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承】岳父的菜藝和才藝(散文)
一
岳父種菜的菜藝和他吹拉彈唱的才藝遠(yuǎn)近遐邇。
一到盛夏,岳父的小菜園是五彩繽紛的。那翠綠的葉片下藏著一條條鮮嫩如少女玉臂般的小黃瓜,那小燈籠似的或紅或黃,或青或紫的西紅柿,那從架桿上垂下一條條酷似綠色小瀑布一樣的架豆,那藏在葉下,宛如害羞少女臉兒般紫紅的茄子,以及那如晶瑩翡翠玉墜般掛滿枝頭的小尖椒,挺拔向上,郁郁蔥蔥的韭菜、香蔥等,把個小院裝扮得清香欲滴,美不勝收。
小菜園約有三分地大小,就坐落在岳父居住的院子里。院子坐北朝南,東西一排七間正房,磚木結(jié)構(gòu),前廈圍欄,外墻掛灰白色馬賽克瓷磚,突顯幾分質(zhì)樸潔凈,始建于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建造時考慮到房屋使用的干燥性,在原址基礎(chǔ)上把房基墊高了一米,這樣就使正房與院落有四個臺階的落差。你坐在房檐廊下,小菜園就全在你的視線里,那種居高臨下對菜園的鳥瞰,就像欣賞一副水粉畫。
岳父的菜園雖說小,但極有型。像岳父手中的一塊畫板,一到春天,任他在上面畫出美麗的圖畫。他把小菜園分成十八塊長方型地塊,然后根據(jù)蔬菜的產(chǎn)量和全家人對蔬菜品種的喜好,時時調(diào)整種植面積。通常情況下,他會在東邊離圍墻約兩米半寬的地方種上一排絲瓜,然后用長竹竿依墻搭起個絲瓜棚,形成一個曲徑通幽的綠色走廊。一到盛夏,絲瓜藤蔓就會爬滿整個瓜棚。那穿著翠綠衣裳的絲瓜就像一個個長短大小不一的小精靈,他們剛開始總是俏皮得頂著一頂小黃帽,羞羞答答地從一片翠綠中探出個腦袋,沒幾天就伸展了身子,長長地掛在那里,和他的同伴比高低,隨時接受岳父的挑選。這時岳父通常會把小飯桌擺在絲瓜棚下,炒上幾個他親手種植的時令鮮菜,拿出他喜愛喝的小酒,小酌兩杯,以躲避酷暑的炎熱,享受著瓜棚的清涼。
緊挨著絲瓜棚,他會種上一塊生菜、香菜或小辣椒等低矮些的植物蔬菜,這種蔬菜通常不用搭架桿,而且根系不甚發(fā)達(dá),和絲瓜發(fā)達(dá)的長根系不會在地下發(fā)生搶奪土地營養(yǎng)的勾連,雙方互不干涉,都能茁壯成長。而西紅柿,黃瓜和豆角這些需要搭架桿的藤蔓蔬菜大多都會遠(yuǎn)離絲瓜和苦瓜,而且這三種需要搭架桿的藤蔓蔬菜是每年都要需變動的,決不能在一塊地上連續(xù)種植兩年,俗話說叫不能“重茬種植”。說是重茬種植,一會影響產(chǎn)量,二會爛根死秧,三結(jié)出的蔬果多為歪瓜裂棗。岳父說重茬種植會導(dǎo)致土壤中同種作物的養(yǎng)分流失過多,使新一年的作物獲取的養(yǎng)分不夠,影響產(chǎn)量。同時土壤中的病害物質(zhì)殘留也會影響來年同種植物的根系發(fā)育,所以他始終牢記,決不重茬栽種。
岳父種菜通常是自己選種、育種、播種,他從不買育種店里出售的成品菜苗,岳父說他們多為嫁接雜交菜苗,比如說,現(xiàn)在市面上的黃瓜菜苗多為西葫蘆和黃瓜的嫁接雜交苗,這種雜交苗結(jié)出的黃瓜產(chǎn)量高,瓜期長,且個大粗壯,但卻失去了傳統(tǒng)黃瓜酥脆清香的口感,變得艮皮無味,你說它是黃瓜吧,它卻沒有黃瓜那種清脆的綠香味,你說它不是黃瓜吧,它卻長著黃瓜的模樣。
春天來臨,他會專一騰出兩塊地,然后把需要移栽的如西紅柿、茄子、辣椒等果蔬進行提前育種,他會很精細(xì)地用釘耙把這兩塊地平整梳理一番,把千挑萬選出的種子撒在上面,用釘耙在種子上輕輕劃動,使種子均勻的露在細(xì)土里,再撒上一層薄薄的細(xì)沙,用噴壺把細(xì)沙噴濕淋透,覆蓋上一層地膜,靜等幾天后小秧苗就會破土而出,等到小秧苗長到約十公分高度,就可移開分栽了。
這種傳統(tǒng)的手工育種,雖然顯得原始落后,但卻保留了果蔬原汁原味的口感。就像如今的西紅柿,雖然仍叫西紅柿,但堅硬如石頭,你咬上一口,除去有苦澀的酸味外,怎么也不會和七八十年代那紅紅沙沙、酸甜酸甜的西紅柿聯(lián)系在一起。而岳父的西紅柿仍就保留往日那種沙甜的味道。每到西紅柿成熟期,我們一進門都會情不自禁地躲在西紅柿秧地里,尋那大而紅軟、上部開裂露出沙紅沙紅果肉的西紅柿吃上幾個才算過癮。那種感覺是常住在都市里的人,享受不到的。
岳父的蔬菜口感有別于市面上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他從不使用化肥和農(nóng)藥。岳父說,使用化肥雖然能使蔬菜長得旺盛,但會淡化蔬菜的原有味道,口感差,燒菜時不容易熟爛,而農(nóng)藥雖然能殺死蔬菜中的病蟲害,但它的有害物質(zhì)會殘留在蔬菜中,對人肌體的傷害是無形的。岳父還非常重視對蔬菜底肥的使用和澆灌,他通常會到榨油廠買些榨過油的豆餅或芝麻餅,然后把它們砸碎伴上些土木灰,爛樹葉什么的,堆在那里發(fā)酵一個冬天,等來年翻入菜地使用。
二
岳父共有四個子女,如今都在城市里安了家,岳父的蔬菜一下來,他都會在第一時間騎著他的電動車給每家每戶送新鮮的蔬菜,有時也會給左鄰右舍送上一些,有時左鄰右舍也會不打招呼地到岳父的菜園隨便采摘上一把豆角,一個茄子,吃上兩個沙紅的西紅柿什么的,岳父看見了不但不說,還會鼓勵他們多摘一點。
這時候,岳父也必會給村西頭的薛老師送點時令鮮菜的。薛老師是七十年代從縣城下放到村小學(xué)任教的一名老師,據(jù)說是甘肅蘭州人,愛人是某機戒廠的一名技工,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伊始,是全縣第一個辭職下海到南方經(jīng)商的人。只是這一去就再沒音信,有的說早就偷渡到美國拉斯維加斯了,有的說掙了錢被人綁了票,裝進麻袋給丟進珠海了,薛老師也到南方探尋過多次,至今杳無音訊。薛老師今年已近耄耋,雖然身體仍很矍鑠,但因長年累月的講臺站立,使她的下肢靜脈曲張嚴(yán)重,又加雙膝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致使不得不與輪椅為伴。岳父在村大隊任職時,給了薛老師大力的支持和幫助,也算結(jié)下深厚的革命友誼。現(xiàn)在,每次采摘新鮮蔬菜都要給薛老師送一些。
三
岳父是全村同齡人中唯一一個能識文斷字,能吹拉彈唱人。全村無論誰家有紅白喜事,他總是座上賓,不是賬房先生,就是主持總管。
記得,每年一過臘月小年,全村幾百戶人家有一半都要拿紅紙找岳父給代寫春聯(lián),岳父也總是高興地收下,并在每家的紅紙背面用鉛筆標(biāo)注上姓名,正房幾個門、配房幾個門,以及牛棚、馬圈、豬圈、羊圈、雞窩、狗窩等等。只要是主家提出所寫的出處,他都像個小學(xué)生一樣一一記下,并保質(zhì)保量地滿足鄉(xiāng)民們對節(jié)慶的愿望,對來年的期盼。最后還會利用裁剪春聯(lián)下來的邊角料,給捎帶些“出門見喜”“滿院春光”“小心火燭”“清水滿缸”“槽頭興旺”等喜聞樂見的、帶有吉祥寓意的小條幅。由主家根據(jù)條幅內(nèi)容粘貼到恰當(dāng)?shù)某鎏帲鸬交酁樯衿娴南矐c點綴作用。
這個時段的岳父是一年中最有權(quán)威的時候。無論家中多忙,都要給鄉(xiāng)民們代寫春聯(lián)的事讓位,岳母就是再厲害,也不敢像平日里使喚岳父那樣吆五喝六,而只能悄悄磨叨兩句:看看一天天的,一到過年比國家總理都忙,家里的事就一點都依靠不上你了,感情你能給家里掙個三瓜兩棗也行,每年還要倒貼上墨汁,紅紙什么的(一不小心寫錯了,就得自己買紅紙給鄉(xiāng)民補上),你說說,你這是圖個啥呀?這時岳母的嘮叨大致和以往是不一樣的,岳父通常也是不會放在心上的,好像老僧入定,任外部的干擾都不能分他的心,口中時常念念有詞,不是在計算張三家有幾個門頭,就是在潤色李四家春聯(lián)的書寫內(nèi)容,有時甚至?xí)ㄏ_(dá)旦,那時家中的地上,炕上,柜子上,窗臺上到處都擺放著他寫好等待晾干墨汁的春聯(lián),紅紅的一片,甚是有節(jié)日的氣氛。這種現(xiàn)象,直到后來市面上出現(xiàn)金光閃閃的印刷體春聯(lián),人們才漸漸得放棄了傳統(tǒng)的手工書寫,貼上了內(nèi)容千篇一律的燙金印刷體。
剛開始,岳父好像還不適應(yīng),總是讓岳母把街門大開著,生怕鄉(xiāng)民誤以為他不在家,把紅紙送到別處,漸漸地也就適應(yīng)了這種閑暇,也能幫岳母干點家務(wù)了。但岳父家的春聯(lián)至今仍保留著他的手工書寫,他不是不喜歡那種花紅柳綠的燙金印刷體,也不是在炫耀他書法技藝的高超,而是想保留老祖宗留下的那點質(zhì)樸,那點不被污染的傳統(tǒng)純手工年味。
岳父的書法承襲于他的父親,他父親是解放后本縣的第一任看守所所長,是名老八路。曾帶領(lǐng)縣大隊在太行山中打過游擊,親手擊斃過鬼子的一名中佐軍官,繳獲了一把日軍指揮刀。岳父收藏了這把軍刀,幾十年來從沒向人展示過。他說南山正在籌建一個八路軍烈士紀(jì)念館,等建成后,把這把繳獲的軍刀送給紀(jì)念館展覽,這都是鬼子侵略我們的鐵證。
岳父對音樂器械的吹拉彈唱也天賦異稟。在他的床頭,擺放著兩個大立柜,里邊放著他百看不厭的書籍及各種常用樂器:嗩吶、竹笙、銅鑼、銅镲、二胡、口琴、電子琴,小提琴、手風(fēng)琴、葫蘆絲等,都是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大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遺留下的產(chǎn)物。后來宣傳隊解散,它們就被丟棄在庫房一角,等著被歲月灰飛煙滅。后來岳父就出了些錢,把他拉回家修整了一遍,才使它們換發(fā)了青春,如今成為他們票友秧歌隊演湊的班底樂器。岳父那時是個小提琴手,能拉全劇的《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革命樣板戲什么的。他不但喜演奏,而且能識譜、填詞、作曲,創(chuàng)作了不少接地氣、且極富正能量的鄉(xiāng)村秧歌小調(diào),對創(chuàng)建和諧家庭,和諧鄉(xiāng)村和宣傳黨的愛民、惠民政策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深得方圓幾十個村鄉(xiāng)民們的喜愛和追捧。
岳父雖身為一介平民,但他身上那股喜歡與鄰為善,助人為樂,堅守傳統(tǒng),埋頭干事,處處傳遞正能量的精神,正是我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之精神,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