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漸漸遠去的親情
我的老家遠在鄭州千里之遙大別山下,我在堂兄弟10人中排行老七,堂侄們有喊我七叔的,有喊我七伯的,如今,堂兄弟10人,老大和老四已離開我們,還有8人健在,年齡最小的也50多歲了,如果加上堂姐堂妹們,我們堂兄姊妹共有17人。
90年代,為了改變家庭貧窮和增加經濟收入,我辭去家鄉(xiāng)山村郵遞員工作,背上裝滿衣物的“蛇皮袋”(化肥塑料袋),擠上開往蘇南(蘇州)公共汽車,踏上了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吃盡各種苦頭的打工之路,成為浩浩蕩蕩打工大軍隊伍中的一員。
98年,我離開蘇南來到鄭州,轉眼離開家鄉(xiāng)30多年了,每次回老家,見到留守在老家的堂哥堂弟和老人們,讓我感慨萬千和深有感觸的,我們漸漸老了,離開家鄉(xiāng),天南海北,打工、讀書、工作、經商,下一代孩子們,就是迎面相撞不認識了,親情漸漸遠去了。
在我未離開家鄉(xiāng)七、八十年代,那時村里左鄰右舍,除了極少數在外地當兵和工作人員外,全村男女老少基本沒有外出人,村里晚上放露天電影,全村人擁擠在打谷場上有說有笑,每每回想起來,讓人多么開心,如今,村頭打谷場消失了,就是放露天電影,也沒人去觀看了。露天電影成為我們這代人的記憶。
在我的記憶里,小時逢年過節(jié),特別是臘月殺年豬,莊上誰家準備殺豬了,提前幾天通知左鄰右舍們,明天或后天,我們家找屠戶上家殺豬,請你去吃豬幌子(方言),酒桌上,全莊人開開心心聚集在一起,吃完豬幌子,豬肉基本所剩無幾。這樣的日子只怕永遠回不來了。
吃過年夜飯,就把親戚串,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姑表舅,大人們帶著我們,今天去叔家,明天去舅家,后天去七大姑八大姨家,坑坑洼洼,彎彎山路上,狹窄田埂上,成群結隊,走親戚拜年隊伍,隨處可見,酒桌上,親戚之間,劃拳猜枚、老虎杠子,相互不灌得走起路來東倒西歪,決不善罷甘休。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堂兄弟10人中,大哥去世多年,兩個侄子,一個定居浙江嘉興市,一個定居黑龍江漠河,我比兩個侄子年齡大,小時,帶著兩個侄子,上山砍柴耙草,下河捉魚摸蝦,我們叔侄親的不能再親了,離開家鄉(xiāng)后,兩個堂侄除有事打電話給這個堂叔外,不要說平時,就是逢年過節(jié)連個電話也沒有。侄孫更沒見過面。
二哥年輕時,在老家開家庭磨豆腐作坊,二哥挑著豆腐籃走村串戶賣豆腐,中午途經我們家門口時,老遠就大喊著老七在不在家,如果在家就割塊豆腐下來,中午兄弟倆喝上兩杯。十幾年前,不知啥原因,二哥突然雙眼失明了,二哥關掉了豆腐作坊。
二哥家兩個侄子,雖然沒有離開老家,也許因多年離開老家原因,每次回老家辦事,首先想得不是兩個侄子,而是瞎子二哥,二哥不僅雙眼瞎了,耳朵也聾了,和二哥打招呼,必須大聲吆喝,二哥喜歡抽煙,作為堂弟,為了表示心意,只能捎上兩條煙,清明前回老家,二嫂告訴我,二哥因身體原因把煙戒了。
三哥是個轉業(yè)軍人,未退休前在老家一個鄉(xiāng)鎮(zhèn)當副鎮(zhèn)長,他們家三個侄女,說起三個侄女,從小我這個當叔的可沒少抱,91年,我離開家鄉(xiāng)后,幾乎和三哥家沒有了來往,更不要說三個侄女了,就是面對面肯定相互都不認識了。
四哥家也是三個侄女,侄女小時個個可親,隨著她們一個個長大外出打工,孩子們什么時間結的婚,婆家姓甚名誰,由于長時間沒有來往,完全斷絕了關系。十幾年前,回老家辦事時,聽老家說,四哥夜間患心梗死亡,四嫂跟著女兒一塊生活去了。
五哥家一個侄子,一個侄女,侄子從小雖然調皮搗蛋,但很聽我的話,我在老家工作時,家里有啥雜活,我總喜歡叫侄子過來幫忙,我離開老家后,侄子和村里一幫年輕人外出學裝修,這小子從小就毛病,惹了大小麻煩,要么打電話給我,要么跑到鄭州家里來找,沒有事的時候,就把我這個叔忘得一干二凈。
六哥是我的親哥,他們家兩個侄子,老大在廣州和朋友辦廠,老二在福建泉州水暖器材城開店,兩個侄子混得比我強,因為我和六哥是同胞兄弟,逢年過節(jié),兩個侄子心中還有我這個叔,打個電話相互問候問候,若干年后,我和大哥離開人世,由于孩子們相距太遠,他們之間來不來往就很難說。
老七是我,我們家一個兒子,兩個女兒,三個孩子,也是孩子生在鄭州,長在鄭州的緣故,不要說堂叔們沒感情,甚至把老家是哪里都忘了,逢年過節(jié),我回老家給父母上墳,讓他們跟著一塊回老家,個個把頭搖得像撥浪鼓,非得強逼著才肯跟著回老家。以后,還談上和堂叔和堂兄妹們有親情嗎。
堂弟老八和我們家一樣三個孩子,大侄大學畢業(yè)后,在鄭州工作時逢年過節(jié),還相互來家走動,到外地工作后,好多年不要說見個面,連個電話也沒有了,侄子、侄女遠在杭州工作,除了逢年過節(jié)回老家巧遇,相互見個面,只怕在夢中了。
老九是我親弟弟,弟弟家兩個孩子,一個侄子,一個侄女,侄子研究生畢業(yè)后,和侄媳婦一塊在廣州工作,并定居廣州,侄女結婚后,在江蘇吳江盛澤鎮(zhèn)買的房,兩個孩子未結婚前還來鄭州,結婚后,都有了自己小家庭,為了養(yǎng)家糊口,只能用理解萬歲解釋。
老十是堂兄弟最小的一個,他們家兩個孩子,一個侄子,一個侄女,由于堂叔和堂嬸年齡大了,堂弟和弟媳在老家建筑隊打零工,基本沒有離開過老家,侄子大學畢業(yè)后,在洛陽找的媳婦,并安家洛陽,幾年前,侄子出差鄭州來家,此后,再也沒見過了。聽說侄女在鄭州讀大學,從來沒聯(lián)系過。堂姐妹們之間,不用筆者解釋,大家也能猜出八九不離十。
回到老家,站在村頭,看著空蕩蕩的村子,回想這個40年前,住著土坯茅草房,穿著補丁摞補丁爛衣衫,點著昏暗煤油燈,連填飽肚皮都困難,晚上,左鄰右舍,端著東倒西歪的破木櫈,聚集在打谷場上,大人們相互拉家常,孩子們聽老人講述的鬼故事,是那么地開心。
八十年代,讓人最難忘的,就是晚上村里打谷場上演露天電影,不管白天生產隊勞動有多累,十里八村的大人和孩子們都會趕到放映場,銀幕前后擠得水泄不通,孩子們甚至爬到草垛、樹上,如此壯觀場面,只怕永遠也回不來了。除非時光倒流。
七八十年代,讓我記憶最深和最難忘的,就是村里誰家孩子結婚和女兒出嫁,從不分親疏關系,大家總是主動前來幫忙干活,春節(jié),村里誰家殺年豬,也請左鄰右舍吃豬幌子好幾天,甚至把一頭豬吃得所剩無幾,那種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場面,今天再也找不到了。
不久前,老家一個親戚孩子結婚,筆者從鄭州返回參加孩子婚禮,婚禮現(xiàn)場前來喝喜酒和幫忙干活的都是老年人,基本見不到年輕人,都是和筆者同齡的,村里年輕人去哪里了?為了不讓孩子在農村吃苦,都去全國各地城里了,各奔東西遠離家鄉(xiāng),為了掙錢,為了孩子,為了改變家庭環(huán)境,漸漸失去了親情。
(原創(chuàng)首發(fā))