也就是古代小說中講的甕城。是依附于主城門,與城墻連為一體的城外之城,大多呈半圓形,故稱月城。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guān)閉,進入月城的敵軍,圍在四面高墻之下,守軍即可“甕中捉鱉”。
四
跟文獻典籍里的記載不同,我?guī)煾道像T告訴我的無錫四門的百姓生活,都是清末民初的事了。他家是無錫土著,又是書香門第,他本人還是個吃貨,大凡美食家,都會為了一張饞嘴,東西南北亂轉(zhuǎn)。師傅說,當年的無錫城有這樣一首歌謠:東門菜黃子,南門窯蠻子,西門馬販子,北門叫花子。
師傅嘴里的老東門,似乎是無錫最窮的?,F(xiàn)如今的東門外槐古橋一帶,是好大一片的菜園子,無錫城居民一年四季消費的菜蔬、瓜果,絕大部分來自這里,此處是有名的窮人聚集區(qū),種菜人大多來自蘇北和其他省份的流民,城中百姓昵稱他們?yōu)椴它S子。種菜之外,這里的人也有做工的,他們沒什么文化,大字識不得一斗,主要從事拉黃包車,搬運、繅絲等苦活累活,日夜勞作,所得甚少,住房低矮破舊,很多人甚至住在半地下的“滾地籠”中,特別是龍船浜的棚戶,占到了居民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民國初年,無錫地方資本在東門亭子橋一帶修建了一批工廠,但紡織和繅絲女工們收入微薄,購買力不強,商市始終興不起來??箲?zhàn)年間,由于新四軍游擊隊經(jīng)常在東門外襲擊日軍,令鬼子十分膽寒,索性將東門一關(guān)八年,致使東門一帶更加冷清。成了無錫人嘴里的“冷水東門”。
無錫城的南門,有無錫城最早的米市,南門外的伯瀆港米市。伯瀆河據(jù)說是泰伯奔吳后所開,三千兩百多年前,泰伯帶領(lǐng)吳地人民修建了這條中國境內(nèi)最早的運河。這條河自無錫梅里,經(jīng)鵝湖直通蘇州,為紀念泰伯的歷史功績,無錫人民命名這條河為伯瀆河。
自唐代開始,南郊伯瀆河北岸的蕩口、鴻聲、新安、梅村、后宅等鄉(xiāng)的農(nóng)民,常常駕駛舟船,將家中余糧、蔬菜、瓜果、禽蛋和燒柴等運到南門處售賣,于是漸漸地在這里形成一個集市。加上附近又是江南著名的磚窯集中地,在明朝已形成相當規(guī)模。窯區(qū)百姓和窯工常在此地采購生活用品,這一地區(qū)的糧行、醬園、槽坊、面粉店、南北貨棧、竹木行、鐵匠鋪、小酒館、小茶室、小飯館相繼興起,形成了南門第一個繁榮的商市。據(jù)說在清末民初,這里光糧行就有十七家,加工糧油的小手工作坊十九家。南門外的南長街、北長街都是當時著名的商業(yè)街市。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